首頁 > 成語

古文觀止 第58章|司馬錯論伐蜀(解析與典故)

作者:由 黑蛋文化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1

而齊竟怒不救楚的而什麼意思

古文觀止 第58章|司馬錯論伐蜀(解析與典故)

《司馬錯論伐蜀》

這是記敘戰國時秦國關於外交軍事的論爭,是秦惠王進行軍事擴張,推進王業的軍事論辯。秦相張儀主張伐韓,秦將司馬錯主張伐蜀,二人針鋒相對,各陳己見。戰爭的勝敗,往往決定於策略的高下之別。秦與六國的爭雄,也可看作是它們各自所採用策略的對抗。正由於策略在戰爭中的這種重要性,所以在一國之內,圍繞一種戰略決策的制定和抉擇,也就必然是審慎而艱難的。這篇文章描述的就是這樣一次在秦國內部圍繞戰略問題而發生的宮廷論爭。

古文觀止第四卷第2篇《司馬錯論伐蜀》戰國策·秦策

上一篇咱們聊了蘇秦,這一篇則是關於張儀的。這兩位算是戰國縱橫家中最光彩奪目的雙子星,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他倆各自單獨立傳。不過戰國時代群星璀璨,縱橫捭闔者何止二人,本文的主角司馬錯也是著名的縱橫家之一,他就秦國擴張方向的問題和張儀發生了爭論。

《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是秦國人,戰國中期名將,他的八世孫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馬遷。張儀是魏國人,傳說他和蘇秦都是鬼谷子的學生,他因為幫助秦國和魏國周旋而受到秦惠王重用。戰國時士在各國間的流動非常頻繁,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態。反觀春秋,關於士的記載就沒有那麼多,一般都是各國公子、大夫到他國任職,而且大多是非正常流動。比如伍子胥就是典型。

秦惠王就是上一篇不搭理蘇秦的那位,他雖然把商鞅搞死了,但保留了商鞅變法的成果。秦國國力日強,從被動挨打走上了主動擴張的道路。

1

司馬錯和張儀意見發生了分歧,司馬錯想南下伐蜀,張儀想東進伐韓。

古文觀止 第58章|司馬錯論伐蜀(解析與典故)

▲ 秦國與韓、趙、魏地理位置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秦惠王說:你們都說說吧。

【譯】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展開爭論。司馬錯主張進攻蜀國,張儀說:“不如進攻韓國。”秦惠王說:“請讓我聽聽你們各自的理由吧。”

“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張儀說:我們的大方向應該是和魏國、楚國親善交好。這兩個是臨近的強國,要和他們搞好關係。

古文觀止 第58章|司馬錯論伐蜀(解析與典故)

▲ 秦國與楚、魏地理位置

2

這時出兵三川。三川指河水、洛水、伊水流域,實際就是韓國的範圍了。

古文觀止 第58章|司馬錯論伐蜀(解析與典故)

▲ 三川的地理位置

“對曰:親魏善楚。”

轘轅、緱氏都是山名,轘轅山屬於嵩山山脈,在洛陽東南,山中有轘轅關,是韓國通往魏楚的捷徑要衝。緱氏山在轘轅山以北,是周國的門戶。屯留是韓國北方重鎮,有三晉通衢之稱,自然是韓魏趙三國門戶了,東接太行,後來秦人攻趙,廉頗的主要防線也就在這一帶。

我們攻佔韓國後,就可以阻塞轘轅、緱氏山口,擋住屯留要道。

古文觀止 第58章|司馬錯論伐蜀(解析與典故)

▲ 屯留的

地理

位置

“下兵三川。”

韓國雖然是小國但武器裝備非常精良,又經歷申不害變法,經濟實力不錯,是個小刺蝟。咱們自己搞它有點費勁,而且他國還有可能來救援。所以我前面說”親魏善楚“現在用上他們了。

首先魏楚別來搗亂,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讓魏國斷絕南陽的通路,這樣北方的援軍就過來了。楚國進軍韓國國都南鄭,吸引韓國主力部隊。

“塞(sè)轘(huán)轅、緱(gōu)氏之口,當屯留之道。”

咱們就可以攻下新城宜陽,兵臨二週城下,討伐周王的罪行。

二週指東周、西周,但還不是東周、西周,這有點亂。簡單區分一下,周發源於岐山,商朝時是西方諸侯,稱為岐周。周文王時在豐水兩岸建豐、鎬二城,武王伐紂定都鎬京,是宗周。三監之亂後,周成王令周公旦在洛水邊建王城、洛邑二城。後來平王東遷洛邑,是成周。鎬京那段歷史就是西周,洛邑這段歷史就是東周。

到了戰國中期,週考王要分封自己的弟弟姬揭為周公,實際上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實際控制的土地已經非常少了,這些年又陸續賞賜出去,到了現在就只有洛邑和王城周邊地區還在自己手裡,這樣了還搞分封,就只能把弟弟分到王城,這就是周公國。到了周顯王,他的弟弟姬根得到韓、趙支援,發動叛亂。沒辦法,周顯王就把自己剩下的土地封給了弟弟,成為了第二個周公國,自己只剩下一個王宮了。如果周朝後來沒有滅亡,再分封可能就得一間房一間房那麼分了。

姬揭的周公國在西邊,稱為西周公國;姬根的周公國在東邊,稱東周公國。這就是所謂的東西二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