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作者:由 辭達而已矣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5

讓縣自明本志令本志是什麼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恐怕對曹操都不會產生好印象,可實際上我們都被《三國演義》的作者欺騙了,小說的中曹操已非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真實的曹操還得從歷史中予以還原,而還原歷史真實的唯一途徑就是史料本身。曹操及其當事人留下的詩文作品就是窺視其本來面目的最好材料之一。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述志令》正是這樣一篇有價值的材料。《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用以自我表白的文章。該文寫於建安十五年,曹操時年五十六歲。其時,曹操已經剷除了董卓、袁紹袁術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擁帝自重,封侯拜相。位極人臣之巔的曹操並沒有因此而故步自封,針對劉備、孫權兩大勢力“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的詆譭,曹操藉助讓還帝封的文告以昌明本志,反擊謗義。《述至令》自訴自己的心路歷程,直言不諱,誠坦率,雖有憤然不平之氣,卻也是實話實說之詞,一個坦誠透明,率真直爽的形象躍然紙上,與《三國演義》那個“寧要我負天下人,毋寧天下人負我”陰險奸詐的曹操大相徑庭。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述志令》言辭懇切,從兩個方面陳述自己的心志。首先,陳述自己放棄天子誥封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只是一個“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大將軍”,舉兵為匡扶正義,平定兵亂,與包藏禍心的袁術袁紹,和首鼠兩端的劉表截然不同的是,自己謹守人臣之分,從無僭越之心。故兵多卻常常自損之;雖以平定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卻有如履薄冰之慮,之所以不辭官歸隱,還權於人,是因為“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其次,援引齊桓公、晉文公“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侍周室”,樂毅、蒙恬的赤誠忠心以自況,申明忠信乃自己家風傳承,根深蒂固之本性也。又陳述自己向來以介之推、申包胥為自己的楷模榜樣,總想著要向他們看齊,可實際上自己卻並不能真的邁出這一步,因為家人的安全和國家的危亡存續繫於一身,絕不能讓自己處於“慕虛名而處實禍”之境地,因此,雖有辭讓之心,卻不能真的隱退辭讓,“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由是觀之,操雖有美化標榜之意,但的確是實話實說,沒有半點虛妄之詞。曹操的坦率真實得到了魯迅的讚賞。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曾說過“曹操自己說過:倘無我,不知有多少人稱王稱帝。這句話他倒沒有說謊。”曹操之前的何進、董卓、袁紹都曾經輔佐過漢王室,這些人不僅沒有寧定天下,卻令局勢混亂不堪,漢末天下局勢之所以如此糟糕,就是因為這些人既無輔佐之才,更無輔國之心,和這些人相比,曹操有副國之才,也有輔國之心,雖然霸道了些,但畢竟沒有廢漢自立,雖有廢漢自立之心,卻有所顧忌。這至少能說明,曹操基本操守還是存在的。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至於奸詐偽善,挾天子令諸侯,這要看從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漢末亂象根子不在權臣霸道,而在皇室衰微,吏治腐敗。十幾歲蒙童無知的小孩子即便是在皇帝位子上,也不過是無所作為的傀儡而已,那麼,誰來輔佐,輔佐者的才學德行能力就成了關鍵元素。董卓那樣德行的人,殺人越貨還行,匡扶天下則是笑談,因為董卓不過一個無才無德奸吝小人而已。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袁紹以超越曹操十倍的優勢而慘敗於曹操,是才疏學淺,更是目光短淺。和這些人相比,曹操顯然要優越得多了。詩人的情懷,政治家的抱負,還有坦率真誠的秉性,足以令人肅然起敬。我常常疑惑於蜀國的敗績,以劉備的誠懇待人和諸葛亮的超人智慧疊加,卻何以功敗垂成呢?原其所以,根子怕還是落在劉備身上。魯迅曾說《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謂一針見血。這說明,三國作者對劉備、諸葛亮褒揚過分,而對曹操又貶損過度,因此,僅從小說獲得三國人物的認知是不確切也不真實的。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

今讀曹操《述志令》可知曹操之為人,並非如《三國演義》所述,至少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說中的曹操絕對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曹操沒有《述志令》所陳述的那樣好,至少也是對曹操形象的一個顛覆,曹操還有坦率真誠的一面,知書達理,明辨是非,目光如炬且以國為重,歷史的曹操果真如此乎?

從《述志令》看曹操,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