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滬說 | 莘莊2018

作者:由 天袁地訪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6

搬遷後不著店怎麼辦

【滬說·第52期】

滬說 | 莘莊2018

題圖來自於筆者在莘莊站北出口拍到的一張圖

引子 30年與2年

滬說欄目兜兜轉轉52期,若以一週一期的頻率也有一年了。一年是我們每個人最有體會的週期,我們也就回到原點,回到莘莊。

滬說 | 莘莊2018

兩年前,2016年的7月末,我寫了一篇追憶在莘莊二十多年居住回憶的文章《莘莊1988》(以下簡稱《1988》),轉眼兩年過去了。這篇文章在公眾號平臺的閱讀量是我們目前唯二上萬的,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佛系公眾號而言,是受寵若驚般的存在。

滬說 | 莘莊2018

連結 |【滬說】莘莊1988

當初寫《1988》一文的主導因素是莘莊站附樓要拆。這幢二十年前就存在於莘莊人記憶中的紅樓,最終在2017年畫上了句號。

記得袁童鞋給我發來影片,那短短的十幾秒影片讓我感慨時代變化之快之餘,只覺得拆遷的工人對莘莊站三個燈箱字實在太過粗暴——能完整地拆下放進閔行博物館該有多好。

對於莘莊的感情在《1988》之中已經淋漓盡致地展現,我想對於莘莊的愛無須贅言,然而時針撥動到了2018年,莘莊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它的前途和希望又是如何。被機場線規劃完美規避的莘莊究竟缺乏什麼。筆者不想也不能給出什麼結論,作為一介普通莘莊人,說說自己的感想。

本文獻給我戶籍落在莘莊的這30年,獻給地鐵正式通到莘莊的這21年,獻給《莘莊1988》的兩週年。

三十年來尋劍客

小時候覺得30歲很老,30歲以上似乎就與青春無緣了,不知不覺自己折騰的前半生也早就過了30,與莘莊的緣分也到了三十載這麼漫長的時間了。在《1988》中我曾寫過91路上的酣睡,徐閔線上的煎熬,但其中的隱喻就在於莘莊是這樣一個存在——好像一切煩惱到了莘莊都會自行解除,因為那裡是家。

去年年底,回到父母為我們置辦的婚房,看看還有什麼要帶回去。這裡常年空關,就在不久前經過一場頗具爭議的業委會大戰,勉強剛換了物業,新來的保安完全沒見過我這號人物,對我嚴加盤問,讓我有些掃了興。

滬說 | 莘莊2018

莘城公園景色(2016.5)

上樓,推開房門,裡面用白布把傢俱遮得嚴嚴實實。結婚時買的音響還能轉動,但用的是老式的蘋果手機插頭,故而只能聽當年學校後門買的廉價CD,傳出老舊的曲調,而聲音依舊甜美動人——竟然還有生命力。

開啟窗簾,從家裡還是能看到南廣場的一番景色,這是這一帶住宅樓的特色,也是當年看中這裡的原因。印象中,莘莊是從有了地鐵之後才高樓遍地的。當年金霄銀霄大樓拔地而起時,莘閔大酒店鶴立雞群時,人們紛紛譏笑莘莊這幾萬人的小鎮是不是需要這麼多高樓,但莘莊悄悄地就這麼長高了。每天莘莊地鐵站烏泱泱湧出的人頭就足夠說明這裡是多麼需要建住宅樓了。而房價這十多年來從上萬到六字頭,好像也就是一眨眼。

滬說 | 莘莊2018

小時候的莘莊,看著電視塔就以為是莘莊的制高點。每每抬起頭,電視塔上的紅點總能映入眼簾。可如今,莘莊的夜已經無法襯托那半高中的紅點了。那時的莘閔大酒店已經轟然倒下,金霄銀霄也淹沒在天際線之中。

1999年的寒假,居委會組織在社群登記在冊的大小朋友莘莊一日遊。莘莊古蹟本就不多也早就拆完,能看的也只有住宅小區和公共設施。但正因為莘莊的小區各具風格也都很新派,所以也算有點看頭。

滬說 | 莘莊2018

其中一站便是去當時名聲大噪的某時尚小區,莘莊站的前一站外環路站的北側建起了地標性的以該小區命名的天橋直通該小區,這座天橋好似莘莊的東大門。說起外環路站,感覺沒什麼關係,卻也是莘莊境內的一站,

這一手筆在今天看來並不稀奇,可在當時則為人津津樂道,能住在那裡也或多或少也曾是身份的體現。爾後,他們還在莘莊站南廣場建設了一個新小區,並建起兩幢標誌性的三十層雙子樓,儘管南廣場高層住宅林立,但這雙子樓位居南廣場C位,緊鄰公園和圖書館、科技館、檔案館,劇院,與購物中心也是一箭之遙,又不被交通幹道包圍,從生活品質而言可算上乘。

滬說 | 莘莊2018

傍晚的南廣場商業區(來自網路)

當年參觀的南廣場另外一個小區幾乎靠近莘莊與顓橋的界河,但小區的環境、佈局則與莘莊傳統的新村式小區完全不同,雖然這個小區仍屬於中低密度的多層住宅,但已經非常重視小區生活的層次、區域,而對於十歲出頭的孩子來說,最顯著的特徵是“好看”。

可惜,南廣場的其他小區幾乎都走向了高層模式,可能是開發商嗅到了房產市場洶湧而來的潮水。當初讓莘莊人激動的莘城專案,最後就是造出了一座南廣場睡城。這個城,那個城,這個苑,那個園,常常讓外來者沒有方向。莘莊就是被這一個個小區劃分開來,常常一個人說出一個小區名稱來,莘莊人聽了就能報出地理方位,而外來者就一頭霧水。

滬說 | 莘莊2018

“鳥瞰莘莊”(http://citylife.house.sina.com.cn/detail.php?gid=46971,作者:2009cyc2009)

正是地鐵的貫通讓更多人選擇到莘莊定居,奠定了莘莊房地產主軸的基調,也成為莘莊未來發展的一個不確定因素。

幾回落葉又抽枝

2017年回滬探親期間,與一老友在地鐵站碰面,這才第一次見到拆除附樓後的莘莊站。想起去年拆樓前後,大家紛紛找出與紅樓的合影。時間的流逝如過眼雲煙,這不,一轉眼,就在這半年間,那個與老友相約的北1出口也被拆除了。

人的聚集和分散,也就是利益的再次分配。地鐵讓莘莊從幾萬人的小鎮到近30萬常住居民的一座城——給了莘莊高度和密度,也在悄悄改變莘莊的商業版圖。

莘莊地鐵站沿襲了市區各地鐵站的商業+交通模式,並且一幢地鐵站附樓可以容納多種商業活動,除了各個小商鋪之外,華聯吉買盛入駐莘莊地鐵站填補了大賣場佈局的空缺,對於學生時代的我來說,莘莊第一家麥當勞開在莘莊地鐵站還算是最幸福的事情。

滬說 | 莘莊2018

北出口的華聯吉買盛(來自網路)

老底子的莘莊,商業僅限於老街一帶。鐵路以北,北橫涇港以西是老街,持續往北發展。90年代初,隨著閔行區政府搬遷到北橫涇港東岸滬閔路北側,莘莊的東區也漸漸發展起來。我們家也搬到”河東“。而正是地鐵貫通之後,新的商業圈成規模之後,我們才覺得搬到東邊來是值得的。可即便如此,當年的水清路可是商業黑洞,尤其是雅緻路口的店面,開什麼就倒閉什麼。每一次有新店開張的時候,我們都在猜它能不能撐到第二年。

地鐵剛通到莘莊,其實效果並不明顯,加之去地鐵站也還是要走上一大段路,而當時地鐵線路單一、有限,地鐵沿線的價值還沒有完全體現。但上海地鐵在2000年前後迎來了3號線、4號線,這一方面提升了一號線整體的價值。5號線終於貫通,打通了閔行南部的經脈,更讓腹地更為寬廣的莘莊站南廣場漸漸超過了先發的北廣場。

即便從今天來看,地鐵站南北兩個方向,莘莊的東區依然不及西區發達。地鐵沿線雖然長期看好,但從無到有,形成成熟的商業圈還是需要時間——至少十五年後的今天,也僅僅是還可以而已。

滬說 | 莘莊2018

仲盛初開之時,入駐商傢俱有明顯的連鎖特性(來自網路)

南廣場地區是地鐵沿線商業模式的翻版,主打的關鍵詞是“連鎖、簡潔、高效”,它不需要新意,而是可靠度。的確,連鎖品牌以其高效率、高可信賴度有時反而會比欠發達的本地品牌質量更為上乘,但是它犧牲的是個性和溫度,這在長遠來看,會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滬說 | 莘莊2018

莘莊最早的超市(《上海縣誌》)

例如,便利店可以提供乾淨可靠、價格適中的便當,這是路邊攤和小店無法做到的水準,由高度標準化的中央廚房對每一個食材都可以監控,但路邊攤和小店一旦升級成熱門的中低檔飯店,那麼進餐交友的需求,對色香味的追求,就不是便當盒可以勝任的事了。而很多行業更是沒有連鎖價值的,而需要本地化的加盟甚至自創品牌如健身、培訓等,讓單純的模式複製遇到瓶頸。

對於商業文明相對落後市中心區的莘莊而言,這種複製型的商業模式短時間內的確讓莘莊的商業水平得到提高,比如餐飲、娛樂、服飾品牌的連鎖複製。例如某炸雞品牌,某咖啡品牌,某些廉價國際連鎖品牌服裝,某中高檔百貨商店剛來到莘莊時,還是頗讓莘莊人感到高興的,但久而久之就會被當作必然,或者根本不屑一顧。

要產生有溫度的城市文化,光憑複製模式是不夠的。你可以一夜之間將某咖啡店開滿每個街角(或許也不行),卻很難在十年時間讓一個城市愛上咖啡(那就更難了)。也不能說莘莊的那些shopping mall並沒有太紅火,而是終究需要時間找到彼此對味的模式,什麼時候開出一家有莘莊特色的商場,哪怕是商家,或許才是莘莊商業文化真正成熟的時候。

滬說 | 莘莊2018

位於北廣場角落的時光角落咖啡館曾經是我很喜歡去的一個地方,很久沒去了不知道還在不在,如今連地名都是google出來的,或許它誕生得太早了。(來自網路)

自從一見桃花後

《莘莊1988》發表之後,收穫了許多意外之喜,譬如與地方自媒體和親民官媒的深度合作,最意外的是還拍了一段二更影片。原先對二更的名號渾然不覺,一開始簡直就當成是來公眾號推廣的廣告商。但後來,發現這還真是家比較嚴肅的影片媒體。

可惜,筆者的座標遠隔重洋,斷不可能為了拍個短影片回來一次,於是文章裡的故事就幾乎全部嫁接到袁童鞋的身上,其實影片也並非對文章的再現,而是表現一份對莘莊,對莘莊站的熱愛。片中的輔助角色就只能請我結婚時的伴郎Z先生出鏡,已經認識近三十年的小夥伴。

滬說 | 莘莊2018

這次難得回來,自然也要與Z先生見個面。地點無需選擇就在離我們都很近的龍之夢。自從龍之夢建好之後,我更多願意去離家更近的龍之夢。當年仲盛獨大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辭辛勞地跑到南廣場,但依然會抱怨實在不方便。

目前的地鐵線更像是一道分界線,而沒有起到推動莘莊整體化發展的引擎。南廣場和莘莊其他地區被軌道線分隔開來,透過地鐵帶動,彼此各成兩個新的中心,卻是兩個疏離的中心。

滬說 | 莘莊2018

這個路口,路難走,車難騎,經常堵,卻一點辦法也沒有(2016.5)

最先帶動起來的北廣場則顯得缺乏活力,這也是過度開發房地產,忽視配套設施引起的。我曾戲稱自從莘莊站附樓的商家一一搬離之後,北廣場的支柱產業是收停車費。不過相信莘莊站上蓋工程專案會把這種分割局面打破,把彼此孤立的幾個商業圈連線起來。

滬說 | 莘莊2018

上蓋工程暫時讓北廣場更蕭瑟了(2017.12)

十多年前,我家從原來的北橫涇東岸搬回了莘莊鎮上。那恰好是這三十年的中點,父母回到鎮上的原因,不僅僅是新居比原來大了近50%,而且還有個大醫院在旁,人到歲數了,總免不了跑醫院。此外,因為臨近農副食品市場,能購買到新鮮食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教育資源上,莘莊東區這些年才慢慢趕上,而我剛考上大學,就無需為教育問題過早憂慮。

滬說 | 莘莊2018

醫療資源就那麼點兒

延展閱讀:

【城事】請注意,一波好醫院、新醫院即將來襲閔行

2017-09-22

而父母又看中南廣場的上升趨勢,所以才建議把婚房安置在那裡。這幾年,南廣場的許多空白陸續填滿,尤其是中央公園的綠樹越來越讓人羨慕。但商鋪數量實在有限,品質也不夠高,目前又受上蓋工程的連累,最近幾年似乎也只能止步不前了。總之,莘莊目前的局面是一個沒有中心的,分散在各個角落的迷你商圈合體,僅以行政區劃捆綁在一起,而並沒有一個整體的莘莊商圈。如果莘莊可以算一座城市,頗似一座典型的美國城市,沒有邊界,沒有中心,沒有整體。而居住在其中的你,究竟如何看呢?

或許莘莊站上蓋工程可以實現袁童鞋一直夢想的莘莊之核(推薦大家閱讀袁童鞋的大作:延展閱讀【規劃】莘莊不再是終點?莘莊的發展沒有終點!一號線延伸段站址猜測 2016),或許還能一統莘莊的江湖,但我相信莘莊的未來發展也有可能是進一步的去中心化的:恐怕我們所期望地鐵帶給莘莊的東西和地鐵能帶給莘莊的東西根本不相同,如果我們大膽預測嘉閔線或5號線北延伸得以實施,機場線在莘莊設站,或者1號線,12號線向西延伸,我們會看到新的地鐵站以及從他們軌道兩邊生髮出的新空間,這些新的空間究竟會把舊的空間整合一體,還是把舊的空間向新空間的方向扯過去形成新的分中心,將莘莊的格局打得更碎,或許光憑猜想是很難得出答案的。

延展閱讀:

【城事】 12號線:駛向未來的健康快車?

【城事】12號線:何止是“換乘之王”?

直至如今更不疑

回國最先要見父母,其次也要見見佛系合夥人袁童鞋。這一次,我們約在了12號線終點站的怡豐城。上次回國時還未建成,又在他寫的公眾號中讀到,因此實在是要去見識一下。

這些年莘莊最大的變化可說是在北邊,由12號線終點站形成的新商圈正在慢慢成形。如果從區域性來講,確實是填補了一塊空白,但無形之中也將原先分散的莘莊鎮格局變得更分散。

滬說 | 莘莊2018

30年沒怎麼變的是等91路的人依然很多。

這不禁讓我回憶起當年乘91路必做的功課——從十號橋廟涇路數到一號橋,就是七寶老街。赴約那天,我也是坐了91路,車子過了跨澱浦河高高的九號橋左手邊就是莘莊商務區,要跨過整個商務區才能到達那個地方,大概是老底子的七號橋吧。這些年,12號線也是坐過,對於莘莊鎮上的人來說有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算是為莘莊、七寶之間,1號線和9號線前後不著的人提供了一條進城線路。

然而,閔行北部地區卻始終沒有一條縱向軌道線可以真正將狹長的閔北連成一線,雖然閔行區境內的通車裡程相當可觀(目前已經通車的有1、2、5、8、9、10、12等線路經過閔行),但都為市區軌道線延伸而彼此之間缺乏聯絡。可惜,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這條便利民眾的軌道線始終沒能建設起來,甚至連規劃上都聽不到啥進展。

走進這家新開的怡豐城,還是能看出招商還只能算起步,但已經小有規模,如同當年看仲盛,感覺類似,但與仲盛不同的是,地鐵站近在咫尺,但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優勢,優勢也只在於區域補白,這一帶確實因為發展比較遲緩,剛剛起步不久,需要這麼一個商業體。

滬說 | 莘莊2018

但實地考察一下,原本我以為這裡上不著村,下不著店,沒想到這裡還有少兒興趣培訓班,而餐飲也走親民路線,因此還頗接地氣。袁童鞋全家都快成忠實顧客了。上一代的shopping mall還是以超市大賣場為核心,而如今則都是以體驗消費為抓手了。無論如何定義成功,這裡至少找到了一條生存之道,與社群融合,加上差異化競爭,可以讓這樣的另類的商業體獲得成功,由此,莘莊這個居住型的大社群或許應該多一些這樣另類的思路,避免盲目複製,畫虎不成反類犬。

不管怎麼說,我們最大的遺憾是從這裡到1號線,卻遲遲沒有要建成一條軌道線的意思。最近機場線的規劃讓莘莊人炸了鍋,我雖沒有在莘莊親身感受到大家的“同仇敵愾”,也深深感覺在莘莊走線而不設站的荒謬之極。從區域密度來說,這個人口稠密的區域,南北向的運力嚴重不足,如同寶山的3號線、7號線與1號線終點站之間也只能遙遙相望,市區邊緣地帶的規劃很難被放到規劃考慮的前列,真是讓人失望之中盡是無奈。

尾聲 2018

2017年12月28日,這是年前以平價機票返美的最後一天,這是我訂票時就決定好的,但是臨別時還是可惜終究沒有等到2018年的到來。袁童鞋從公司一路搭地鐵,甚至還搭了磁懸浮到浦東機場送行,只為了臨別見一面,讓我非常感動,很多年沒有家人以外的人特地為我送行了。

這一夜的雨很大,每一次告別莘莊,告別上海,告別中國,其實都不太確定自己下一次何時會回,會抱有怎樣的心情,會以怎樣的身份,30年就這麼過去了。

小時候覺得搬家挺有意思的,大卡車拖著一車人和行李,從城市的喧囂處跑到了一個僻靜的小鎮;小時候覺得長大挺有意思的,看著小鎮逐漸長高,人口增加,又變得時髦;小時候覺得旅行挺有意思的,可以吃飯館,吹空調,住賓館。

哎,我們畢竟長大了呀。

*本文提到任何商業機構名稱均與“天袁地訪”公眾號無關。

【近期更新】

城事 | 機場聯絡線,能否聯絡人心?

城事 | 七問機場聯絡線選線規劃草案公示

城事 | 關於上海市軌道交通機場聯絡線選線專項規劃(草案公示)的增站建議

【莘莊三問】

【城事】莘莊有什麼

【城事】莘莊是什麼?

【城事】莘莊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