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多難興邦,殷憂啟聖的歷史典故和意義

作者:由 如心齋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7-02

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什麼意思

多難興邦出自於《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這個歷史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楚靈王遣椒舉為使,想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答應下來,晉平公卻說:“我們有險要可守,又有優良的戰馬可用,齊國和楚國卻是多災多難。握有這三個有利的條件,我們就所向無敵了,沒什麼好怕的。”司馬侯說:“您這樣想是很危險的。自古以來,想倚仗險要地勢、戰馬,和鄰國的災難來取勝,是三件危險的事。古代的聖王都是以盡力修養德行和上天交通,沒聽說他們會專門依恃險要的地勢與戰馬的。而鄰國的災難,也是不可猜測的。也許因為國家多難,反而使國防更為鞏固,疆土更為擴大;也許因為國家無難,反而招致滅亡,失掉疆土。所以鄰國是否有難,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測。”晉平公聽了,便答應了楚王的要求。後來“多難興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在歷史上有許多有識之士講過類似的話: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 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指不經過災難考驗的國家是無法長久生存的,只有在不斷面對災難和憂患中的國家,才可以真正強大。

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劉琨曾以此意勸告晉元帝發奮圖強,振興國家。

公元1901年9月(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李鴻章在他的遺折裡這樣寫道:“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渝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患難,定能一心協力,翼贊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

多難興邦,殷憂啟聖的歷史典故和意義

多難興邦,殷憂啟聖的歷史典故和意義

多難興邦,殷憂啟聖的歷史典故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