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南北朝每一次外交,都是高質量的“吐槽大會”|文史宴

作者:由 文史宴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7-13

黃旗紫蓋成語是什麼意思

文/葉言都

南北朝每一次外交,都是高質量的“吐槽大會”|文史宴

南北朝不同於兩晉十六國。兩晉十六國時代,無論是中原人還是胡人,都敬畏“江左正朔相承”,石勒、苻堅等少民統治者都只敢稱天王而不敢直接稱帝。到北魏統一北方尤其是魏孝文帝南遷之後,全面漢化的同時自恃“光宅嵩洛”,對南朝已經不存在心理弱勢,故而南北朝外交雙方互爭正統,唇槍舌劍好不熱鬧。

南北朝每一次外交,都是高質量的“吐槽大會”|文史宴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在戰場上兇狠殘暴,但戰爭並非每天都在進行,戰時以外,雙方還是有互相來往的需要,有時還必須藉助交往以緩和緊張關係,所以互動始終存在。

例如在外交上,雙方都會不定期派遣代表團出使對方,交涉一些事務,當時稱為“交聘”。“交聘”對雙方來說都是大事,因為它要處理和談、結盟、邊境官方與民間貿易、交換俘虜等事務,同時具有刺探、討價還價、社交、宣傳以及抬高自己、貶抑對方等功能。

每次不論南來或北往,

只要一方派團出使對方,就是一場針鋒相對,在各個領域互別苗頭的大戲。

南北朝每一次外交,都是高質量的“吐槽大會”|文史宴

南北朝出於互爭正統

外交場合互不相讓

互別苗頭無所不在。

首先是出使行為本身。派代表團出使的一方稱此為“報使”,即報聘對方的出使;另一方則老實不客氣地稱對方是“朝貢”。

其次是使節團的遴選。使節團代表國家與皇帝,組成必須謹慎,成員的條件甚高,

尤其注重儀表氣質、文化素養、口才與臨機應變的能力,

絕不可馬虎,萬一出使時有辱國體,回國後必將遭受懲處。

清代史家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對南北朝出使團成員的描述是:“必妙選行人[1],擇其容止可觀、文學優瞻者,以充聘使。”

等到雙方代表相見,唇槍舌劍之爭立刻開始。雙方都竭盡所能地逞口舌之利,希望壓倒對方,諷刺、爭論連綿不絕,絕無冷場。

本文將探訪兩個這樣的場景,代表兩種不同的場合與主題,但其氣氛之緊繃與言詞之尖銳並無二致。

第一場:北魏·李孝伯VS劉宋·張暢

南朝宋北伐導致北魏太武帝親自率軍南侵,直逼彭城,在彭城外駐下軍隊。

北魏決定先禮後兵,要求城裡劉宋的守軍派代表出城,雙方在北魏營地會談,目的在宣揚國威並一探虛實。劉宋守軍同意,派出張暢為特使出城到北魏軍營,北魏則命李孝伯主談,並負責接待。

南北朝每一次外交,都是高質量的“吐槽大會”|文史宴

挾拓跋燾戰勝之威,北魏使者氣場強大

《魏書》裡記錄下當時雙方從見面寒暄開始的對話,下面就直接翻譯為白話文,以求生動:

李孝伯(以下稱北李)遠遠就招呼:請問您貴姓?

張暢(以下稱南張):姓張。

北李:原來是張長史。[2]

南張:您怎麼知道?

北李:既然到貴地,怎能不知道?

南張:您又姓什麼?官居何職?

北李:我是個兵,哪裡值得您問?不過足夠做您的對手。

北李:皇上頒佈詔令:“太尉、安北將軍[3]可以暫時出營一下,要跟他們見見面。朕也沒有攻打彭城,你們為何讓將士操勞,在城上嚴加戒備?現在派人送給你們駱駝跟貂皮大衣等東西。”

南張:“頒佈詔令”這種話,只可以用在您的國家那邊,在這裡怎麼可以這樣說!

北李:您那邊的太尉、安北將軍是不是臣子呢?

南張:是的。

北李:我們朝廷統轄萬國,四海之內沒有敢不稱臣的,即使是鄰國的君主,下個命令為什麼不能對鄰國的臣子稱作詔書?

然後雙方談到主題,經過冗長的辯論後,進入結論。

北李:您靠著這些空洞的話,支離破碎地回答我,可以說是“遁辭知其所窮”[4]。何況皇上應當不會圍攻這座城,只會親自率領各路大軍直到瓜步。南方的事如果辦成,這座城早就不必圍攻了;南方之行如果不能取勝,彭城也就不是我們想要的了。我方現在將啟程向南,要到長江邊讓馬喝喝水而已。

南張:要去要停這種事,他怎麼想都可以。如果魏國皇帝真能讓馬在長江邊喝水,就是沒有天理。

北李:從北方能到南方,靠的是人力,讓馬到長江喝水,難道只有天理?[5]

至此,張暢告辭回城。

南張:河北地方掃蕩、平定已經指日可待,我們下次相見之期恐怕不遠。您如果能來宋朝,今天就是我們認識的開始。

北李:現在看來我應該會先到建康等著您呢。只怕有一天您與兩位王爺將自己綁起來請求恕罪,我會來不及整理儀容迎接。

經此一番沒有刀劍的戰役,連張暢都對李孝伯的風度嫻雅、應答如流大為歎服,北魏太武帝更是大大高興,立刻封李孝伯為宣城公。

第二場:北魏·李諧VS蕭梁·範胥

南梁武帝蕭衍有一次向北魏分裂後的東魏建議雙方和談,東魏同意,派使節團到南方談判。

為此東魏慎重遴選使節團成員,最後決定以李諧擔任團長。李諧率團到達建康外的石頭城,南梁派主客郎[6]範胥迎接。隨著雙方見面,唇槍舌劍的廝殺立刻開始:

李諧(以下稱北李):迎賓長擔任這職務多久了?

範胥(以下稱南範):我本來在宮門內教導皇家子弟,又剛好擔任現在這項職務。

北李:國家學府教授不應該被貶官到“郎”這一級。

南範:為迎接遠來的賓客,所以專門出來暫時兼任的。

北李:委屈自己來辦事,真是因事制宜。就因為我區區一個使者,令您貶官了。

南範:我看看低微的自己,不足以對應顯揚盛大優美[7],怎敢說委屈自己?

南範:現在還暖和,北方應該比這裡稍冷一些?

北李:土地位於陰陽端正的所在,冷暖都在適當的時間,不知道多少[8]。

南範:我所問的鄴城,難道是測量日影的地方?[9]

北李:都是皇帝的居所,相距不遠,可以統而言之。

南範:洛陽既然以盛大美麗著名,因為什麼事搬到鄴城?[10]

北李:“不能長久住在一個地方,到現在已經五個國都了。”[11]帝王沒有城裡城外,所在之處就是首都,有什麼奇怪的?

南範:殷朝人遭遇危難,所以遷都到相、耿地方,貴朝為何而遷徙?[12]

北李:聖人鑑往知來,選定時間就行動,何必等到興衰?

南範:金陵從前代起就有王者之氣的徵兆,黃色的旗幟、紫色的華蓋本來出於東南,君臨萬國,應該在這裡。

(大司馬按:典出“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為黃、紫色雲氣,象徵東南政權得天下。)

北李:這些只是帝王的符籙,怎能與中國的偉大相比?紫色的華蓋、黃色的旗幟,進入洛陽時就結束,難道不是自己害自己嗎?辯士的話,開開玩笑罷了,沒什麼了不起!

這次外交辭令對陣後,梁武帝聽說了李諧的口才,特予召見,李諧不卑不亢地回答梁武帝的問題,使南樑上下都十分佩服,他回國後當然得以升官。

然而或許因為這趟出使任務從頭到尾極為緊張,消耗心血太多,李諧回國不久就腦血管病發作,先是半身不遂,隨即死去,年僅49歲,

可見南北朝時外交特使之難為。

南北朝外交的諸般花樣

外交接觸既然如此緊張,南北雙方就都非常重視接待對方使團,特別修建了專用招待所,稱為“客館”。客館由地主國管理,有專職官員負責,職稱是“館司”或“監館”,除表面上接待外,還附有監視與蒐集情報的責任,故任何使者的言行都必受監控。

有時特使團還在談,派遣國就出兵攻來,尚未返國的使團就要遭殃,

立刻被貼上緩兵之計、障眼法等標籤。雖然基於“兩國相爭,不斬來使”的古訓,不致被逮捕問斬,但也必定全團遭到扣押,客館就成為拘留所。

北魏孝文帝有一次派往南齊的使團就碰上這種遭遇,當時談判尚在進行,北魏軍已發動南征,南齊就以腐米、臭魚、莝豆[13]供餐,藉以虐待北魏使者,雙方因此在客館發生衝突,北魏使節團長盧昶嚇得放聲大哭,團員張思寧則抗爭不屈,竟死於客館。盧昶回國後被孝文帝當面責罵,立刻罷官。

據統計,整個南北朝使團被拘留事件至少發生過七起,可見當時雙方的針鋒相對與政治局勢的千變萬化。

使節團到達對方國家後,還會被對方要求“切磋技藝”,舉行比賽,專案從賦詩、騎射到圍棋都出現過,當然出使的一方也可能準備以己之長攻對方之短,故意帶著高手向對方叫戰,所以使節團中還需要配屬專業人才,以備不時之需。

南北朝每一次外交,都是高質量的“吐槽大會”|文史宴

圍棋對弈也是外交博弈的一部分

例如北魏孝文帝時曾派官員李彪出使南齊,李彪也是北魏圍棋高手,他有心在圍棋上壓倒南齊,就帶上洛陽第一高手範寧兒同去,要求雙方以比賽圍棋“聯誼”。範寧兒是“棋童”,即受國家培養的職業圍棋神童。南齊也知道來者不善,便推出南方第一高手江南名家王抗與其對抗。

這場被史書記載下來的南北圍棋對抗賽,以北朝神童擊敗南朝大師結束,為北魏掙足了面子。在場的北朝使團揚眉吐氣、南朝人士垂頭喪氣的模樣,一千多年後都可以想見。

果然李彪回國後立刻升官,此後北魏的使節團名單中,範寧兒多次赫然入列,有可能是南朝輸掉這一場很不甘心,以後每次都要求活動中加入這項比賽,只是北朝神童以後的戰績如何,歷史就沒有記載了。

註釋:

[1]使節。

[2]長史,官名。

[3]當時劉宋領兵的兩個皇族的官名。

[4]語出《孟子·公孫丑上篇》。

[5]省略“能管”。明末清初的《多爾袞致史可法書》中有“將以為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耶?”兩句,與此異曲同工。

[6]迎賓長,相當今外交部禮賓司官員。

[7]省略“您的”。

[8]省略“冷”的程度。

[9]諷刺東魏首都鄴城不算正式國都。中國古代在首都矗立標竿,記錄日影的變化以確定曆法,頒行全國。

[10]這裡在諷刺北魏末年內戰導致首都洛陽殘破,東魏只得遷都鄴城。

[11]“不常厥邑,於今五邦。”語出《尚書·盤庚上篇》。

[12]緊咬東魏遷都一事不放。

[13]餵馬的飼料。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

,陌生歷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