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苦難日記:詩詞中的自然災害

作者:由 劉十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7-26

淚下如雨是什麼描寫

2020年,庚子鼠年,多災多難。

《地母經》有書:

太歲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頻飢渴。

湖北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國,截止目前,已經確診74679人,死亡2122人,一線的醫務戰士日夜奮戰,全國進入高度防疫狀態。留下的是傷痛,是震驚,也是感動。

日本千葉群島和古巴南部海域突發地震,科學家已經警告:該為百年一遇的特大地震做好準備。海上暗流湧動,隨時都要面對海嘯危機。

非洲和印度大陸,前所未有的特大蝗災鋪天蓋地。非洲多個國家直接宣佈農業生產完全停滯,數百萬人的生命受到威脅。

澳洲山火,熊熊不息。六百萬公頃土地化為焦土,寸草不生,宛如煉獄。拾億動物葬生火海,令人痛徹心扉。然而,大火過後,又是特大暴雨。洪水無情地滾滾而來……

印尼、菲律賓等國火山活動頻繁,如果火山再次爆發,幾百萬人又要搬遷。

沙特禽流感爆發、美國流感、奈及利亞神秘怪病、秘魯登革熱、加拿大雪災……

庚子鼠年,是不怎麼太平調和的一年。

中國幅員遼闊,自古以來自然災害也是多種多樣,這些災害不僅給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也給國家帶來極大的禍害,有許多小國就是經不起災害的衝擊而滅國。大自然的暴怒是我們無法承受和對抗的。中國的史書上記載的災害不斷,至於文學和詩歌對於災害的描述也是屢見不鮮。

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我國美麗的詩歌裡,關於那些對災難無情和狂暴的紀實和感受。

詩詞是藝術再現生活的一種形式,它來源於生活,提煉於生活,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歷史。詩詞儘管不能準確地表達歷史事件,但是它能使感情敏感的詩人,隨時記錄他們對於社會事件的感受受和感想。

01

古代詩歌中關於山崩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描寫: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把電閃雷鳴、百川沸騰、山崩地裂、描述得淋漓盡致,把百姓不得安寧、災難不斷的情景重新顯現。

詩人用天文異象,自然災害等不尋常的現象,來描述社會動盪,表達人民對於統治階級的不滿和憤慨。這些詩歌記錄,也為我們留下了十分可貴的天文地理記錄和地震記錄。

《詩經·小雅·雨無正》描述天降災害,鬧得人間饑饉遍地,戕害天下。

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饉,斬伐四國。

唐杜牧《李甘詩》中有詩云:

九年夏四月,天誡若言語。

烈風駕地震,獰雷驅猛雨。

夜於正殿階,拔去千年樹。

狂風呼嘯,雷霆萬鈞,暴雨如注,地動山搖,屋摧樹倒。

02

有描寫氣候極度反常和乾旱洪澇的詩句。

唐代詩人元稹的《酬樂天嘆窮愁見寄》,詩曰:

病煎愁緒轉紛紛,百里何由說向君。

老去心情隨日減,遠來書信隔年聞。

三冬有電連春雨,九月無霜盡火雲。

並與巴南終歲熱,四時誰道各平分。

說的氣候反常,巴南地區終歲炎熱,四時也不分明,九月份還火雲遮天,沒有霜降;三冬之際還雷電交加,雨水不斷。

千百年來水患與乾旱都是歷朝歷代的農民所最關心的事,由於古時社會發展的侷限,科學水平較低,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稍有水患乾旱就會造成農業減產,嚴重的就會絕收,再加上官吏暴政,弄得人們家庭破產,妻離子散。

唐詩人高適的一首詩《東平路中遇大水》

天災自古有,昏墊彌今秋。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疇。

指途適汶陽,掛席經蘆洲。

永望齊魯郊,白雲何悠悠。

傍沿鉅野澤,大水縱橫流。

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

仍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

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

聖主當深仁,廟堂運良籌。

倉廩終爾給,田租應罷收。

我心胡鬱陶,徵旅亦悲愁。

縱懷濟時策,誰肯論吾謀。

詩人高適看到了自然災害帶給農民的苦難,把希望寄託在統治者身上,希望皇帝開倉放糧,免除賦稅。

03

當時人們認為,長期乾旱,只有燒蛟龍才能驚動上天,而致雷雨爆發。可是,山也燒了,樹林都成了灰燼,天上一點雲彩都沒有,夜來仍然晴空萬里。火借風勢,愈來愈大,眼看就要燒到洲渚。官民都很著急,都在想,怎樣才能撲滅大火呢?乾旱嚴重,人民無法抗旱。當時的生產力狀況和技術條件都不可能作出正確的抗旱選擇,只能求助於鬼神;燒山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引起另外的麻煩,破壞了山林,破壞了生態;當時的當權者也不知道怎樣去解決乾旱,唐代大詩人杜甫便有一首詩是描述這個場景的:

楚山經月火,大旱則斯舉。舊俗燒蛟龍,驚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凍嵐陰昈。羅落沸百泓,根源皆萬古。

青林一灰燼,雲氣無處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風吹巨焰作,河棹騰煙柱。勢俗焚崑崙,光彌焮洲渚。

腥至焦長蛇,聲吼纏猛虎。神物已高飛,不見石與土。

爾寧要謗讟,憑此近熒侮。薄關長吏憂,甚昧至精主。

遠遷誰撲滅,將恐及環堵。流汗臥江亭,更深氣如縷。

“災難文學”是一種古老的文學形態,災難主題是中國文學的恆久母體。在災難的視野裡,人類不自覺地以文學的方式抒發淤積的情感,慰藉受傷的心靈。凡天地之崩塌,魚鳥之失所,眾生之奔命,莫不窮極描摹,令人應接不暇、歎為觀止。

唐朝詩人皎然一詩《同薛員外誼久旱感懷寄兼呈上楊使君》中:

皇天鑑不昧,愐想何亢極。

絲雨久愆期,綺霞徒相惑。

陰雲舒又卷,濯枝安可得。

涸井不累瓶,乾溪一憑軾。

赤地芳草死,飆塵驚四塞。

戎冠夜刺閨,民荒歲傷國。

詩中描寫的乾旱情況非常嚴重,久旱不見絲雨,大地上的草都乾死了,風一過,就颳起了沙塵。在這樣的狀況下,楊使君還能思考著怎樣抗旱救災,實為難得。我們看到,詩人是抱著同情之心來寫乾旱這一天災的。他字裡行間滿是同情人民,關心國家的殷切。

04

蝗蟲自古就是危害農作物的主要害蟲之一,而在發明農藥之前,人們沒有有效辦法克服蝗蟲災害 ,一般只能任其吞噬莊稼,任其禍害,弄得顆粒無收,流離失所。人們還迷信認為蝗蟲是天上派下來的神蟲,不敢觸動,觸動了就會惹怒天神。有的人說蝗蟲是天災,人力是沒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災,只有積德修行。還有的說殺蟲太多,總是傷生太多,有傷和氣。

唐人白居易有一首詩 《 捕蝗-刺長吏也》:

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飢欲死。

興元兵後傷陰陽, 和氣蠱蠹化為蝗。

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

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河南長吏言憂農, 課人晝夜捕蝗蟲。

是時粟鬥錢三百,蝗蟲之價與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飢人重勞費。

一蟲雖死百蟲來, 豈將人力定天災。

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

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全詩說的是興元元年鬧蝗災的事。白居易還得出了結論,他認為:“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飢人重勞費。”滅蝗沒有利,徒費人力物力;“一蟲雖死百蟲來,豈將人力定天災。”滅了一個蝗蟲,又飛來百個蝗蟲,什麼時候能滅清呢?他怕人力不能戰勝天災。

白居易還提到一個例子,就是“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是說唐貞觀之初李世民對於蝗災的態度,就是不怕天災,更不怕所謂的皇天報復,一口吃了一隻蝗蟲,給人們做出了榜樣,號召滅蝗,取得了滅蝗的勝利。這個例子恰恰說明,只有發動群眾,一起動手,才能滅蝗成功。而不是如白居易所說,是靠皇帝一人吃了一隻蝗蟲,那年蝗災就不為害了。

蝗災是古代經常出現的災害,宋代蘇軾有詩《寄劉孝叔》中,有句“況復連年苦饑饉,剝齧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頗應時,又報蝗蟲生翅股。”也是描寫蝗災的。

05

古詩詞中還有關於瘟疫的記述:

唐朝詩人戴叔倫的詩《女耕田行》:

乳燕入巢筍成竹,誰家二女種新谷。

無人無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貧母年老,長兄從軍未娶嫂。

去年災疫牛囤空,截絹買刀都市中。

頭巾掩面畏人識, 以刀代牛誰與同。

姊妹相攜心正苦,不見路人唯見土。

疏通畦隴防亂苗,整頓溝塍待時雨。

日正南岡下餉歸,可憐朝雉擾驚飛。

東鄰西舍花發盡,共惜餘芳淚滿衣。

瘟疫是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傳染病。在古代醫學不發達的情況下,所有傳染病都異常可怕,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家禽得了瘟疫,死亡率都極高,都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回憶。這首詩雖然只有一句話描寫了災疫,但是從全詩的描寫來看,瘟疫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古詩詞中還有多重自然災害的記述:

唐詩人戴叔倫有《屯田詞》詩:

春來耕田遍沙磧,老稚欣欣種禾麥。

麥苗漸長天苦晴,土幹確確鋤不得。

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餘枯莖。

捕蝗歸來守空屋,囊無寸帛瓶無粟。

十月移屯來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驅牛駕車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凍死。

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

這首詩描寫乾旱、蝗災、冰凍等災害接連發生,農民苦不堪言,只有遙望南天,淚下如雨,以淚洗面。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記錄災害的詩詞也是不計其數,今天只是摘抄幾首。我們應該去認識災害、治理災害、戰勝災害,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共生髮展。並且要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敬畏自然,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