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由 覓知識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9-19

夕陽古道瘦馬出自誰的詩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他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人稱他“曲狀元”。

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因著有《天淨沙·秋思》,又成了秋思之祖。

他就是“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戲曲家、雜劇家—— 馬致遠(約1251-1321年至1324年間)。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字千里,北京人,原籍河北。

年少時他非常好學上進,對“龍樓鳳閣”抱有幻想。曾寫詩獻上龍樓,為馬氏後人津津樂道,他們不時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子孫後代向其看齊。

然而馬致遠仕途坎坷,一度積極向上的有為青年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以後,晚年效仿陶淵明,自號東籬,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

馬致遠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五品,沒幹多久,就懷著滿腹的牢騷離了職。

在看透世俗名利後,老馬以隱士高人自居,一邊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一邊又在道教中尋求解脫。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老馬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早年就參加了雜劇創作。

1295年到1297年間,他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等組織了“元貞書會”,與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

他的小令《秋思》、套曲《秋思》和雜劇《漢宮秋》構成了藝術創作的三座高峰。

老馬的《天淨沙·秋思》非常有名: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短短28個字,如白描般勾勒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傳達旅人悽苦的心境。

《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由此老馬被譽為“秋思之祖”。

還別說,當官不行的老馬,寫作還闊以滴。

明初賈仲明這樣稱讚他:

“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

一般來說,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體裁不同,但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散曲在當時是主流,不過,後來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卻遠超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即“元代戲曲”。

老馬和關漢卿他們一樣,不滿異族入侵——

儘管後來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但卻只搞試點不再普及,這給漢族文人帶來過一絲幻想,更多的還是失望。

科舉制度的廢除,斷了讀書人唯一的進仕之路,有“登樓意,恨無上天梯”,漢族文人成了社會邊緣人,當時的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低下地位。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老馬的經典雜劇《漢宮秋》帶有明顯的民族主義情緒。

該劇取材於“昭君出塞”的傳說,老馬以豐富的想象和虛構,對歷史上這一史事多有增益改造。

劇本對接現實生活,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特別如“孤雁驚夢”這般的悽婉哀怨的唱詞,渲染了濃郁的悲劇氣氛。

老馬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自己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親歷感受。

老馬的語言藝術是很高超的,他善於把樸實自然的語句錘鍊得精緻而又富有表現力。

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簷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老馬的雜劇集中體現了當時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劇中人物往往遊離於戲劇衝突,去作大段的抒情,其實是老馬自己有話要說。

老馬擅長將嘆世超世的形式虛掩其外,而憤世抗世的內容則深寓其中。

老馬喜歡山水,老莊哲學對他影響很大。他從大自然中吮吸靈感,期以頓悟來擺脫人世間的紛繁和羈縻(mí),觸景生情、觸景傷情便成了他的拿手好戲。

老馬的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多有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如《岳陽樓》《陳摶(tuán)高臥》《任風子》和《黃粱夢》等。

與關漢卿不同,他的雜劇脫離市井,脫離平民,不接地氣而沾有仙氣,因而後世譽之為“馬神仙”。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老馬創作的散曲數量比關漢卿、白樸兩人現存散曲總和還多,存世約130多首。

他的散曲題材廣、意境高、聲調美、雅俗兼,語言疏宕豪爽、詞采清朗俊雅。

《太和正音譜》評:

"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liè)長鳴萬馬皆瘖(yīn)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他的曲風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鬱中見其通脫,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四個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

老馬作品以疏宕宏放為主,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被視為“豪放”派主將。

老馬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據說,老馬的文學成就還救過家鄉的父老鄉親一命。

明初年間,後為明成祖的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慘遭殺害,慘不忍睹,大地媽媽都哭了。

朱棣曾經學過馬致遠的雜劇和散曲,對老馬十分崇敬,當他得知東光是老馬的故鄉,便下令“逢馬不殺”,即不殺姓馬的當地百姓。

你說,馬雲、馬化騰是不是得感謝老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