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這9個詞語,為何總是被誤用?!

作者:由 新華日報出版部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0-11

什麼晨星詞語

這9個詞語,為何總是被誤用?!

這9個詞語,為何總是被誤用?!

“絕無僅有”,到底有沒有?

“首當其衝”等於“首先”嗎?

“曾幾何時”表示“曾經”嗎?

挖的是“牆角”還是“牆腳”?

“晨星”是多還是少?

……

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這些問題一丟擲來,你在第幾個猶豫了?

其中是否存在不少誤解~

這一期,我們就來把這些誤解解開~

“絕無僅有”,到底有沒有?

例:

全球第一例成人頭部連體雙胞胎的分離手術,本月6日下午在新加坡萊佛士醫院施行……為成年頭部連體雙胞胎實施分離手術在之前的世界醫學史上絕無僅有,風險極大。

辨析:

“絕無僅有”的意思近似於“僅有”,只有這一個或這一件,此外再沒有了,形容極其少有。這裡把“絕無僅有”誤為“從來沒有”了。在這個成語中,“絕無”是虛的,不表達詞語的意義,起陪襯作用,“僅有”才是關鍵。上述例句中可改為“從未有過”。

出處:

語出蘇軾《上皇帝書》:“改過不齊,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自古以來,這個成語一直這樣用,並無它義。

“首當其衝”≠“首先”

例:

買房本來是件喜事,可是一些人買房之後卻陷入了無限煩惱之中。有關部門根據目前房地產投訴的統計,排出了購房人的五大煩心事,“質量因素”首當其衝。

辨析:

上述例子中把“首當其衝”錯誤地等同於“首先”了。可改成“首先”一類的詞語。

“首當其衝”,表示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難。

“首當其衝”含有“首先”“被動”“不利”等三個義素,在句中能充當謂語、定語、狀語等成分,其含義與語法功能比“首先”要豐富得多。所以,不能將“首當其衝”簡單地等同於“首先”。

“曾幾何時”≠“曾經”

例:

曾幾何時,他也是個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孩子。

辨析:

“曾幾何時”誤為“曾經”意了。“曾幾何時”,是一個頗具感情色彩的文言詞語。現在經常誤把它當“當初”“有一段時間” “不知什麼時候”“過去的某個時候”來用。

“曾幾何時”語出唐代韓愈的《東都遇春》:“爾來曾幾時,白髮忽滿鏡”。“曾幾時”是“才多長時間”,“曾”是“才”的意思。後化為“曾幾何時”,“幾何”意為“多少”,和“曾”連用,帶有濃重的感喟情緒。為感嘆某事物在不長的時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用“曾幾何時”形容時間之快,表達了作者心理認知之確定和感情之強烈。“曾幾何時”還含有反問的意味,通常在使用者看來,所述的變化,可以是令人遺憾痛惜的,也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挖的是“牆腳”不是“牆角”

例:

酒店相互挖“牆角”肥了大廚師

辨析:

“挖牆腳”是一種常見的說法,比喻一種極其危險的破壞行為,該行為會從根本上損害別人。挖走對方單位的骨幹人才,給對方事業造成嚴重的影響,這可以比喻成“挖牆腳”,即拆臺。而在現代漢語中,根本就沒有“挖牆角”這一說法。上述例句裡的“牆角”,該改為“牆腳”。

“晨星”與“星辰”

例:

1。清代的楹聯大家多達數百人,燦若晨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清代的楹聯才能和唐詩、宋詞並駕齊驅。

2。能把這個實驗做成功的人實在是寥若星辰。

辨析:

“星辰”用來比喻眾多,“晨星”用來比喻稀少。結合語境,例1中“燦若晨星”應該是“燦若星辰”,例2中“寥若星辰”應該是“寥若晨星”。

“星辰”與“晨星”,雖只是一字之異,但意思大不相同。“辰”,原是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後來泛指眾星;“星辰”是星的總稱,泛指星斗,它在晴朗的夜空顯得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故人們常用“繁星”來描述。

每當夜色將盡、晨光初露之際,除極亮的星體尚能被肉眼辨識外,其餘的皆隱匿於視線之外,這時人們能看到的不再是繁星,而是稀疏的三兩顆星,即“晨星”。成語有“寥若晨星”,就是形容某事物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所以,“星辰”繁密,“晨星”稀疏。

“闌珊”並不輝煌

例:

1。走到窗邊推開紗窗,晚風徐徐,撲面的是溼潤的空氣,繁華都市的闌珊燈火盡收眼底。

2。我們的古城越來越美麗了,尤其是在華燈初上時分,夜色闌珊的港灣一片歡騰,那種別樣的美麗讓人心醉。

辨析:

上述例句想當然地理解“闌珊”的含義,把它當作“繁盛”“熱烈”一類的意思,結果就把話完全說反了。例1可改為“璀璨”,例2可刪去“闌珊”,再加一個“下”。

“闌珊”共有五種含義。一是表示“衰減、消沉”,如“意興闌珊”,表示興致不高了。二是形容燈光“暗淡、零落”,如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是元夕燈會的高潮已過,燈火零落,遊人稀疏,而相約的人還在等著他。三是表示“殘、將盡”,如“春意闌珊”,意思指春天漸去漸遠。四是指“凌亂、歪斜”,如“字闌珊,模糊斷續”,意思是字跡凌亂。五是指“困窘、艱難”,如“近況闌珊”,意指現在的情況不好,處境困難。

火中取栗≠鋌而走險

例:

如果用江湖的眼光看奧運,則奧運既是體育人的武林大會也是營銷人的武林大會。奧運商業資源如同唐僧肉,所有商家都虎視眈眈。對於廣大中小企業來說如同火中取栗,風險與機遇並存。

辨析:

“火中取栗”並非指一般的冒險行為。例句中可改為“一把雙刃劍”。

正確使用“火中取栗”,要注意兩點:一是所評議物件的行為具有冒險這一特點;二是這一冒險行為是受他人欺騙利用的,冒險的成果也為別人所佔有。只有一個行為同時符合這兩個特徵,才可以說是“火中取栗”。

最常見的誤用,是把“火中取栗”當作“鋌而走險”的同義詞來用。還有一種錯誤,則是將“火中取栗”當成了“趁火打劫”。

出處:

“火中取栗”的語義,與其典故有關。它源於法國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一隻猴子和一隻貓看見爐火中烤著栗子,狡猾的猴子騙貓去偷。貓用爪子一次次從火中取出栗子,自己腳上的毛被燒掉,然而栗子卻讓猴子吃了。後來便把受人利用,冒了風險,自己卻一無所得,比作“火中取栗”。

這9個詞語,為何總是被誤用?!

“從長計議”≠從長遠打算

例:

希望全校師生立即行動,從長計議,堅決打贏防治春季流感的校園保衛戰。

辨析:

“從長計議”是說多加斟酌,不匆忙下結論。例句誤把“從長計議”當成“放眼未來、從長遠打算”來用了。可改為“著眼未來”。

“從長計議”的“從”,意謂採取某種方針或策略,“長”意思是時間久。成語的意思是把用來商量的時間放長些,多加考慮,即不要匆忙作出決定,其反義詞是操之過急、倉促行事。

“大方之家”無關慷慨

例:

他在廣東做地產生意發了財,這次回老家探親,一下子拿出100多萬元幫助鄉親們修路,真是大方之家。

辨析:

例句誤將“大方之家”當作“慷慨之人”來用了。可改為“慷慨之人”。

“大方之家”,本指見多識廣、明曉大道的人,後泛指內行人、專家學者。語出《莊子·秋水》。

“大方之家”的本義就是指有大智慧、大思維的人。與此相關的一個成語是“貽笑大方”,意思就是被行家譏笑。“貽笑”,留下笑柄;“大方”,指大方之家,即見多識廣或學有專長的人。

上述這些詞語和成語都是在我們工作中經常會碰到、用錯機率比較高的,估摸著在日常生活中你們也會對它們產生這些誤解,你有中槍嗎?誤會容易瞭解難,不要輕易給這些詞語和成語“貼標籤”,對它們多一點了解吧,以後儘量避免這些“誤會”~

這9個詞語,為何總是被誤用?!

編輯: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