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作者:由 返樸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6

還淳返樸的讀音是什麼

撰文 | 七君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有不少家長信奉挫折教育,他們認為多打擊打擊孩子就會使他們進步。我們之前介紹過,父母經常吼孩子罵孩子,孩子的大腦會受傷變形。不過,有些家長和老師並不吼孩子罵孩子,而是用語言打擊他們的自信,說他們這兒有毛病,那兒有毛病,不停挑孩子的刺。

重複打擊兒童自信會有什麼後果?80年前的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給出了殘酷的答案。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愛荷華大學

1939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知名研究者、語言病理學專家 Wendell Johnson 招募了22個孤兒。他找這些孤兒來,是為了驗證一個自己的一個獨特理論,那就是不斷地批評一個兒童,比如批評他們“說話結巴”的話,那麼一個完全正常的兒童就會因為心理壓力而向著被批評內容的方向發展,變成一個真正的“結巴”。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Wendell Johnson

全世界大約有5-10%的兒童患有口吃。當時,愛荷華大學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口吃研究中心。為了研究口吃的治療方法,患有口吃的研究生們還把自己的手臂綁起來,因為當時盛行的理論認為,是手部的活動干擾了語言訊號。

不過,Johnson 並不相信這些理論,他自有一套學說,而他的觀點來自童年的痛苦回憶。在他5-6歲的時候,有個老師告訴他的家長,他有口吃的傾向。漸漸地,他開始過分關注自己的言語,說話時開始停頓,並且開始重複一些詞。後來,他果然變成了口吃。

因為這段經歷,他深信口吃和生理無關,而是後天習得的習慣。他說:“口吃並不來自孩子的嘴,而來自家長的耳朵。”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這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如果被證實,將會對口吃的矯正起到無與倫比的作用。可是,孤證不立,Johnson 沒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這個理論作證。他需要做實驗。如果任何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誘導成口吃,那麼就可以證明口吃的源頭和生理無關,而是後天教養和學習的罪過。

1938年秋天,Johnson 讓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22歲的碩士研究生 Mary Tudor 來做這個實驗。

打擊出來的口吃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軍人及水手遺孤之家(The Iowa soldiers and Sailors Orphans‘ Home)

在愛荷華州的達文波特市,有個叫做軍人及水手遺孤之家(The Iowa soldiers and Sailors Orphans’ Home)的孤兒院。

在1939年的時候,由於美國大蕭條,有超過600個孤兒住在這家孤兒院,這為取樣帶來了不少便利。再加上愛荷華大學和這家孤兒院有合作關係,Tudor 就被派去那兒開始做實驗。

不過,Tudor 沒有告訴孤兒院自己是來做實驗的。研究者的說辭是為這些孩子提供語言評估和治療服務。

在孤兒院裡,Tudor 找到了10個口吃的孩子和12個正常孩子。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10個口吃的兒童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IA組)被告知:“你不口吃,你說話挺好的,你以後會比現在說得好得多。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你,他們不知道這只是人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已。”

另外一組(IB組)則被告知了真相:“你說話口吃。”

在剩下的並不口吃的12個兒童裡,6人(IIA組)接受了言語打擊操作。Tudor告訴IIA組的小朋友:“工作人員認定你說話很有問題,你表現出了口吃兒童的許多症狀。你現在必須馬上停止說話,直到你能好好說話之前,你就別開口了。”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被打擊的6人裡,最小的只有5歲,最大的是15歲。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不斷告訴他們發音有問題,必須要立刻糾正。

剩下的6個正常孩子則是實驗對照組(IIB組),他們被告知自己沒有口吃,並且在發音良好的時候會得到讚揚。

為了維持實驗的效果,Tudor 還告訴孤兒院的老師們,IIA組的孩子有口吃的症狀。每個月,Tudor 都會讓孤兒院的老師和院長給這些孩子重複貼“口吃”標籤,讓這些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問題。

此外,她要求老師們在這些孩子說話不連貫的時候打斷他們,並要求這些孩子們在好好說話前別開口。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就這樣,實驗從1939年1月一直持續到了5月。Tudor 每隔幾周就要去孤兒院和每個孤兒進行45分鐘的對話。那麼實驗結果如何呢?

半年內,在6個被無端打擊的孩子(IIA組)裡,5人開始出現口吃的症狀。

Tudor 在研究報告中寫道,IIA組的兒童很快就對負面評價做出了反應,所有6個孩子都變得寡言少語,而且說話速度明顯變慢了,句子也變短了。2個年紀最小的孩子儘可能用1個單詞迴應問題。從個性上來看,6個孩子都變得更加害羞,並且承認自己說話是有問題的。

比如,5歲大的 Norma Jean Pugh “開始不願意開口,儘管此前她說話很流暢。”另外一個9歲大的孩子 Betty Romp “也不願意說話了,大多數時候都用手擋住眼睛”。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而在IIA組裡最大的孩子,15歲的 Hazel Potter “開始變得很內向,也不願意說話了,”並出現了口吃的症狀。這很不尋常,因為大多數口吃患者都是在2-5歲之間首次出現症狀的。

Tudor 還注意到,當 Potter 在說話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啊”,她還會煩惱地玩弄手指。Tudor 問她:“你為什麼要玩手指?”Potter回答:“我害怕我要說‘啊’。” 後來在接受採訪時 Hazel Potter 回憶:“當時我和誰都不太親,那段日子裡我很沉默。”

在下文的對愛荷華州和愛荷華大學的訴訟中,Norma Jean Pugh (後改名為Kathryn Meacham)的代表律師 Evan Douthit 則表示,成年後的她討厭說話,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怪胎,只和教堂裡的人以及家裡人親。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所有被無端打擊的孩子(IIA組)的學習成績也開始下滑。其中一個男孩子開始不願意在課堂上背誦課文。11歲大的 Clarence Fifer 也開始常常糾正自己。他告訴 Tudor,他覺得自己無法說話,“話就卡在那裡了,說不出來”。

12歲的 Mary Korlaske 開始變得孤僻不願意和人交往。Tudor 問她:“你的好朋友知不知道你口吃?”Korlaske 回答:“她不知道,我都不怎麼和她交談。”2年後,Korlaske 從孤兒院裡逃跑了,後來被另一家條件更差的孤兒院收留。

2003年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Korlaske 表示:“這個實驗完全毀了我的人生,我沒有和我丈夫說過這件事,我不想聊更多。”Korlaske(後改名為Mary Nixon)在遞交給法庭的檔案中指出,她一輩子都相信自己有言語困難,心中充滿了不安。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你可能想問,那麼那些本來就口吃的孩子呢?

在IB組,也就是實際口吃,並且被告知了真相的5個孩子裡,3人說話更結巴了。與此相反,在IA組,也就是實際結巴,但是被鼓勵了的孩子中,只有1人的口吃情況變嚴重。

一生的陰影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6個孩子出現的問題已不容忽視,以至於後來孤兒院不得不聯絡了Johnson,告訴他一些孩子變成了口吃。在 Tudor 和 Johnson 的信件來往中,她也提到一些IIA組的孩子說話結巴。

看到自己的實驗造成的嚴重後果後,Johnson 和 Tudor 後悔不迭。良心不安的 Tudor 在研究結束後的好幾年裡一直回訪這些孩子,勸慰他們,試圖為受到影響的孩子進行康復性的輔導。

所幸的是,成年後,IIA組的6個孤兒並沒有變成口吃。因為後來學術界才明白,口吃是身心共同作用的結果。Johnson 預言的心因性口吃固然存在,但一些人在中風或者腦部受傷後也會開始口吃(神經源性口吃)。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兒童期的口吃會“自愈”,四分之三的口吃兒童長大後不再口吃,這種情況被稱為發育性口吃。

不過,在被無端打擊的孩子中,許多人在成年後鬱鬱寡歡,對言語表達也很沒有自信。顯然,Tudor 的後續干預並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由於這個實驗不人道,無法透過學術期刊的倫理稽核,而 Johnson 也害怕被比作納粹,所以從未發表這個實際上能支援自己的錯誤診斷理論(Diagnosogenic theory)的研究。這個實驗就在愛荷華大學的檔案室裡塵封了62年。

2001年,在加州的一份報紙報道了研究助理的證言之後,孤兒們才得知當年的實驗真相,而此時他們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2001年,愛荷華大學公開道歉。同年,這些孤兒對愛荷華州和愛荷華大學提起了訴訟。

5個原告的代表律師 Evan Douthit 表示:“我相信法官同意,他們的人生遭受了打擊。”2007年,這些孤兒得到了115萬美金的補償。

愛荷華的州檢察長表示,總共115萬美金的補償是“公平的、合適的”。而口吃研究的大佬 Johnson 的短短半年的實驗,則被後人冠上了“魔鬼研究”(Monster Study)的惡名。可是,又有多少孩子,正在接受這樣的魔鬼教育呢?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孩子,你不是口吃,你只是說話自帶DJ打碟效果。

重複打擊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家長都該看看這個魔鬼實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無標註圖片來源網路。動圖來源和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https://shimo。im/docs/PqVHHYxDTTk8tr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