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作者:由 李廣國書法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6

分毫不爽代表什麼意思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廿八日濟州南待閘題。

趙孟頫的這段千古有名的題跋,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未知後半句。

趙孟頫提到,古今師法的是“天然”!並提出齊粱間非不古,而是缺乏俊氣。俊氣二字,可對照墨跡參考。

,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釋趙孟頫一“用筆千古不易”之說,謂筆之肌理而言,若以形跡求之,不異於痴人說夢。

原文如下:

凡學藝於古人論說,總須細心體會。粗心浮氣,無有是處。嘗見某帖跋尾,有駁趙文敏筆法不易之說者,謂歐、虞、褚、薛筆法已是不同,試以褚書筆法為歐書結構,斷難相合,安得謂千古不易乎?餘竊笑其翻案之謬。蓋趙文敏為有元一代大家,豈有道外之語?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謂筆鋒落紙,勢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勢利導。要在落筆之先,騰擲而起,飛行絕跡,不粘定紙上講求生活。筆所未到氣已吞,筆所已到氣亦不盡,方能墨無旁沈,肥不剩肉,瘦不露骨,魄力、氣韻、風神皆於此出。書法要旨不外是矣。集賢所說,只是渾而舉之。古人於此等處,不落言詮。餘曾得斯旨,不憚反覆言之,亦僅能形容及此。會心人定當首肯,若以形跡求之,何異痴人說夢。

,至大三年,(1310)九月初,趙孟頫從湖州返京。五月,南潯獨孤長老(淳鵬)贈送給他《定武蘭亭》(五字損本),與他同行的吳森(1250-1313字靜心)也隨身帶了一件《定武蘭亭》(無損本)。乘舟北上,把玩這兩件刻本,遂有題跋留於後世。五字損本上有後來的趙孟頫蘭亭十三跋。無損本有趙孟頫蘭亭十六跋。柯九思在五字損本題跋雲:予所家藏,得之喬氏仲山。也就是喬簣成,值得一提的是,遼博所藏《曹娥碑墨跡》也應該是柯九思從喬仲山手裡得到的。這件作品同樣上御元文宗,侍書學士虞集題跋。據柯九思題跋可知,柯九思手中有三本定武蘭亭,唯十三跋為正宗。

。由此而忽得喬簣成有澹軒之居。意外之得而又改在臨印刷前曹娥之考證,實得天助。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滋其所以神也。

趙孟頫此跋可能是沒有看到神龍蘭亭的緣故,不過趙孟頫提到“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此句大為有益。

附: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原文:(第一跋)

蘭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間者有數。有日減,無日增,故博古之士以為至寶。然極難辨。又有未損五字者,五字未損,其本尤難得。此蓋已損者,獨孤長老送餘北行,攜以自隨。至南潯北,出以見示。因從獨孤乞得,攜入都。他日來歸,與獨孤結一重翰墨緣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於舟中。獨孤名淳朋,天台人。

原文:(第二跋)

蘭亭帖當宋未度南時,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無慮數十百本,而真贗始難別矣。王順伯,尤延之諸公,其精識之尤者。於墨色、紙色、肥瘦穠纖之間,分毫不爽。故朱晦翁③跋蘭亭謂:“不獨議禮如聚訟”,蓋笑之也。然傳刻既多,實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鑱損,肥瘦得中。與王子慶所藏趙子固本無異,石本中至寶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寶應重題。子昂。

原文:(第三跋)

蘭亭誠不可忽。世間墨本日亡日少,而識真者蓋難。其人既識而藏之,可不寶諸。十八日清河舟中。

原文:(第四跋)

河聲如吼,終日屏息。非得此卷時時展玩,何以解日。蓋日數十舒捲。所得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題。

原文:(第五跋)

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頃聞吳中北禪主,僧(名正吾,號東屏)有定武蘭亭,是其師晦巖照法師所藏。從其借觀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勝。獨孤之與東屏,賢不肖④何如也。廿三日將過呂梁泊舟題。

原文(第六跋)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縣。廿六日早飯罷題。

原文:(第七跋)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廿八日濟州南待閘題。

原文:(第八跋)

廿九日至濟州,遇周景遠新除行臺監察御史,自都下來,酌酒於驛亭。人以紙素求書於景遠者甚眾,而乞餘書者坌集,殊不可當。急登舟解纜,乃得休。是晚,至濟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題。

原文:(第九跋)

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黃太史亦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意非學書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原文:(第十跋)

大凡石刻雖一石,而墨本輒不同,蓋紙有厚薄、粗細、燥溼,墨有濃淡,用墨有輕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隨之,故蘭亭難辨。然真知書法者,一見便當瞭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間也。十月二日過安山北壽張書。

原文:(第十一跋)

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奴隸小夫,乳臭之子,朝學執筆,暮已自誇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閘書。

原文:(第十二跋)

餘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間而多南風,船窗晴暖,時對蘭亭,信可樂也。七日書。

原文:(第十三跋)

蘭亭與丙舍帖絕相似。

附錄:

獨孤本《定武蘭亭》傳世善本在趙跋前後尚有吳說、朱敦儒、錢選、鮮于樞、柯九思、徐霖、董其昌等人題跋或觀款,又經馮銓、梁清標、安歧諸家收藏。

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後,此本及諸家題跋遭火毀,殘卷改裝成冊,近代流入日本,現藏東京博物館。

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殘本(選頁)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此冊中《定武蘭亭》殘存3片,趙跋及臨本殘存14片,各家題跋殘存10片。

所幸馮銓曾以趙氏《蘭亭十三跋》及臨本墨跡上石刻入《快雪堂帖》中,兼之劉雨若毫釐不爽的刻技,使得今天仍能從拓本中能欣賞到《蘭亭十三跋》的全貌,是一大幸也。

走進書法|用筆千古不易,世人只讀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