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資治通鑑:056 濟北王脫罪,奉承話的作用遠比你想象得小

作者:由 遇見資治通鑑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1-29

瓦解土崩是什麼意思

以原文為綱,不求事事考證,參悟通鑑故事背後的道理。

資治通鑑:056 濟北王脫罪,奉承話的作用遠比你想象得小

【通鑑故事】

漢景帝削去吳國會稽、豫章兩郡封地的詔書到達的時候,吳王劉濞率先起兵反叛,誅殺了朝廷派駐吳國的高官;同時參與叛亂的藩國還有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國和趙國。……濟北王本來也是要參與造反的,但是由於國都城牆損壞,修復工程尚未完工,濟北王被濟北國的郎中令劫持,被迫展開了對叛軍的防禦,所以濟北王並沒有發兵參與叛亂。

等到七國之亂最終平定的時候,吳王劉濞被殺,其他六個反王紛紛畏罪自殺。齊王因為在叛亂中被叛軍圍攻得過於猛烈,曾經產生過動搖,私下與叛軍有過接觸,儘管最終齊國守住了晚節,齊王還是懼怕來自朝廷的追究而自殺。

面對這種情況,濟北王想要透過自己一人自殺謝罪的做法,來保全自己老婆孩子的性命,避免全家被株連。齊國人公孫玃勸濟北王說:“您千萬不要著急!臣懇請替您去嘗試遊說一下樑王,透過他來向皇上從中說情。如果我遊說失敗了,您再自殺也不遲。”

公孫玃前去覲見梁王,對梁王說:“濟北國的位置條件,東面與強大的齊國接壤,南面有道路與吳越地區相連,北面則臨近燕國、趙國。這完全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國,國力之弱,即不具備自守的條件,更沒有能夠撼動強寇的可能,而且境內也沒有險要的山川能夠抵禦變亂,就算曾經被迫向吳國許諾參與叛亂,也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並非濟北國的本意。如果濟北國把自己的實際想法表現出來,直接對吳國表示不從,那麼吳國的叛軍一定會先揮師解決齊國,然後再消滅濟北,最後與燕國、趙國會和,這樣的話,叛軍就會完全控制全國的東部了,崤山以東地區也就沒有朝廷的勢力了。現在吳王聯合諸侯的叛軍,驅使毫無戰鬥經驗的軍隊,向西急於與皇上爭奪天下,只有濟北國堅持自己的臣節,沒有倒向叛軍一方;這就使得吳國失去了計劃中應有的盟國,沒有獲得應有的其他叛國的援助,只能艱難地單獨進軍,最終叛軍土崩瓦解,破敗不振,其中未必沒有濟北國的功勞。以區區濟北國的實力去和叛軍硬鋼,就好比讓弱小的羊羔去抵禦虎狼一樣的敵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濟北國堅守自己的臣職,沒有向叛軍屈服,可以稱得上對朝廷忠心不二了。儘管濟北王有如此的功勞和情義,卻還是被朝廷所懷疑,每天縮著肩膀,低著頭,手足無措,這樣一定會讓他後悔當初沒有和叛軍聯合。這樣對江山社稷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臣害怕那些恪盡職守的藩王們也都有會同樣的疑慮。臣私下裡揣度,當今天下之中,能夠透過西山,到達長樂宮,直抵未央宮,敢於在太后和皇上面前據理直言的,也就只有大王您了。如果濟北王的性命能夠保住的話,那麼,您對上有保全濟北國不亡的功勞,對下有安撫百姓的赫赫美名,您的大德深入骨髓,您的大恩流芳千古,請求大王您能夠留意考慮啊!”一番話聽下來,梁孝王極為高興,派人疾馳去長安彙報情況。濟北王最終也沒有被論罪,而是改封到淄川國去了。

【甲子說鑑】

1.叛亂未遂的濟北王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濟北國的來歷。在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把自己的庶長子劉肥封在了齊國,這個齊王的領地是非常巨大的,大體範圍包含了整個山東省。諸呂之變時,正是劉肥的三個兒子:時任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率先起事,在推翻呂氏的政變過程當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於是,在諸呂平定之後,漢文帝從齊國分出了一塊土地分封給了劉興居,這就是濟北國的最早來歷。

後來,由於劉興居叛亂,濟北國又被中央收回。再到後來,齊國由於嫡系絕嗣,被撤除了封國,文帝便把原來齊地範圍重新分封給了劉肥還在世的六個兒子,其中之一便是本文中的濟北王劉志。

從原文中不難看出,濟北王當初無疑是答應了要加入叛軍的,那麼七國之亂很可能就成了八國之亂,之所以沒能成行,完全是因為遭到了忠於朝廷的郎中令的劫持。理論上來講,濟北王主觀上謀反這件事情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只不過從實際情況上來看,說是客觀上犯罪中止也能說得過去。但是,按照古代封建王朝的邏輯,

只要想過謀反,那大機率就得按照謀反來處理。

七國之亂中,齊王最開始也是答應了要加入叛軍的,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站在朝廷一邊。於是齊國成為了山東幾個反國的圍攻物件,迫於被圍困的形勢,曾經有過向叛軍投降的嘗試,在叛亂平息之後,害怕被朝廷追究處分的齊王直接就選擇了自殺。

濟北王的個人行為,可以說比齊王要惡劣得多,齊王最終還是被朝廷平反了,但是濟北王的處分是一定免不了的。

對於皇帝的忠誠是不允許存在中間狀態的,所以濟北王最好的下場就是自殺,這樣興許還能保全自己老婆孩子的性命。

所以,我們的故事就是以這樣的背景開始的。

資治通鑑:056 濟北王脫罪,奉承話的作用遠比你想象得小

濟北國和其他齊地諸國

2.梁王的心思

回到故事裡面來,公孫玃這一頓馬屁拍下來,梁王自然是十分受用,但是濟北王的罪行幾乎屬於鐵案,幾句漂亮話就能讓梁王出面找皇上翻案顯然也是不太現實的。所以,

最終讓梁王去做這件事情的,還是梁王自己,

梁王在這件事情上,顯然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首先,梁王需要扶植自己的勢力。

在之前的文章裡講過,漢景帝和梁王共同的媽媽竇太后有一個遠大的夢想,那就是在漢景帝百年之後,讓梁王接班接著當皇帝。雖然梁王也知道,這個事情大機率也就是口頭上那麼一說,但是還是有那麼一丟丟機率會成功的。不管怎麼樣,作為潛在的皇位競爭者,梁王還是需要培植自己的勢力的。這個時候給予濟北王以救命的大恩,把濟北王拉到支援自己的隊伍裡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展示機會。況且在七國之亂開始之前,答應加入叛軍,後面又有所反覆的藩王,並不是只有濟北國一家,

梁王也意在藉助此事拉攏這些畏罪的藩王向自己靠攏

其次,梁王需要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權勢。

在七國之亂之前,梁王憑藉著自己竇太后愛子和漢景帝唯一在世的親弟弟的身份,已經獲得了很多特權。在七國之亂當中,梁王幾乎冒著身死國滅的風險頂在了抗擊吳楚叛軍的第一線,可以說是平叛過程當中的中流砥柱,說是第一功臣也不為過。所以,在叛亂平定之後,正處於梁王權勢的頂峰,這個時候不把自己的榮譽轉化成實力展現出來,後面可能就沒有什麼機會了。所以,此時的

梁王也需要透過一些事情把自己的虛名變現,秀一下肌肉的同時,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服務

,將來另立一個獨立於朝廷之外的權力副中心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最後,試探朝廷的底線。

濟北王這件事情,不管叛亂的結果如何,說破大天去都是謀反未遂,可以說是毫無辯解和翻案的空間了。但是,

梁王一定要替濟北王出這個頭,實際上就是在試探景帝對於自己的容忍程度

了:如果景帝守住底線,堅決要處罰濟北王,表現出一個不肯妥協的態度,那麼梁王此後必然也會收斂自己的行為;但是如果景帝無條件地接受了梁王的求情,那就說明還沒有達到朝廷的底線,梁王可以繼續試探,在不超過底線的情況下,哪怕是乾點出格的事情都有可能被朝廷和景帝所默許。

資治通鑑:056 濟北王脫罪,奉承話的作用遠比你想象得小

景帝和梁王兄弟間的關係十分微妙

3.景帝為何會同意濟北王脫罪

從濟北王本人最初答應參加叛軍,最終又是出於被迫才沒能參加叛亂的行為上來看,濟北王罪無可赦。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說,不要說有實際的反叛行為,在封建時代裡,只要動了謀反念頭,恐怕都是要被殺頭的。但是,景帝還是答應了梁王的請求,被沒有追究濟北王的罪責,這背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首先,梁王的面子足夠大。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唯一在世的親兄弟,而且又在平叛當中立下了首功,在這種情況之下,梁王在皇帝面前講話是有相當的分量的。梁王可以說是支援景帝的核心鐵磁,

適當地安撫梁王的情緒,也是景帝所需要考慮的。

作為全力支援並保衛景帝政權的交換,景帝是願意讓渡一些利益給到梁王的,區區一個小國的處置,給足梁王面子,算不上是什麼很大的原則性問題。

其次,變亂之後需要穩定宗室人心。

經過七國之亂的折騰,不僅暴露了急切削藩政策的弊端,更加暴露了景帝本人比較低下的抗壓能力。國家剛剛經歷了這麼一次大的變亂,短期內需要的是休養生息,

對於那些實質上並沒有在行動上支援叛軍的藩王,景帝此時更加傾向於脅從不問,穩定人心才是第一位的。

因為濟北王並不是唯一一個叛亂未遂的藩王,此時對於濟北王的態度也是做給其他藩王看的,採取比較寬大的處理方式,不會把他們逼到狗急跳牆的地步,同時也能緩和新一輪可能的變亂苗頭,從這一點來看,對於齊王的處理方式其實也是相同的。

第三,削藩的目的只在於削弱,不在於消滅。

自始至終,文帝和景帝兩代人的削藩都沒有以消滅藩國為目的,只要藩國小到無法威脅中央的統治,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削藩的目的。所以,歷次的削藩都是從強國開始下手的,在地方上,朝廷還是希望由眾多劉氏小型藩國協助統治的局面。七國之亂的實踐其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真正對中央形成威脅的還是吳楚這樣的大國,對於處於齊地的幾個小藩國連臨淄城都沒有打下,是不會真正對朝廷產生深遠的影響的。

誅殺濟北王、消滅濟北國實際上對朝廷沒有太多的益處,反而還有可能加重劉氏宗族內部的分裂,所以,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答應梁王的請求。

第四,也不能完全聽從梁王的。

總體來說,儘管做出對濟北王赦免的決定更多的是出於景帝自身的考慮,但是從表面上看,外人還是會覺得是梁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濟北王雖然免於處罰,但是改封卻是非常必要的,相比來說,

淄川國的位置更為偏遠,國土更為狹小,實際上景帝還是對濟北王做出了懲戒的。

同時,也向其他藩國傳遞一個資訊,所有的決定還是出於景帝自身的決斷,對梁王言聽計從是不可能的,

大家有什麼事情還是直接找皇上溝通的好,梁王的話也不是百分百的好使。

資治通鑑:056 濟北王脫罪,奉承話的作用遠比你想象得小

漢景帝也算是一位太極高手,成功的化解了梁王的招數

4.梁王的結局

本來景帝認為,透過給濟北王改封的操作,可以讓梁王清楚地知道自己還是有底線的,但是梁王顯然會錯了意,認為這是自己權勢的一次展現,後續越發地放肆了起來,後來居然發展道直接對不支援自己的大臣開展刺殺的地步。也正是梁王這種恣意妄為的態度,險些又釀成了一場變亂。

但是,縱觀整個漢初,就是一部削藩的歷史,削藩總是從最強大的藩國下手,吳楚已經徹底被馴服了,此時的最強藩國正是他劉武的梁國啊。於是,在劉武去世之後,景帝就將梁國一分為五,徹底消除了梁國的威脅。

這件事情還有一個啟發,那就是濟北王和公孫玃一定是自認為是公孫玃的奉承話打動了梁王,可是梁王答應求情卻是出於自身的考慮;梁王也一定認為自己已經強大到可影響景帝的地步,可是景帝答應赦免濟北王又是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千萬不要過分高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的結果和影響,大家在局裡面都是被利用的棋子。

資治通鑑:056 濟北王脫罪,奉承話的作用遠比你想象得小

為了皇位操勞了一生的梁王身後是一個一分為五的梁國

【參考原文】(引自《資治通鑑·卷十六·漢紀八》,景帝,前三年)

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吳王遂先起兵,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皆反。……濟北王城壞未完,其郎中令劫守,王不得發兵。

……

濟北王亦欲自殺,幸全其妻子。齊人公孫玃謂濟北王曰:“臣請試為大王明說梁王,通意天子;說而不用,死未晚也。”

公孫玃遂見梁王曰:“夫濟北之地,東接強齊,南牽吳、越,北脅燕、趙。此四分五裂之國。權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捍寇,又非有奇怪雲以待難也;雖墜言於吳,非其正計也。鄉使濟北見情實,示不從之端,則吳必先歷齊,畢濟北,招燕、趙而總之,如此,則山東之從結而無隙矣。今吳王連諸侯之兵,驅白徒之眾,西與天子急衡,濟北獨底節不下;使吳失與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者,未必非濟北之力也。夫以區區之濟北而與諸侯爭強,是以羔犢之弱而扞虎狼之敵也。守職不橈,可謂誠一矣。功義如此,尚見疑於上,脅肩低首,累足撫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職者疑之。臣竊料之,能歷西山,徑長樂,抵未央,攘袂而正議者,獨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淪於骨髓,恩加於無窮,願大王留意詳惟之。”孝王大悅,使人馳以聞;濟北王得不坐,徙封於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