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季梁諫追楚師:透過現象看本質

作者:由 江南雨的烏托邦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2-11

嘉慄旨酒什麼意思

季梁諫追楚師: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同的人讀書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收穫。

我讀《左傳》,覺得這是一本傳授政治智慧的書籍。站在“為政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會有不同的收穫。

比如《鄭伯克段於鄢》講的是為政者要有城府,善於掩飾;《周鄭交質》講的是國家之間要講“信”;《石碏諫寵州籲》講的是要重視接班人的培養;《鄭莊公戒飭守臣》講的是要有長遠的眼光;《臧僖伯諫觀魚》和《臧哀伯諫納郜鼎》講的是“為政以禮”。

《季梁諫追楚師》傳遞的政治智慧是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為政者”要胸懷萬民,於紛繁複雜的現實利益之中看到民眾的利益需求,並以實現這些利益來鞏固自身的統治基礎。

1

故事先從楚武王講起。

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熊通殺侄自立,他一生征戰,開疆拓土,僭越稱王。在位51年,帶領楚國走向強盛。

楚國作為南方的“後起之秀”,令中原諸侯懼怕。周天子也早看到了楚國的野心,為了防禦楚國向北發展,周天子在江漢地區分封了諸多小諸侯國,被稱為“江漢諸姬”。

季梁諫追楚師:透過現象看本質

如在南陽盆地、實力較強的申國,在盆地的南邊還有權國、鄧國、谷國等;在大別山中則有隨國、唐國、息國等。

當時,楚國佔據江漢平原的大部分地區,南邊是比自己更加蠻夷的蠻夷之地,東邊是大別山、西邊是鄂西山地,都不適合耕種。

那隻能向北發展!那衝突就不可避免。

楚武王首先選擇了攻打申國,畢竟下盆地比爬山更輕鬆,但失敗了。回師途中,順手滅掉了權國,將其設為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

接著,楚武王轉向東側的大別山,盯上了隨國。本文的故事便從這裡開始。

2

“楚武王侵隨,使薳(讀偉)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率軍攻隨,派薳章去要求議和。軍隊紮在瑕地,等待談判的結果。隨國派少師來主持議和。

楚武王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文章的第一次對話開始了,在楚國君臣間展開,也為季梁的出場埋下了伏筆。

鬥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楚國令尹鬥伯進言稱,我們對漢水以東的國家的軍事行動效果不好,是因為他們總能夠團結起來的結果。

我們得拆散他們,才能從中得利。隨國是他們的老大,如果隨國不去團結其他小國,就可以打破他們的聯合,就可以各個擊破。關鍵環節是讓隨國驕狂!

現在機會來了,來議和的這個少師一向狂妄,把我們的軍隊擺出個窩囊的樣子,使他更加驕狂起來。

好計謀,如果能成功,楚國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而隨國則驕兵必敗。

這裡稱武王為“楚子”,因為鬥伯比是武王的叔叔。這一細節可以感受到文章用字之講究。

馬上有人來潑冷水了。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

熊率且比說:“隨國還有個

季梁

哩,這有什麼作用?”

引出了本人的主人公季梁,說季梁能夠輕鬆的看透這個計謀。透露出季梁是個有能力的人。

鬥伯比

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

鬥伯比說:“以後會有用處的呀!少師很得國君的寵信啊。”

鬥伯比熊率且更勝一籌,有更長遠的眼光,他的計謀在當下起了作用,在後續的歷史程序中,也繼續發揮了作用。

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

於是楚武王故意損毀軍容,接待少師。少師回去,果然請求追擊楚軍。隨侯將要答應他。

3

季梁正式出場。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透過讀前面幾篇文章,我們發現勸諫的開始就會提出核心觀點或者判斷的標準。

季梁一上來就指出了當前的形勢:楚強我弱,少師看到的“楚弱”,只是楚國的策略,目的是誘使我們追擊他們。

小國所以能抗拒大國,是因為小國得道而大國淫暴。什麼是道呢?就是忠於人民,取信於鬼神。國君經常考慮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實實向神靈祭告,就是信。

4

但如今的隨國是怎樣的呢?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如今百姓在捱餓而君王縱情享樂,祝官史官卻在祭神時虛報功德,我不知道這樣如何能抗拒大國!

即如今隨國不“得道”,所以我們不可能打贏楚國。

公曰:“吾牲牷(讀全)肥腯(讀圖),粢(讀資)盛豐備,

何則

不信?”

隨侯說:“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純正,膘肥肉壯,祭器裡的黍稷也很豐盛,怎麼不能取信於鬼神呢?”

隨侯在辯解的時候耍了一個小聰明,直接忽略掉“上思利民”,而在“祝史正辭”方面發力,認為自己誠心祭祀,能夠得到上天的保佑。

5

接著,本文最經典的話從季梁口中說出來了。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聖明的君主總是先把人民的事情辦好,再致力於祭祀鬼神。”

隨後,季梁對“

博碩肥腯

”、“潔粢豐盛”、“嘉慄旨酒”三個詞背後蘊藏的意義一一指出,認為這三個方面分別體現了國家的生產能力、百姓和睦、人民擁有美德。

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yīn)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

所以,我們應該發展農業,使人民有教養、相互和睦,用這些(而不是其他的豬羊牛頭等祭品)來祭祀天地祖先。百姓和睦,天地自然降富於隨國,這樣,採取行動就會取得效果。

概而言之就是,只有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教化他們,凝聚起他們,這樣的國家才有力量,神靈自然會保佑。

季梁諫追楚師:透過現象看本質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

如今,百姓沒有凝聚起來,鬼神的保佑沒有“現實的載體”,再豐厚的祭祀也沒有,是得不到神靈的賜福的。

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您還是先整頓內政,和周圍兄弟之國親密友好,也許可以避免災禍吧。

這不就印證了最開始鬥伯比那番分析,漢東之國不好處理,就是因為他們團結。

而季梁的分析,正是勸諫隨侯先團結國內百姓,再團結周圍國家,共同對付楚國。這樣才能贏得生機。

最後,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隨侯感到恐懼,於是整頓內政。楚國不敢侵犯它。

隨侯並非是認識到百姓的重要性而“修政”,而是因為“恐懼”,因為現在鬼神不保佑隨國。

季梁諫追楚師:透過現象看本質

現實中,本次戰爭的結果並非“楚不敢伐”,而是隨國主動求和。楚武王對隨侯說:“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請隨侯幫忙,奏請周天子為其提供一個更高的爵位。

隨侯答應了,武王撤軍。等了兩年,最終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周天子不同意擢升其爵位。武王惱羞成怒,自行稱王,並給自己加諡號“武”:周的開國國君是武王,我也是武王。

隨後,楚武王召集周邊諸侯會盟,隨國不至,楚國再次興兵攻隨。隨侯果然如鬥伯比所言,寵幸少師,朝堂混亂,國力衰減,被打敗,被迫與楚訂立盟約,服從楚國。

14年後,楚武王第三次興兵攻隨,死在征途。

6

第一個要分析的是季梁。

這個故事裡,主角一定是季梁。他透過紛繁的祭祀儀式,看到了神靈背後的“人”,把神靈的保佑與百姓支援兩個不同的事務凝合到一起,合二為一:信神靈即要保人民,“為人民服務”,才能真正“組織起人民”,才能形成“戰爭的偉力”。

這一思想即便在兩千七百多年以後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第二,我想說的是楚武王。

在這個故事裡,他的戲份不多,就像個“工具人”,一句話沒說,但卻有值得學習的閃光點。

出場就是他帶人攻打隨國,派人談判,聽鬥伯比獻策,按鬥伯比的計策落實。

而其中的閃光點是:善於聽取建議。

第三,就是隨侯。雖然在故事結束之後,他最終寵幸了少師。但就在這個故事中,展現了他對局勢的良性判斷。

在於季梁辯“上思利民、祝史正辭”兩個觀點時,他自覺的只辯了“祝史正辭”,那“上思利民”呢?他避而不談,說明自己也清楚這點做得不夠好。

聽完季梁的分析,他“懼而修政”,能夠聽諫。比之魯隱公和魯桓公是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