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北魏從道武帝到一代明君孝文帝,皆重視教育,馮太后開辦皇宗學

作者:由 阡陌文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3-06

貰酒是什麼意思

引言

古都大同最有名的大學,不是如今的

大同大學

,而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時期,由皇家建立的

皇宗學

古都大同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有一所國立大學一

皇宗學

,規模與檔次,相當於今天的北大和清華,

一代明君孝文帝,就是

皇宗學

的學生,

還有許多大魏國的文臣武將、皇親國戚,都在這所大學做過學生。

皇宗學

,是北魏王朝重視教育、重視文化研究和推廣的象徵。研究北魏歷史不難發現,

拓跋鮮卑政權之所以能夠一統北方、

主中原,

靠的是

融合、英勇、改革、犧性

的拓跋精神。這八字之中

,融合是最為重要的,它指的是民族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政治、經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北魏從道武帝到一代明君孝文帝,皆重視教育,馮太后開辦皇宗學

而這種拓跋鮮卑全方位漢化的融合,是有計劃、有章程,逐步實施的。可以作為佐證的,就是北魏時期以漢文化和儒學為基本特點的尊師重教。如此重視並發展教育,這在五胡十六國後期的眾多政權中是絕無僅有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

戎馬生涯、壯懷激烈、英勇無比,他在初建北魏政權時,居然能夠迫不及待

地在平城設立太學,

足見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博大胸懷。

當年太學招博士千餘人,幾年之後,太學生員擴大到三千。道武帝邀請儒學大師梁越等名流在太學任教,並以梁越為主組織若干博士主撰了諸多漢學經典薈萃的《眾文經》,作為太學教材。拓跋珪有一個規矩,不論佔領哪個國家或者城池,都必須把那裡的各類書籍完好無損地儲存下來,帶回京

許多年過去,他為大魏王朝留下的一筆巨大的財富,就是如山如海的書

籍,

太武帝拓跋

與他的祖父拓跋珪一樣強勢,一樣的威風八面,他親率軍有北征戰,一舉統一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太武帝多年征戰於口上,卻設有放棄大魏王朝的教育事業,在道武帝興辦太學的基礎上,他

在平

城東再辦一所太學

北魏從道武帝到一代明君孝文帝,皆重視教育,馮太后開辦皇宗學

而且在以《眾文經》為主的教學基礎上,突出

廟學

之普及,即《周禮》的推廣和學習。他認為打天下,自然離不開英勇頑強的廝殺,然而坐江山,卻的的確確需要文化,需要教育,需要人才。

到了馮太后兩次聽政、主宰朝政的時期,北魏的教育事業達到了頂峰。

馮太后從小接受漢民族傳統的家庭教育,但是她

宮時,僅僅是一個只有八歲的、失去雙親的女奴。她是在她的親姑母

——

太武帝的左昭儀的精心照料和系統教育下,才變得知書達理、聰慧機警,而且對傳統漢文化十分精通,對拓跋鮮卑人的歷史及傳統也能做到如數家珍的。

馮太后明白一個道理: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加不易。

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只體現在它的軍事實力,更體現在百姓生活的安定和富足,而這一切,都需要太多的人才,需要太多有德行、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才,所以興辦教育,利在千秋,時不我待。

馮太后主政以來,把道武帝和太武帝開辦太學的資源進行整合,開辦了南北朝時期中國最為權威,亦最具實力的皇宗學

北魏從道武帝到一代明君孝文帝,皆重視教育,馮太后開辦皇宗學

讓所有的皇家子弟、貴族後代,都到皇宗學來接受教育,得以道業,得以提升。她在皇宮的北端專門闢出一個相當規模的地方,作為皇宗學的校址,而且規模不斷擴大。經朝廷重臣中書監高閭和中書令李衝的推薦,

任命當時魏國大名鼎鼎的儒學大家陽尼為國子祭酒。國子祭酒,就是大學校長,

是文化學識界的領袖。

這個陽尼不是一般人,他的名氣和威望相當於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

他自幼好學,且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之本領,熟讀經典眾多,培養學生層出不窮。在他的心目中,這些遊牧民族政權,只懂燒殺搶掠,所佔之地民不聊生,如此統治,必不得長久。高閭、李衝推薦,此人一直推辭不允

後來馮太后在高閭、李衝的陪同下親自去請,並且施以大禮,他才答應下來。此番聽馮太后所談大魏王朝要安定四海、發展農耕、實施變革,穩定和改善民生,正待人才輩出,才被感動。陽尼覺得秦漢魏晉以來,天下大亂、戰事不斷,能遇到這樣的明君,實為大幸。

北魏從道武帝到一代明君孝文帝,皆重視教育,馮太后開辦皇宗學

於是他給太后跪下,說:

愚民不知情,有損太后的威嚴。即日起,陽尼將不負眾望,勤勤懇

,任勞任怨,視皇宗學為家。視皇家數有為己任。

陽尼出任國子祭酒以後,又有許多大儒投奔而來,成為皇宗學的中堅力量,從此大魏皇宗學呈現一片求學氛圍,皇宮內外亦傳遞著一種博學向上、報效國家的正能量。

孝文帝拓跋宏是皇宗學的第一學員,

每日退朝之後,他必親臨皇宗學學習。

馮太后也常常移駕皇宗學,旁聽名家之課。

有一次皇宗學學員討論國是,許多學員就當下時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個學員在言談中指出大魏國當下的腐敗問題,在座學員一片唏噓,不敢表態。

此時,拓跋宏站起來,朗聲說道:

諸位學子不要害怕,剛才這位臺兄所言極是,寡人十分認可。大魏江山,要廣開言路,不能只報喜不談憂,喜不談跑不了,憂不言實為憂。寡人對朝廷內外的腐敗也恨之入骨。寡人以為,腐敗不是長在病人身上的毒瘤,可以一切了之。查幾個貪官容易,殺幾個贓官亦容易,但是這都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

北魏從道武帝到一代明君孝文帝,皆重視教育,馮太后開辦皇宗學

問題的根本是大魏國的體制、官制出了毛病,體制和官制上不改變,毒瘤切掉了還會長出更多,甚至帶來毀滅性的大患。

馮太后也站起來,對拓跋宏給予肯定。她說:

皇上能夠這樣甘為學子,聽取直言,實屬不易,此乃國之大運也!如此下去,大魏國哪有不昌盛的道理!

在國辦皇宗學的基礎上,北魏國還建立了地方興學的郡國學制,

有條件的地方,郡立太學,縣立講學(相當於中學),黨立小學。這些都是各級政權用賦調收入興辦的學校,能夠讓儘量多的學子有求學的地方。官辦教育興起,刺激了民辦教育的產生和蔓延,《魏書

·

儒林傳》記載,當時有許多學有成就的儒士和學有專術的大家,紛紛辦學,參與到北魏大教育的洪流之中。

太原張偉

學通諸經,講授鄉里

,學生常有數百人;河內常爽

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餘人

;武邑劉蘭,追隨他的學子前後達數幹人之多;還有博陵劉獻之、中山張吾貴、華陰徐遵明等儒家名士,皆各佔一方,各置一館,各自帶徒,各具特色,各領風騷

北魏從道武帝到一代明君孝文帝,皆重視教育,馮太后開辦皇宗學

北魏王朝重視教育,

固然,拓跋鮮卑政權的操控者的胸懷和理想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服務於鮮卑政權的廣大漢臣,亦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從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到一代明君孝文帝拓跋宏,歷任皇帝,都大量地重用漢臣。

在朝廷機制執行的各個環節,

漢臣所擁有的孔儒文化、佛道文化,以及文學、藝術、地理、農耕等專術,也不斷地影響著拓跋鮮卑族的從政行為,尤其是漢民族長期對教育的認識和理念,更多地滲透在北魏王朝的教育事業裡。

比如一代大儒高允、精通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崔浩、儒學大師高閭、與高允並稱

高遊

的大文人遊明根、改革先鋒李衝等等,他們都是大魏王朝教育事業的推動者。

結語

教育育人,教育昌道,教育興國。拓跋鮮卑政權入主中原時,才剛剛由原始部落聯盟走向奴隸制,緊接著又用這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大踏步地進人了封建社會,完成了中原漢族用兩千多年才實現的社會演變過程,這多半是興辦教育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