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解讀《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作者:由 獻縣廣播電視臺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3-21

奚可焉怎麼念

解讀《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文 | 李文· 主播 | 木子 一鳴

領略傳統文化精髓,傳承祖國道德經典

聽眾朋友們,今天讓我們繼續來學習和了解《弟子規》,在上一期節目中,我們講到: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講了在日常生活中信義的重要性,並且這句話是【謹】的最後一句,整個版塊講的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從自己的衣冠、文物、待人、接物、處事都有詳細的作為,要求我們依循的一些典範。從今天起我們繼續來學習《弟子規》的下一個版塊,那就是【信】。這個【信】非常的重要,人無【信】就不能立身於這個社會上,所以【信】是人一生必須要恪遵的。

解讀《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 凡是說話之前,我們一定要三思。我這一句話講了是不是有信用,是不是我把它誇大其詞了呢?那麼這句話講出來之後,我能否做到,否則我就是一位不講信用的人了。

[詐與妄,奚可焉]。[詐]就是詐騙,[妄]就是誇大其辭,不是真實之語。那麼這些不實的話語或者詐騙的言語,怎麼可以做呢?這個[焉]的意思就是做的意思,[奚可焉],怎能做呢?所以這一條告訴了我們,講話一定要守信用。所以孔老夫子他講道:[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就是說到,古人不輕易說話,因為他們害怕的是講出的話,自己做不到,這是非常羞恥的一樁事情。所以凡是做不到的事情,都不敢說出來。諺語常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言語對一個人非常的重要。

解讀《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在周朝的時候,吳國的季札,他是非常有仁義道德之人。有一次,他出使到了魯國,路經了徐國,在徐國他接受了徐國國君的歡迎、接待,徐國的國君看到了季札他的身上佩有一把寶劍,當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的喜歡,而季札也明白,也知道徐君非常喜歡他這一把寶劍。但是因為出使到國外,它有一定的禮儀,所以寶劍在這個時候就不可以送給徐國的國君。等到事情都辦完了,他又途經了徐國,他很想把這一把身上的寶劍送給徐國的國君,但是卻萬萬沒想到,徐國的國君已經去世了。到了徐君的墳墓,季札就把自己的寶劍解下來,掛在墳墓旁邊的樹上,把寶劍掛在那裡。他的隨從覺得非常地奇怪,就問道:為什麼這個人已經過逝了,你還要這樣做呢?當時季札就回答道:「始吾心已許之。」就是在當時我的心,已經要把我這一把寶劍送給徐國的國君了,「豈以死倍吾心哉?」怎麼可以因為他已經死了,而違揹我心裡原來已經要答應送給他呢?

所以這一句話也成為千古的名言。就是當一個人從內心裡頭,心裡已經答應了這一樁事,即便沒有用言語說出來,但是他的這個「信」已經建立了,怎麼可以因為他已經死了,就不做我原來的承諾了呢?所以這一則故事《季札掛劍》,也告訴我們,人一生所講的信用,有時候不會因為這個人已經去世了而不能做到。

在十多年前,出現過東南亞的經濟風暴,很多國家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幾乎很多因財政問題都垮下來。當時候韓國出現了一幕,就是一個企業要倒,它的員工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然後去跟企業的領導人說,我們公司不能倒,我這些錢你先拿去用。所以這確確實實領導與被領導之間,有道義、有情義。這樣的景象在我們中國人能不能看到呢?現在韓國學中國文化那真是紮紮實實,從小學到大學都有一連串學習儒家文化的課程。而且整個韓國人他以能學習儒家文化為光榮、為驕傲。所以我們要真正看得懂老祖宗這一塊寶,不然老祖宗的本事確確實實是被隔壁的鄰居去發揚光大了,那我們子子孫孫還需要做些什麼呢。

解讀《弟子規》—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不是做生意才童叟無欺,應該是對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慮清楚再答應。假如我們不守信,還要找一些藉口,詐是欺騙,妄是花言巧語,來掩飾自己的失信,到最後人家又瞭解到你不願意去承受你的失信,那你的名聲可能就會愈來愈差。當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很有可能你確實很想守信,剛好生命當中出現一些狀況讓你無法實現諾言,這個時候怎麼辦?世間的事一個字可以解決,「誠」。我們坦誠布公,因為今天他真正瞭解你的情況,又瞭解你的誠意,他也會退一步。可是你假如繼續掩蓋,他就會愈來愈憤怒,愈來愈不悅,到時候就很難收拾,所以與別人的信諾絕不可以拖延,愈拖愈難解決。

好了,讓我們再重溫一下今天的這句話吧: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