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作者:由 每日藝訊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6-02

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什麼意思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沈杏林

【藝術簡介】

沈杏林,齋號崇德軒,1967年出生於浙江桐鄉,軍旅十四載,現為國家畫院郭石夫工作室畫家,浙江國際美術交流協會會員,浙江現代畫院畫家,湖州市美協會員,並參加何水法高班學習。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作品曾多次發表於《美術報》等專業報刊,入編《中國青年美術家作品集》、《中國書畫珍藏大典》等書畫類典籍。其刻字作品在“萬山紅遍”、“南湖峰採”、“鋒行錢塘——2011”入展;國畫作品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入展;其國畫作品榮獲“翰墨頌中華”、“民族情”全國書畫藝術大賽金獎;國畫作品榮獲全國書法美術大賽“金鼎獎”金獎。作品入編國家畫院尋師工作室師生精粹展,2016年5月赴美國參加矽谷美術館舉辦的巜當代墨韻美國行》作品展,2017年7月在錢君匋藝術院舉辦了《心遊》馬嘯丶沈杏林書畫聯展。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沈杏林的出生地洲泉系人傑地靈,歷史上曾有趙汝愚、呂留良、吳爾勳等大家遊過此地,並有吳之振、胡枚、胡匊鄰、屈元燨、吳克諧、吳玖、錢漢衝、錢卜年、董篁等皆是藝壇大家。歷史的燦爛反映著區域的物華地靈,也預示著未來才人的濟濟一方,沈杏林便是生長於斯的又一藝壇大家。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繪事除掌握基礎技藝之外,若要登堂入室,還需幾分胸中丘壑和累月積養。沈杏林幼年便賦有書畫方面的先天悟性,隨意塗鴉之中亦見有神韻。稍長之後,他便將書畫創作視為自己的志業,並矢志不絕。起初師從於著名藝術家王成喜,後進入部隊政治部,其間畫藝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和提升。退伍之後迴歸故里之時,畫作已經傳遍鄉里。沈杏林對於書畫創作可謂傾其心力,不斷研學,先入袁道人家深學書畫篆刻,又師從郭石夫、何水法、劉繼紅、張藝華等名家高研班精研國畫,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藝事之挺進,端賴於作者的直覺悟性,加之深研博學並崇好交遊,方能成一代大家。沈杏林謙遜好學,博覽群書。東進上海,西入西安,南下廣東,北上北京,沈杏林每到一處便謙虛問學,以畫會友,感悟文化,博採眾長,真正體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情懷。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沈杏林的作品可謂繼歷史上京派與海派雙脈,又自有創新之處,在其中金石風與生機感並存,達到了渾融之境。無論梅蘭竹菊抑或牡丹、桃花、藤蔓,沈杏林都能在筆墨中找到自我情懷與物象精神的契合點,營造出充滿意蘊的畫面。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觀沈杏林之梅,有梅鶴同春,亦有梅蘭雙並,取梅之高潔堅貞品性,表達對生命尊嚴的肯定。歷史上有不少畫梅大家,諸如王冕、揚無咎、陳淳乃至金農、吳昌碩,然而沈杏林的梅多是表現出清末以來流行於京海派藝術中的金石風格。這種金石風格最早源於清後期書法領域中碑學對帖學的壓倒性優勢,碑學開始成為人們研習書法的圭臬,這種精神滲入到繪畫領域便孕育了畫面上的金石風格。實際上自清以來金石風格便成為了中國繪畫上的一個重要風格之一,它與從西方傳入的寫實主義共同構成了中國書畫的現實主義面向。金石風格之所以重要,在於它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脈和民族性,以篆書的筆法入畫,更給人一種渾厚、質樸的感覺。正如《荀子·勸學》中所講“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後漢書·獨行傳序》中“或志剛金石,而克扞子強御。”金石代表了生命的堅定,代表了主體對客體的客服意志,體現出主體的完滿以及與宇宙精神的連線。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沈杏林畫梅筆墨相互得宜,筆之骨與墨之韻搭配得恰到好處又能自成金石之風。或與梅同構於一個畫面中,取其“梅鶴同春”之意,或與蘭並置,象徵高潔與堅貞的人格品性。“梅鶴同春”是一個起始於宋代的藝術主題,無論是繪畫還是工藝美術裝飾,“梅鶴同春”都因其美觀和美好的寓意而成為眾多主題中的上選。“梅鶴同春”源於“梅妻鶴子”的典故,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二》:“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遊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意思是宋·林逋隱居西湖孤山,植梅養鶴,終生不娶,人謂“梅妻鶴子”。因此“梅鶴同春”的主題除了表達作者的堅貞品性之外,還預示著家庭的和睦與幸福。沈杏林的梅鶴同春圖中鶴的眼神有如八大的畫中鳥的眼神,充滿了獨立而憤恨之感,表達祥瑞之餘,亦體現出沈杏林的心性之正貞。這種品性的表達也可以從畫面上的題詩中看出,畫面上的題詩實際上是北宋歐陽修《和梅龍圖公儀謝鷳》中的兩句,“花底弄日影,風前理毛衣。”表達出生命的堅貞獨立與暢懷愜意之感。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同樣的風格和蘊意情懷都體現在他的一系列蘭、竹和菊畫中,我們可以在他梅蘭並置的畫面中體悟到一種勃發的生機,這種藝術感覺的營造源於金石風格的融入以及色彩的大膽使用。可以說,金石風格成為了整體畫面沉穩的底調,而色彩則是生命在此之上的勃發與跳躍。沈杏林的色彩感是很強的,雖然在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用上對比鮮明的色彩,但都不失沉穩,他們之間的衝突和對比都被墨色以及剛硬的用筆風格淡化了,最後整個畫面非但不顯得不和諧,反倒富有視覺張力,令人回味不已。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從沈杏林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清末民初吳昌碩的影子,無論是繪畫本身還是畫面中的書法,都有著濃郁的金石之氣,我們也可以從更早期的大家諸如趙之謙和任伯年等人的畫面中看出這種風格,然而真正將金石風格發展到頂峰的確是吳昌碩。沈杏林在藝術創作中,雖然借鑑吳昌碩的風格技巧,但並非全然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心性遊於藝事。因為在沈杏林的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吳昌碩的金石風,還可以發現明代著名沒骨大家陳淳白陽的風格,後者的爛漫之氣與前者的沉穩敦實相互映襯,共同營造了完滿和諧的畫面。在沈杏林的畫荷以及桃花、牡丹中,我們同樣能看到一種生命的爛漫以及蓬勃的張力,無論是荷之墨韻,還是花之異彩,都彰顯著一種舒展而又光明的生機。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沈杏林的作品實際上是自己的心性所致,他在生活、讀書以及交遊的過程中修煉自我,感悟藝術,並將兩者相互融合,這實際上是中國自古以來儒家所倡導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情懷。《中庸》首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以說,沈杏林追求的是一種博大的人格,並將這種人格體現於藝術品中,此時他的書畫作品便是道之載體。沈杏林以其格物致知的精神,對藝術的熱愛,以及人格的誠摯謙虛,真正實現了藝術上自我風格的創造,且能在其中游刃有餘,不失為人生最大的幸運,此正是所謂得道者多助也。

畫家沈杏林 金石渾固 生機盎然

在這個浮躁不堪、人心盲無所指的社會時代中,沈杏林的作品可以給我們提供一方淨土,我們可以在其中體會出至誠至真的情懷,對生命尊嚴的嚮往以及對生命本身的熱愛。願他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紮實挺進,更多領悟藝術之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