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作者:由 蘭臺說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5-17

大宋重修廣韻屬於什麼時候的語音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的異類。

他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自幼父母雙亡,淪為乞丐,後來出家為僧。

他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

他雖然沒什麼文化底子,卻很有才幹和雄心,而且勤奮好學,最終創造了人生奇蹟,成就了一番大業。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他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當上皇帝后,雄心勃勃,其中包括興復華夏文化的計劃。

例如重視教育,以唐宋制度為樣板,恢復了科舉制度,重立儒學等等。

明朝之前,朝廷有編修“韻書”的慣例。

韻書是什麼?

隨著漢字數量的增多,加之書法藝術的演變,使得字形變化很大,諧聲字的聲旁漸漸不能準確表達字音,文字的正確讀音缺乏統一的標準。

這不但使寫作韻文發生困難,也給人們的溝通交際增加了障礙。

於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統一規定文字正確讀音的教材——韻書,便應運出現。

“韻書”實際上是官話、漢字書面讀音的標準化教材。

隋代統一後,為了適應當時政治統一形勢的需要,尤其是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們撰寫詩文時要講究聲律,於是出現了利於各地人士應用的“切韻”。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宋真宗時命人編修的《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集前朝韻書之大成,頒行天下,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韻書。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中國北方漢語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之前的韻書也難以適應新的時代。

於是,洪武八年(1375年),他下令成立專項工作班子,選了一批他信任、欣賞的專家,修訂韻書。

並且他以自己的年號“洪武”為名,給這本書提前賜名為《洪武正韻》,以求留名青史。

這個團隊的成員,都是博學多識、飽讀詩書之士,是當朝文化界的“網紅”、大咖。例如翰林學士樂韶鳳、宋濂、朱右、劉基等,共11人。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樂韶鳳,編撰有《大明日曆》、《迴鑾樂歌》等,是朱元璋身邊的重臣,也是這個團隊的“班長”。

宋濂,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曾奉命主修《元史》,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朱右,曾參與纂修《元史》、《大明日曆》,並且首先在中國文學史上提出“唐宋八大家”之說。

劉基,也就是劉伯溫,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這群專家奉旨後,加班加點,僅花了不到一年時間,就編成了一本韻書。共計16卷、76韻。

然而,朱元璋對這本韻書很不滿意,“翻閱觀覽,經其中尚有未諧者”。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於是,他重新任命了一批專家學者,對這本韻書進行修訂。

這次多花費了幾年時間。到洪武十二年,再編而成的《洪武正韻》正式完工,保留了16卷的規模。

而朱元璋對這本韻書仍然不滿。

但是,這時大明王朝已經成立二十年了,竟然一直拿不出一本韻書?!

考慮到形勢的需要,不能無休止地拖下去。於是朱元璋勉強下令頒行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推行了大約十年,朱元璋收到了很多反饋意見,大多是反面資訊。而且他自己也越來越覺得,這本韻書中的字義音切有很多不得當的地方。

於是,他命人再次校正這本韻書。但是這次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

最終,朱元璋無奈之下,就想了個省時省力的辦法:把大儒學者孫吾與編纂的《韻會定正》更名為《洪武通韻》,刊行天下。

於是,官方轟轟烈烈、大動干戈編修的《洪武正韻》停止使用。

後世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朱元璋時官方編修的韻書難以通行天下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編修的學者們是以南方語音為藍本。

唐宋時期編修韻書時,是以中原的語音為藍本。朱元璋時編修韻書的第一批專家團隊裡,除了答祿與權是蒙古人以外,其餘都是南方人。

他們並未深刻意識到漢語口音的變遷,也沒有沿襲唐宋時期以中原語音為藍本的傳統做法,而是以國都南京的江浙一帶的語音為藍本。

這樣編修出來的韻書,就自然與北方中原的雅音不合,也就談不上覆興傳統文化,更難以通行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按理說,這幫文化大咖們不可能犯這種常識性錯誤。

但其實,他們這樣做,有個重要而且合理的理由:

唐宋編修韻書時以中原語音為藍本,是因為國都在中原地區。

自南宋之後,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已經從北方遷移到南方,而明朝定都南京,也即政治中心在南方,那麼編修韻書時以南方語音為藍本也屬正常。

看似合情合理,但是結果卻不切合實際。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或者以結果為導向的考績效量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失敗的文化工程。

《洪武正韻》的壽命短暫。作為官修韻書的《洪武正韻》,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也遠沒有其他朝代的官修韻書大。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然而,牆內開花牆外香。

《洪武正韻》對東南亞文化的影響,卻超出了其他朝代的官修韻書,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朝鮮。

這與明代的文化交流的發展有關,尤其是與朝鮮交往比較密切。

朝鮮自漢朝時就與中國交往較多,因而也以漢學為重,注重學習中國的文化、制度等。

明朝建立後,朝鮮半島的高麗國對明王朝稱臣。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不久,高麗大將李成桂篡位,改國名時,參考了父親就仕之地“和寧”、高麗古名“朝鮮”,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

朱元璋認為: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

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明英宗正統八年,也即公元1443年,朝鮮創制了自己民族的文字“訓民正音”。

隨後,朝鮮編制了《洪武正韻譯訓》、《四聲通考》、《四聲通解》等。

朝鮮編訂的這些書,都是以《洪武正韻》為重要參考材料,目的是學習正確的漢語發音。

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訂的“普通話”課本難產,卻在國外受追捧

朱元璋和編修韻書的專家學者們也沒想到,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