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少年君子的養成之道

作者: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5-21

孟子是鄒人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是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易經》《詩經》《尚書》廣泛使用“君子”一詞。孔子將仁、知、勇當作君子之德。現代君子人格的培育,既需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又需要學校教育的引導和培育。學校可以說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與德育的關係,培育出當代的少年君子,是值得當下的教育者去探索的問題。

濟南市槐蔭區劉莊小學歷來注重學生良好品格的養成,在努力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透過“微”和“實”這兩個關鍵詞以及“明”“暗”兩條主線,來達到築牢君子人格的目的。“微”環境、“微”聲音、“微”活動、“微”社團,這些有形載體是培育學生良好品格的主線,以切實、紮實、踏實、夯實的態度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則是暗線。劉莊小學緊抓以期“明”“暗”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

少年君子的養成之道

“微”環境潤物無聲,為君子人格的養成奠基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良好的環境是孩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形成的基礎。劉莊小學秉承著“一牆一廊都說話,一磚一石都有情,一草一木皆育人”的原則,將優秀傳統文化細緻入微地融入校園環境之中,以期達到校園無空地,處處皆育人的境界。“一牆”即校園文化牆,學校的三風一訓在文化牆上生動活潑地展現出來。“一廊”為經典文化走廊,經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隨時隨地映入學生眼簾,讓學生可以“抬頭受教育,低頭有感悟”。廉潔家風“長廊文化”陣地則以古典唯美的詩詞詮釋禮智義廉信仁,傳遞著社會正能量,達到了文化育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學校東南角的“開心農場”,是學生的綜合實踐樂園。君子處世,以勤為基,我們以此培養學生勤儉、勤勞、勤快的人格。每天早上,學生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的園子裡看看植物長勢如何?是否該澆水?是否需要除蟲?是否需要施肥?給蔬菜扎架?每當學生為農作物除草、施肥、捉蟲的時候,那種揮汗如雨的情景讓學生在其中體會到了勞作的艱辛與不易,體會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意境,同時學到了農作物生長的知識。學生在春季種上花生、玉米、辣椒、茄子、黃瓜、豆角,秋、冬季節收穫蘿蔔、花生、棉花。在寒冷的冬天,小白菜、油菜、香菜會在學生自己製作的簡易拱棚下靜靜地成長,一片綠油油的生機讓學生體驗到了辛勤勞作的樂趣。學生對於大自然的無限熱情都寄託在其中。採摘下一顆顆飽滿的花生,放到鍋裡煮熟,然後坐到教室裡快樂地品嚐收穫的滋味,這是學生最幸福的時刻。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學生胸中有天地,眼中有光芒。

“微”聲音傳播人文關懷,培育純善溫良的君子品格

要想讓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留下烙印,就需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於無形中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劉莊小學以“微”聲音為切入點,透過有聲誦讀、廣播經典、“學經典、寫人生、強素質”主題徵文演講比賽活動,以及吟唱詩文歌曲、編排小品短劇、演繹古代人物、演奏古典名曲等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來讓學生體味傳統文化魅力,促進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和感悟。

在編排小品短劇、演繹古代人物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了君子品格的含義。在小品短劇《負荊請罪》中,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不與廉頗計較,大將廉頗認識到了跟大臣藺相如不和,對國家不利,便脫了上衣,揹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謝罪,學生在編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做事要顧全大局,知錯就改以及寬以待人等優秀品質。《愚公移山》則讓學生感受到做一件事情只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就會有收穫。

在吟唱詩文歌曲,演奏古典名曲的過程中,學生則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美”。譬如:在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感受到保衛家鄉的濃厚的愛國情懷;在唐代詩人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中,體會到辛勤勞動換來的豐收果實讓人欣喜;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品味其雖辛苦勞作,卻怡然自得的心境;由“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可看到勞動人民的艱辛與不易;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杜牧《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優美的詩句中可與詩人一起領略中華民族的地大物博,景色宜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侷限在讓學生讀懂讀會,更加著重於指導學生朗誦古詩文,感受其中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回看兩千多年前,孔子將《詩經》作為教育弟子,培養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徑。透過詩,可以博觀天地,感通萬物,亦可以培育學生純善溫良的品質,這是君子品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少年君子的養成之道

在“微”社團中實踐體驗,夯實君子品格

現在的孩子多數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所欠缺。根據這種現狀,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我校的工作實際,我們開展了多樣化的社團——布貼畫、國畫、象棋、書法、陶藝、版畫等。這些專案不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讓學生在體驗與實踐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讓學生真正親近傳統文化,需要他們置身其中去親身體驗。

製作陶器是一門古老的中國技藝,陶器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匠心。陶藝小組成立之初,可謂處於“零經驗”狀態。我們先是積極探尋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專門派美術老師外出學習陶藝,再組織同學們集中觀看陶藝紀錄片,讓大家對陶藝這門古老的技藝有了基本的瞭解。之後,教師開始具體教授陶藝製作方法,如盤泥條,泥巴成型等。每次授課,陶藝教師都會留出相對寬裕的時間,讓學生親手捏製陶藝作品。作品雖然略顯粗糙、稚嫩,但傳達出來的是屬於兒童的爛漫與天真。

布貼畫亦是能夠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與陶藝相較,布貼畫更容易操作,方便學生廣泛參與。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是中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發展至今,所使用的材料越來越廣泛,可以用純色棉布、各種印花棉布、絲綢等。為了便於在學生中普及,我們用無紡布等便於收集和製作的其他材料來代替棉布。學校採用的這些替代材料,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可以突破一些材料原有的限制,更加有利於師生創作。學生的布貼畫作品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活動中亮相,笑容滿面的彌勒佛以及活潑靈動的十二生肖,還有色彩豐富鮮豔、富於現代氣息的瓶花等作品無不展現出教師與學生們的構思巧妙與製作精良。

在布貼畫的選材上,我們發動學生把家裡的舊掛曆拿來做背景,蒐集媽媽們購物的各色編織袋,利用廢棄物品來製作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既環保又健康。社團的學生齊心協力製作了一幅十米長卷。學生在春節期間製作的《財源滾滾》參加了在濟南市文化館舉辦的《“金豬賀歲” 己亥年剪紙藝術展》,受到了參觀者的好評。

社團活動有利於發揮學生個性特長,使其實踐能力得到挖掘,並有助於培養其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在社團活動中,學生既能學到知識技能,又能很好地培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下來,學生均感慨在社團中受益頗豐。

在“微”活動中傳承踐行,延續君子之風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信仰、習俗等內容。每逢中國傳統節日,學校總會舉行各種活動,以鍛鍊學生的組織和表達能力,給學生以展示才能的舞臺。春節時,學生整理自己的家風家訓和家鄉的傳統習俗,與父母一起寫春聯,趕年集,三十晚上包水餃,準備年夜飯。元宵節時,學生動手製作各式各樣的燈籠,走出家門到大明湖、趵突泉賞花燈,猜謎語。清明節的活動是古詩詞賞析。端午節時,學生製作香包、包粽子,感受屈原的愛國熱情;八月十五則動手製作各式月餅,和家人賞月等等。

其中最為特別的是家風家訓整理活動。《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司馬光告訴人們“《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因為家風是世風之基”。歷史告訴我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德,一國興德”“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道德傳家,是如何傳下來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以家訓家風相傳。比如最著名的《曾國藩家訓》就使得曾氏家族十代人,出現了多達300人的棟樑之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學習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掉進故紙堆裡,而是要讓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錘鍊我們的品德。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來說,更應以君子養成教育的方式,讓學生真正能夠體悟文化、踐行文化,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來源:文化大觀,作者:濟南市槐蔭區劉莊小學 鄭惠)

【來源:半月談官方微信】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