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易經》鹹卦智慧1|傳道在傳心,悟道卻需無心

作者:由 書生弘毅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5-31

韓康伯是個怎樣的人

《易經》鹹卦智慧1|傳道在傳心,悟道卻需無心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上經明天道?下經序人倫?

《易經》上經從純陽、純陰的《乾》《坤》兩卦開始,到《習坎》、《離》兩卦以水、火之質結束。緊接著上經最後一卦《離卦》的,是以少男少女感情為喻的《鹹卦》,和以長男長女婚姻為喻的《恆卦》。

《乾》《坤》,天地萬物之本,《鹹》、《恆》由兩卦由少男少女發展到夫婦婚姻之際,則為夫婦人倫之始。《序卦傳》從這個角度,人為的把《易經》劃分為上經、下經,並發展出上經明天道,下經序人倫的說法。

《易經》鹹卦智慧1|傳道在傳心,悟道卻需無心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易經》上經明天道,下經序人倫的說法有它的道理,但是,如果被上經明天道,下經序人倫的認識所限,認為上經的30卦僅僅明天道,下經的34卦只序人倫,那麼在讀卦時就容易有失偏頗,有失《易》之為道,立天道、地道、人道,兼三才而兩之的本意。

因此,在讀《易經》時,對上經明天道,下經序人倫的說法,應當批判性的揚棄繼承。這一點認識,也非今時今日才有,這一點認識,東晉時期的韓康伯,在作《周易註解》時,早有明言。

有了對上經明天道,下經序人倫的說法,應該進行批判性揚棄繼承的認識以後,就不會對《易經》進行人為的割裂,才能注意到《易經》上經、下經,一以貫之的完整性、連續性。

《易經》鹹卦智慧1|傳道在傳心,悟道卻需無心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離卦》與《鹹卦》的連續性探討

那麼問題就來了,《易經》上經之終卦《離卦》與下經之始卦《鹹卦》,這兩卦之間的關聯性、連續性在哪裡呢?《離卦》與《鹹卦》的連線點在哪裡呢?

《離卦》與《鹹卦》的連線點在“道”。在這裡搬出一個任誰也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道”來,是不是有點故弄玄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試以論之,以供大家探討;

《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陷於險難之中,則必有所附麗,《離》者,麗也,附麗也。天地萬物莫不有所附麗,天地萬物莫不附麗於道,天地萬物皆然、人亦然。

人人皆附麗於道,卻只有極少數人能明道、悟道、證道、得道,大多數人只是庸庸碌碌,身在道中,渾渾噩噩而不知有道。因此,老子《道德經》才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正因為“道”只有極少數人能明、能悟、能證、能得,而作為能得“道”的極少數人,此身臭皮囊亦不能免於滅亡,此身終將歸去,化為烏有,所以作為能得“道”的極少數人有傳“道”的責任;

《離卦》之象辭,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正為此意。《離卦》之九三爻辭,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日薄西山,不能超越生死,不能以平常心對待生死,以大耋之年而有將盡之悲嘆,不知傳道,聖人以兇字為斷語,亦為之誡。

得“道”者亦不免於死,亦不免於灰飛煙滅,自然之理,當以平常心對待,不必悲嘆。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灰飛煙滅之前,傳“道”於人,傳“道”於天下,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才是正事。如儒家之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如老子之歸去,作五千言;如佛祖釋迦牟尼之昇天,傳以佛法。

然而,“道”之果能傳乎?“道”之傳,非能以衣缽而傳,更非能以言語文字而傳。“道”之傳,必以心傳,從來傳道傳心不傳法。傳“道”傳“心”,卻不能把得道的物理之心傳給後來繼道者,那怎麼傳呢?傳之以“無心”而已,傳之以《鹹》而已。

《易經》鹹卦智慧1|傳道在傳心,悟道卻需無心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傳“道”傳“心”,道之在心。

心者未發,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心之已發,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無論心之未發、已發皆能合道,方為《中庸》之道。此為儒家之道,道之在心。

儒家之道,道之在心。儒家《大學》經一章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有所得,其中的知止、靜、安、慮、得,無不在心,後世王陽明更是以心學明之。

道之在心,在道家為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其復。復者,動之端也。一元來複,道之來複,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道家的致虛極、守靜篤,觀道之復,亦為道之在心。

佛家之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迷者口說,智者心行。悟佛家之道,無需外求,求諸自心則可,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可以自心求之。佛家之道,不離於心。

中華民族的道統所在,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更是直言此心。大舜傳給大禹之道,無非一心。傳“道”傳“心”,道之在心。

《易經》鹹卦智慧1|傳道在傳心,悟道卻需無心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傳“道”傳“心”,卻只能傳之以“無心”

既然從來傳道傳心不傳法,為什麼又傳之以無心呢?因為“道”無處不在,卻又看不見,摸不著。雖常無,卻能觀其妙;常有;卻又只能觀其徼。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告訴你道之存在,卻又說不清楚,只能靠自己用心去感悟。

悟則有心,感亦有心,《鹹》則無心。道之存在,只能用心去感悟,感悟之時卻需無心,無心方能感、方能悟,是為《鹹》。

《鹹》之為卦,雖以少男少女之感為喻,實則所言之意甚大。以少男少女之感為喻,近取諸身,大多數人皆會經歷,大多數人皆有感受,以此載道,以此《鹹卦》之意讓人去感悟道,則道之易傳,聖人實在高明。

從傳“道”傳“心”,卻只能傳之以“無心”的角度來理解上經的《離卦》和下經《鹹卦》在《易經》中的連續性,你覺得上經、下經是分離的嗎?個人私意,歡迎探討

!!!

無心之感,在《鹹卦》六爻,何以無心,來日再探,感謝閱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生弘毅

《易經》鹹卦智慧1|傳道在傳心,悟道卻需無心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