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化經學為史學,還原符合歷史真實的上古史,先生不愧為大師

作者:由 九角太陽肩並肩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1

經學與史學有什麼關係

化經學為史學,還原符合歷史真實的上古史,先生不愧為大師

化經學為史學,顧頡剛先生把它看作是學術的必然趨勢,並以此取向為自己經學研究之鵠的。由於《尚書》與上古史的密切關係,所以它就成為了顧頡剛“化經學為史料學”的首要物件。史料學以“求真”為原則,顧頡剛先生心目中所應重建的上古史,是一個符合歷史真實的上古史。因此,徹底整理《尚書》是揭開歷史疊加在它上面謎團的一個重要手段。

難讀的《周誥》八篇

化經學為史學,還原符合歷史真實的上古史,先生不愧為大師

上世紀50年代,顧頡剛譯出《尚書》中最難讀的《周誥》八篇,確定了校勘、註釋、翻譯、評論的體裁。這種體裁是以唐代的石經作為底本,又把許多古刻和古寫本逐一校勘,把誤字、衍字、脫字,甚至錯簡改定;再選取古今人的註釋,打破今、古文和漢、宋學的藩籬,而且偏重近代,因為時代愈近,比較材料愈多,愈能推翻前人誤說而建立近真的新說;解釋妥當的文字加以分段、標點,再譯為現代漢語;然後考證文中的歷史事件,以瞭解古代的真面目。這就涉及了幾乎全部先秦古籍以及甲金文材料,又汲取了清代及當代之研究成果。

《大誥》考證突破傳統

後來,顧頡剛深入研究《尚書》,集中力量整理《大誥》篇,開始撰寫《大誥譯證》,他把全文分成上下兩編,上編為校勘、解釋、章句、今譯四部分,下編為史實部分。並指出周公東征,把周代的勢力擴充為東至黃河,北達遼寧,南及蘇南,東方各族被打得分散到東北、西北、東南各個地方。然而,這種大遷徙的史實,從《大誥》中是看不出來的,“為了弄明白當時的情形,只有用‘沙裡淘金’的苦功夫,以最大的努力獲得一些有限的結果,因為周初史料絕大部分都毀滅了,除了青銅器銘文外,唯有從春秋、戰國的記載裡尋取夾縫的資料;還不足,只得把秦、漢以下第三手的資料來補充”。

化經學為史學,還原符合歷史真實的上古史,先生不愧為大師

因此這篇考證“集合二三千年中留下來的資料,加上七八百年中學者們不一致的討論,組織成一個歷史系統,希望對於周初史事的解決起一個相當的作用。”顧頡剛對這一工作很自信,在致友人的信中曾提到:“此次作《大誥譯證》,以四年之力,易稿三次,成四十萬言,不第在文字、訓詁、語法各方面盡力搜討古今人之著作,一一為之批判接受,並考證周初史事,以周公東征,東方民族大遷徙為中心,自信甚多新見,足揭三千年前之史實。”李平心曾評價顧頡剛治《尚書》的計劃“博大而又周密,在《尚書》學史上還沒有過先例。”還說《〈尚書大誥〉今譯》(摘要)“事實上大大超過了譯述範圍,可以說是對《尚書》力求進行總結性的整理工作,對二千餘年來的《尚書》學力求作出新的估價。不僅他的校訂、考釋、訓詁、譯文有助於我們研究古史,他的別具一格的著作體例,也可以供我們參考。”可見,學界對顧頡剛的《大誥譯證》已給予肯定。

化經學為史學

顧頡剛對《大誥》的考證,上及傳說時代和夏代,下及春秋戰國,將此篇的歷史背景,即周公東征管、蔡、武庚這一關係周王朝成敗的重大事件論證清楚,揭出周初民族大遷徙的重要史實,撕破周公“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假象;並透過對上古神話傳說的全面清理,揭示了古代東方大民族——鳥夷族的組成、分佈和興亡。

在“史事考證”系列論文中所表現出的細緻考訂分為:《三監“人物”及其疆地》、《周公執政稱王》、《三監及東方諸國的反周軍事行動和周公的對策》、《周公東征和東方各族的遷徙》、《康王以下的東征和北征》、《三監的結局》、《奄和蒲姑的南遷》、《徐和淮夷的遷留》、《祝融族諸國的興亡》、《鳥夷族的圖騰崇拜及其氏族集團的興亡》等等篇,已將關係周王朝成敗的重大歷史事件清楚地考訂出來,清理出周初民族大遷移的重要史實。

就如《周公東征和東方各族的遷徙》這篇文章,顧頡剛就採用了《史記》、《尚書》《詩經》、《韓非子》、《偽古文尚書·武成》、《逸周書》、《孟子》、和青銅器銘文《盥鼎》、《小臣單觶》、《保卣》等文獻和實物資料,透過這些材料,顧頡剛得出的歷史結果是當時周公掌握了政權以後,管叔、蔡叔等人卻散佈謠言,且聯合武庚發動了叛亂,周公對其採取鎮壓政策,這就是歷史中記載的“周公東征”。

化經學為史學,還原符合歷史真實的上古史,先生不愧為大師

這場叛亂平定以後,殷商人民部分流亡到東北,又建立了新國;有些部分則被遷到洛邑,受到管制;還有些被分給新封的各國,作了奴隸。而“原居在東方的許多古國大量地被滅,人民一部分當了奴隸,一部分被迫遷徙,有的南遷到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有的西遷到了遙遠的汾水、渭水諸流域。”

化經學為史學,還原符合歷史真實的上古史,先生不愧為大師

正是顧頡剛大師注重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借用,才能夠更加全面的考證《大誥》,重要的是使其開創新的局面,突破傳統,真正做到了化經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