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對陶淵明的疑慮:到底是熱愛大自然還是逃避壓力呢?

作者:由 澹泊者的修煉筆記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24

陶淵明為什麼叫陶淵明

對陶淵明的疑慮:到底是熱愛大自然還是逃避壓力呢?

01 陶淵明的幽靈

最近看到了魯樞元教授《陶淵明的幽靈》,深有感觸。

首先,我還是非常認同陶淵明的自然哲學觀:人與大自然是一體的,甚至是沒有邊界的,我們呼吸的每一口氣,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都來自大自然,終究,我們與大自然都是由那些數得過來的若干元素構成,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陶淵明在自然中尋找慰藉,不妨礙他人,透過““詩意棲居”的生活,是精神價值在審美愉悅中的實現,也是人生中最值得嚮往的生存狀態。

蘇軾遊陶淵明老家柴桑寫下的絕句,讀起來真的心曠神怡:

對陶淵明的疑慮:到底是熱愛大自然還是逃避壓力呢?

02 對陶淵明行為的疑慮

但是研究了一下陶淵明的身世,不免又存有疑慮:

1、是妥妥的官三代,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大司馬

2、自己也當了十年官,從30-40歲,從將軍府幕僚做到了縣令

3、拒絕拍上級的馬屁,留下了“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的名言,從此辭官隱居

4、隱居後的生活,既有教授生徒的酬資,還有顯貴的饋贈,起初並不窮困

5、晚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寫了很多貧窮清苦生活的作品,如《有會而作並序》、《乞食》等,還有《五柳先生傳》也被認為是陶淵明寫的。

從他的經歷看出,陶淵明熱愛“大自然”不假,但是總是令人懷疑,是不是因其能力有限,無法在官場上混下去,從而產生了逃避心態呢?是不是一種因為無能而躺平的行為?

回到當前的時代,作為一個職員,在能力、資格尚未達到一定程度前,要向領導、客戶低頭哈腰,也是一種正常之舉,難道這就叫做“為五斗米折腰”?

如果說陶淵明是值得學習的哲學詩人,那麼我們從他那裡到底應該學到什麼?

03 從更大的格局理解“自然”

魯樞元教授在《陶淵明的幽靈》中,提到了“自然哲學觀”,讓我擴大了看問題的格局。

相比狹義的”大自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廣義的,就是萬物本真、本源的狀態,但這個自然並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例如大自然是美麗、和諧的,但山崩海嘯和洪水蟲災同樣是“自然”,那麼陶淵明熱愛“自然”,是不是也要熱愛,或是至少接受山崩海嘯、洪水蟲災?

同樣,商場、官場同樣也有”道“,這些“道”也法“自然”,有上進、創新、秩序的“自然”,也有內卷、慾望的“自然”,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喜歡上進、創新、秩序的自然,那麼也必須接受內卷、慾望的自然。

從這個角度上看,陶淵明的行為是一致的,他既然享受大自然的美麗,也忍受了農耕的辛苦,甚至捱餓也沒有復出官場,他的內心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04 迴歸內心才是本真

為什麼有人說厭倦了官場、商場的物質欲,就是躺平,就是逃避壓力,而陶淵明就是返璞歸真?

看完魯教授解釋如何才是陶淵明的“幽靈”後,我終於有了啟發:

一個人最高的修行是向內走,而不是向外走。

向外走則是為了贏得更多的物質和地位,但贏得再多的物質也無法掩飾自己內涵的空虛。向內走,則是把一切的重心迴歸到自己內心,他們對外是極簡的慾望,內在的精神卻極其豐富。

向外、向內都達到極致,當然是最高境界,或許也只有神才能做到;退而求其次,向外極簡,向內極致,這就是陶淵明、梭羅這些人的境界;向外極致,向內貧乏,這是典型的暴發戶;向外、向內都貧乏,這就如井底之蛙。

現在可以明白了,所謂“寧靜致遠”的“寧靜”是有條件的,

寧靜是放棄向外的誘惑和世俗的評價,而集中所有力量於內在的反思,

可以說他們真正的內在並不“寧靜”,一個一輩子真的寧靜在深山的老農,他內在、外在都貧乏,憑什麼致遠?

對陶淵明的疑慮:到底是熱愛大自然還是逃避壓力呢?

“寧靜”真能“致遠”?

終究,熱愛大自然也好,逃避壓力也好,都是表面,關鍵是要看他們的內心精神世界是變得更加空虛還是豐富。

陶淵明順應了自己的內在,晚年雖然窮困捱餓,世俗不認同他,但是他的精神狀態卻極為豐富,活出他內心向往的“詩意棲居”,成就他被李白、杜甫、蘇軾等詩人崇拜的詩人,這就是真正的“靈”所在!

——-END——-

參考資料,也推薦閱讀如下好書:

[1] 魯樞元。 陶淵明的幽靈 [M]。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