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作者:由 歷史鑑賞者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9-01

貰酒是什麼意思

南北朝時期,是佛教興旺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大量天竺高僧跑到東方來傳教,其中就有著名的達摩祖師。

達摩曾經與梁武帝相見。

梁武帝自認為在南梁修建了若干寺廟,又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大家到寺廟出家,甚至首創了信佛吃齋的習慣。因此他覺得自己功德過人,就問達摩:

大師覺得我的功德如何?

達摩

表情也沒有,只是淡淡地說:

啥玩意兒也不是!

梁武帝的老臉立刻變成了鐵青色,兩個人開始了一系列高深的辯論。

其結果是,梁武帝覺得達摩故作高深,而達摩則覺得梁武帝:啥玩意兒也不是!

不管怎麼說,南朝的佛教事業,在梁武帝的推廣之下,總算是興旺發達了起來。反倒是當時的北魏,出現了兩種特別極端的現象。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一、太武帝滅佛,孝文帝拜佛。

第一,太武帝拓跋燾為何要滅佛?

北魏最牛的皇帝,肯定是太武帝拓跋燾了。這位老兄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留給他的江山後,先把柔然摁在地上揍了一遍又一遍。隨後又滅了大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拓跋燾早年,對佛教也是有點兒感興趣的,常常找一些得道高僧到身邊談心,頗有益處。可等到他征戰天下的時候,卻發現佛教對他的宏圖大業來說,居然成了一種障礙。

首先,佛教在北方太有吸引力,以至於大量青壯年,投身進入沙門。

這事兒直接導致北魏勞動力嚴重缺失,沒有勞動力就沒有稅收,沒有稅收拿什麼打仗?

其次,佛教與中原文化深入交融以後,逐漸產生了一系列神秘的言論。

在皇權天授的年代,你又搞出一個神秘言論來,那不是砸場子嗎?嚴重傷害了皇帝的權威。

再者,拓跋燾對清河崔氏出身的崔浩深信不疑,將其當成第一智囊。

而崔浩十分崇拜道教,所以一個勁兒地在拓跋燾耳邊詆譭佛教,最終導致拓跋燾開始疏遠佛教。

這麼一來,拓跋燾終於動手了,首先他下令讓50歲以下的和尚全部還俗。隨後拓跋燾認為佛教和蓋吳起義勾結,所以直接下詔滅佛。不允許任何人信仰佛教,誰敢在家裡收留和尚,對不起,全部誅殺。

好傢伙,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以後,佛教在北方的傳播,基本中斷。這便是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中的太武帝滅佛事件。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第二,孝文帝元宏,為何要復興佛教?

有意思的是,拓跋燾的孫子文成帝拓跋濬繼位以後,居然率先頒佈了恢復佛法傳播的詔令,這下好了佛教又在北魏逐漸發展了起來。

到了拓跋濬的孫子孝文帝元宏繼位以後,情況又發生了轉變。

元宏是個銳意改革的改革家,他為了實行漢化改革,不僅將北魏皇族的拓跋姓氏改成了元,還將都城從大同遷徙到了洛陽。

但是文化融合才是關鍵,為此元宏在洛陽大力發展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因此佛家這才再次在北魏興盛起來。

尤其是一系列高階的知識分子,他們也認可佛教的義理和功能,不是盲目的迷信,所以說這段時間迎來了佛教的黃金髮展時期。

著名的嵩山少林寺,也就是在此時建造而成的。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二、孝文帝為何要修建嵩山少林寺?

孝文帝元宏,深知民族融合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積極開始進行漢化改革。沒辦法,在當時來看漢文化的優越性,要遠遠高於鮮卑文化。

而佛教依附於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了漢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佛教在中土發展的過程中,最聰明的地方。只有與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達到永生不滅的目的。

孝文帝元宏本人,也是個非常有文化的人,可以說,儒釋道三家的學問,這哥們都很精通。因此他也大力倡導佛教思想的傳播。

據統計,當時在北魏,至少有6500多座寺廟,和尚尼姑的數量,更是達到了8萬人左右。

很顯然,北魏已經成為了最適合佛教宣傳思想的陣地了!

這個時候天竺高僧跋陀,也趁著北魏這股春風,來到了北魏。跋陀本來有師兄弟6人,其他5個在本地都修煉得道,唯獨跋陀一直無法參透。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為此跋陀不遠萬里跋涉,從天竺來到了北魏,希望在這裡尋找到真理。高僧來了,總歸要給人家安頓好吧?因此孝文帝元宏,便開始為跋陀修建寺廟,這座寺廟就是著名的嵩山少林寺。

為啥叫少林寺呢?

因為寺廟修建在嵩山支脈少室山的密林之中,取少室山和密林中的一個字,因此稱之為少林寺。

跋陀便帶著數百名弟子,在這裡潛心研究佛法。如今少林寺的甘露臺,傳說就是他們曾經研習佛法的地方。

後來達摩在梁武帝那兒碰壁之後,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少林寺,便躲在了上面的一個洞窟裡面壁9年之久。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三、北周武帝再次滅佛,少林寺差點兒就沒了。

北魏被宇文泰和高歡,掰成了兩半。宇文泰掌管西魏,高歡掌管東魏。結果西魏演變成了宇文家的北周,而東魏則演變成了高家的北齊。

這麼一來天下進入了新三國時期,北周、北齊和南朝。少林寺夾在三者之間,其實十分尷尬,處境別提多為難了。

從孝文帝發展佛教,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時代,又過去了七八十年時間。這段時間,北方的佛教興旺發達,大量百姓為了逃避賦稅,再次進入寺廟。

這下好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有一統天下之志的,結果大量勞動力流失,使得朝廷賦稅和兵源受到了嚴重傷害。這還得了?

就算北魏時期,佛教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某種工具,可如今也已經嚴重傷害了北周的利益。因此北周武帝宇文邕宣佈滅佛。

其實除了佛教,這回道教也遭了殃。少林寺在這次滅佛事件中,並沒有置身事外。

大量和尚跑路。有些到了南朝,有些躲進了深山。少林寺昔日繁盛不再,偌大的寺廟古剎中,竟沒有一個和尚。

北周武帝宇文邕36歲就去世了,因此他的滅佛大業並沒有持續多久。

他兒子宇文贇和孫子宇文闡都沒什麼出息,大權落在了外戚楊堅手裡。

在楊堅的支援下,佛教再次得到了發展,少林寺也逐漸恢復了昔日的聲息。楊堅建立隋朝以後,少林寺更是成為了儒釋道三家交流心得的重要場所。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四、禪武合一,這是少林寺的特色。

很多人提到少林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武僧。沒辦法,少林寺和武術聯絡在一起以後,更容易讓大家產生各種幻想。

在若干武俠小說中,少林寺更是和武當派一起,成為了武林中的泰山北斗。那麼少林寺內真的有那麼厲害的武功嗎?

第一,少林寺第一位武僧,僧稠。

少林寺有明文記載的第一位武僧,叫做僧稠。這位高僧不僅佛教高深,而且武藝高強。當初北齊開國之君高洋,曾經邀請僧稠到鄴城傳教。

結果在這裡,僧稠展現了自己高超的武藝。他能夠跳到房梁之上,而且臂力過人,拳腳功夫也很了得。至於實戰能力如何,其實歷史上沒有給出具體的記載。

之所以在南北朝時期,少林寺出現了武僧,我認為這和當時的天下環境是有一定關係的。

畢竟那是一個亂世,少林寺所處的位置極為尷尬,一會兒是北魏的,一會兒是西魏的,一會兒又是北齊的,還曾經到了南梁手裡。

亂世之中,要想保護自己,光靠講道理是不行的!強健的體魄,和過人的武藝,才是重點。為了防止盜賊劫掠,少林寺僧人開始習武,也很正常。

第二,十三棍僧救唐王。

這個故事大家就太熟悉了,大致上講得就是李世民曾經孤身犯險,與王世充爭奪戰略要地柏谷塢。結果在這裡差點被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聯軍給滅了。

好在少林寺十三棍僧出馬,搭救了李世民,並且幫助他擊敗了王世充的手下王仁則,同時將竇建德給抓了,終於迫使王世充投降。

這故事很顯然有誇張的成分,不過少林寺武僧當時出手幫助李世民對付王世充倒是真的。

因為柏谷塢這兒有千畝良田,那是少林寺的產業。武僧們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產業,才會出手對付王世充的人馬。

但是我們從中就會發現,在亂世少林寺的僧人習武,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態。這是年南北朝長達370年的亂世歷史,所造成的結果。沒點本事,在亂世還真看不住這百年古剎。

南北朝370年,少林寺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僧稠:禪武合一是真理!

總結: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

這事兒在千年以前的少林寺,居然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佛教思想本身就講究一個沉靜,需要修煉內心,參禪打坐是少不了的。

但是一直坐著,對身體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時間長了各種勞損肯定會出現。因此習武就成了和尚們鍛鍊身體的關鍵。

外加370年的南北朝亂世,使得少林寺的和尚們,有了強大的自我保護意識。用強健的體魄,保護寺廟的利益,再用冷靜的心態,參悟佛法真諦。所謂動靜結合、勞逸結合,大致如此。

歷經風霜以後,如今的少林寺,屹立千年而不倒,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禪武合一的精神,一直傳承著。

參考資料:《魏書》、《北齊書》、《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