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作者:由 雅昌藝術圖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9-13

英歌舞為什麼是時遷拿蛇領舞

按:正月十五的鬧元宵,小時候晚上尋著鑼鼓聲,跑出去看人們拿著自制燈籠扭秧歌的欣喜再也不能重現了?開了工開了學,年基本就算過完了。春晚越來越不能看,而過年那幾天央視滾動播出各地的傳統年俗活動倒是很吸引人。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6 年2 月,汕頭澄海鹽鴻鎮。一位父親抱著女兒在祠堂前

潮 汕

年 俗

潮汕是粵東以潮汕方言為主體的一個地域,歷史上因交通等原因此處的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中國古代文化的冷凍庫”說的就是潮汕。每到過年,這裡的傳統文化活動可謂最奇特多彩。

遊神賽會

祭拜祖先,敬奉神明與潮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最隆重的形式是遊神賽會(潮人稱營老爺),和大多數節日一樣,遊神賽會在農曆正月元宵節前後舉辦。農閒時間,人們祭祖遊神,祈求新一年的福祉平安。

人們從鄉中各廟抬出神座列次穿街過巷,周遊全鄉。各家各戶都備好供品香燭錢紙,在各家門前擺案迎神。在遊神活動中,各處風俗不同,又創造出舞英歌、跳火堆等等各種獨特的文化形式。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1 月,潮州江東鎮柚園村。準備出遊的隊伍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2 月,營老爺神轎後休息的鄉紳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潮州磷溪鎮溪口村。每年正月十六是溪口村固定的勞熱日子,透過篩選的年輕人一律長衣禮帽,腰縛紅綢,帽插如意,赤腳穿襪;抬著神轎走過全村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1 月,潮州饒平高塘鎮。年輕人在神轎高高拋起,再穩穩接住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潮州江東獨樹村,抬著神轎的年輕人衝過界線。在潮汕有這樣的風俗,遊神中,跑得越快越興旺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潮州磷溪溪口村。幾個年輕人抬著神轎走在村道上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2 月,潮州東鳳鎮。神廟前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潮州鐵鋪鎮。遊神隊伍在表演“拋鑼”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2 年2 月,揭陽普寧溪東村。一個男孩手拿香爐跳過燃燒著稻草的火堆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揭陽官碩。每年正月十七、十八日,官碩各鄉遊燈,參加遊燈的千人隊伍扎紅巾,腰纏紅帶,身穿緊身褲,打著腳帶,手提用竹篩編成的火把,敲鑼打鼓,彙集到神堂前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6 年2 月,澄海鹽灶。遊神活動正在激烈進行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1 月,揭陽喬林村。年輕人赤腹舞火龍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汕頭濠江區。鄉紳們在神廟前

英歌舞

“英歌”表演的是梁山泊眾英雄喬裝打扮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由於英歌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並經各地民間藝人加以不同的創造,因而形成了各種流派。但表現手法很寫意。

英歌隊員均作古代好漢,主角被賦予梁山英雄姓名臉譜。全體隊員分作左、右兩隊,領頭的隊員俗稱頭槌,二槌,頭槌為黑臉掛黑鬚的“李逵”或“秦明”,二槌為紅臉掛紅須的“關勝”或“楊志”,再往後是“魯智深”、“武松”,男扮女裝的“孫兒娘”、“扈三娘”。作指揮而活躍於隊伍前頭的耍蛇人是“時遷”,鑼鼓隊中司打鼓的裝扮成“宋江”。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英歌舞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6 年2 月,潮州江東鎮。孩子們揹著“官印”和“令旗”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1 月,普寧市交丙壇村。化妝成各式古裝人物的村民和孩子

賽大豬

遊神和賽會是個整體,潮汕新春的有各種賽會中,有汕頭月浦23 歲男丁祭祖成年禮舉行的賽大豬;有一鄉多戲臺的賽戲;有夜晚各地舉行的賽燈;還有潮州古巷神前賽大鵝等等。

賽會賽的是陣容、祭品、祭具,也是賽藝術、賽技術、賽智力、賽勤勞致富,是鼓勵人們積極向上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的競賽。

比如賽大豬,每年正月初八,有23歲男丁的家庭都要提前養豬參加比賽,一是比個頭,而是比誰家的豬打扮的更漂亮,賽完後搶著把豬和祭品搬回家,比誰搬的快。以此證明家中成人的男孩勤勞能幹。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潮州彩塘。一老者在比賽大豬的場合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2 年2 月,潮州彩塘華美鄉。臨時搭建的棚子擺滿了宰殺好的大豬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大豬抬回家後,豬肉除部分送親朋好友外,烹調成各式各樣佳餚

“鳳崗媽”

鳳崗村的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豐富。每年正月十七以奉拜“鳳崗媽”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活動,其中“活桌席”、賽酥糖塔、做大紅桃粿等是鳳崗村特有民俗。

“鳳崗媽”也稱“珍珠娘娘”是潮汕地區和閩南一帶民間信仰綜合的地方保護神。正月十六晚開始,鳳崗村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四方香客如期會聚鳳崗村,朝拜“鳳崗媽”。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供桌上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2 月,汕頭濠江鳳崗村。潮汕各地都有這樣的風俗,勞熱當天,必然“做大戲”,是給神明看的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4 年2 月,潮州市區。神前拜祭的生肉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供桌上的桔子,潮汕稱“大桔”,跟“大吉諧音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鄉紳正在安撫祭臺上的活雞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供桌上的活鴨

其中的“活桌席”最有特色,人們在“珍珠娘娘”廟前供有一席豐盛精美的供品,全豬、全羊、三牲、粿品、海鮮、果蔬,以及用面料和果實塑雕而成的飛禽走獸、仙果糕點,約有二百份供品井然排放。而供桌上的兩對活雞、活鴨傳能發現貢品中不乾淨的部分。

罕見的供品——酥糖塔上還會裝上燈飾、對聯、題匾等。現在,各種各樣用食品做成的奇巧祭品,讓遊客大開眼界。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2 月,潮州浮中。村民們用糯米、大米在祠堂裡做“團”,用於第二天的祭拜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1 月,潮州磷溪村。凡是米制食品,潮汕人一律稱“粿”。黑色的粿是由一種叫“鼠殼草”的青草搗汁加糯米粉做成;紅色的粿是大米做成。這兩種“粿”,逢年過節必備,用來祭祖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2017 年1 月,饒平樟溪鎮。按照風俗,去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大年初一這天要在鞦韆上播撒花生讓村民搶撿,意喻早生貴子

戲臺上表演的潮劇,貼上在大豬身上寄託對未來吉祥生活期盼的潮汕剪紙,大豬口含潮汕柑桔,寄望生活的大吉大利;祭拜後爭先抬豬回家的細節體現潮汕人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心態等等,無不體現出潮汕地域文化特徵。

看著祖國各地熱鬧非凡,而實際上能親眼所見、能親自參與的年俗活動越來越少。也許若干年後月浦村的賽大豬活動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但是將當下具有文化意義的常態記錄下來,用自己的觀看和記錄去梳理出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的影像,是作者拍攝時思考的問題。

少了鞭炮,但年味兒不要變得更淡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