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兵者,國之大事”——先秦軍隊制度漫談

作者:由 開卷談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10

兵者國之大事這句話體現了什麼軍事思想

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以其為家國存亡之道”,孔子雖慎言戰事,猶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並倡足食足兵,教民即戎,可見軍隊之重要性。

先秦時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等階段。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社會完成了從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作為國家重要組成部分的軍隊開始出現,並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兵者,國之大事”——先秦軍隊制度漫談

《東周列國·春秋篇》孔子劇照

夏商時期的軍隊

夏朝軍隊的建立是為了維護貴族的利益,此亦為原始形態兵制的產生。當時軍隊全由領導者掌握,並且已經有嚴格的紀律。

然而,當時處在階級社會早期,加上生產力的薄弱,所以軍隊數量不多,只有由貴族組成的衛隊而已。如果發生戰爭,領導者就必須臨時徵集諸侯組成軍隊進行戰鬥。

“兵者,國之大事”——先秦軍隊制度漫談

夏朝大禹畫像

此時的戰鬥兵種,以步兵為主,配備少量的車兵。這個時期的戰爭,由於人力稀少,軍事器械薄弱,所以比的是領導者的動員能力,以及拉攏人心的魅力。

到了商朝,王室仍舊是軍隊的最高統帥。除了率軍出征之外,他們也需要主持戰前動員以及兵員的徵集。平時人們從事生產勞動,戰時則組成軍隊加入行列。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變,“常備軍”開始出現了。但並不是“完整版”。此時的主力部隊仍然是亦民亦兵的百姓,“常備軍”只是將部分貴族與平民集中起來,做一個臨時的編制而已。

因此,商朝的兵役制度仍然是一種臨時徵集的徵兵制度,與夏朝的不同之處,只在於徵集之方便與否,以及參軍人數的多寡而已。

比如“少康中興”的夏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部落時,不過五百部屬,後來聯合了斟尋氏與斟灌氏兩個部落,才推翻了篡位的寒浞,恢復了夏朝的統治。這樣的戰役,想必人數不會太多,大約上千人就應該算得上是大規模的對陣了。

“兵者,國之大事”——先秦軍隊制度漫談

少康畫像

商代這種臨時的徵兵制度,物件當然是農民,有時兵力不足,也會將奴隸編入軍陣。這種情況產生了一個致命的缺點:軍隊的忠誠度無法掌控。

例如在“牧野之戰”中,商紂王就是因為編入軍隊的奴隸陣前倒戈,才會拱手將天下讓給周武王。

商代軍隊的編制,在古代文獻以及考古資料中,記載有“師”、“旅”、“行”等幾級編制。據研究,“一行”約由一百人組成,左、中、右“三行”組成“一大行”,“三大行”組成“一旅”。因此“一旅”就有了約一千人,包含了指揮、後勤補給、通訊等人員。“三旅”便組成了“一師”,為三千人的編制。

“兵者,國之大事”——先秦軍隊制度漫談

商紂王劇照

至於兵種,仍然是步兵和車兵協同作戰。戰車上一般配備有兩匹、三名甲士。居中者駕車,居右者握戈,居左者持弓,車旁尚有若干步行的徒役,一方面護衛戰車,一方面配合作戰。

武器方面除了弓箭等射擊兵器、戈矛等長兵器,刀斧等短兵器也陸續出現,另外就是盾牌、頭盔、鎧甲等防禦器具也開始被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大部分的兵器已經以青銅製造,明顯比夏朝來的進步。

西周時期的軍隊

西周的兵制雖然沿襲商朝制度,但是被加以改良和發展。

首先西周建立了強大的常備武力,並且按照分封原則,規定了天子直轄以及諸侯國掌握軍隊的數量。

從《周禮夏官司馬》的記載中可以清楚看出,西周的軍隊編制有“軍”、“旅”、“師”、“卒”、“兩”、“伍”等各級組織,在商朝制度上更進一步地細分了軍隊的組織架構。

不僅如此,在人數方面也有清楚的規定:“一軍”一萬兩千五百人,“一師”兩千五百人,“一旅”五百人,“一卒”一百人,“一兩”二十人,“一伍”五人。

“卒”、“兩”、“伍”為軍隊的基層組織,“旅”、“師”是中上層組織,“軍”是最高組織。“軍”的最高統率長官是“將”,“將”是由有爵命的“卿”擔任;“師”、“旅”的領導人則是“帥”,“師帥”由中大夫擔任,“旅帥”是下大夫擔任。

“兵者,國之大事”——先秦軍隊制度漫談

《東周列國·春秋篇》孔子劇照

由於西周軍隊的指揮權完全集中在周天子手上,因此除了周天子授權賦予征伐,諸侯並無權擅自進行征戰,否則即被視為謀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周禮》之中記載:王國擁有六個軍,諸侯國大者擁有三軍,中等兩軍,小者一軍,各諸侯國軍隊的統帥,則統一由周天子任命。

為了完善軍隊的領導體制,西周開始實行“司馬制”,中央設立大司馬,協助周天子管理軍隊事務。同時還設有軍政辦事機關,分設統領全域性的“府”、掌理文書的“史”、主管差役的“胥”,以及負責軍用器械的“徒”等官吏。

“兵者,國之大事”——先秦軍隊制度漫談

《東周列國·春秋篇》戰車劇照

西周仍然採用徵兵制。“國人”是西周兵員的主力,其主要任務就是服兵役,服役年齡一般是二十歲到六十歲。另外就是“野人”不能服兵役,這也顯示了國野之間的清楚界限。

《玉海》雲:“王國百里為郊”。居住在郊內的就叫“國人”,居住在郊外的就叫“野人”。周朝貴族在郊內居住,而被打敗的商人則散居於野上。所以說,“國人”和“野人”是具有不同政治身份的。可見西周時期鮮明的等級色彩。

至於西周的主力兵種,仍舊是車兵,而車戰也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對戰形式。每乘戰車配備甲士十人,車上三人,車旁七人,步卒十五人,徒役五人。他們使用的兵器,與商朝大同小異,只是多出了戟和戚,並改進了戈和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