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從寫詩的功夫到做人的境界,平平淡淡有道理

作者:由 青霞人文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17

成如容易卻艱辛是什麼意思

有一句話,許多人認同,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有不少熱鬧的時候,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但繁華過後,可能是一片蕭條冷清,而平平淡淡,常常可以持久。做人如此,作文也頗有道理。

從寫詩的功夫到做人的境界,平平淡淡有道理

李白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不就是平淡清雅之美嗎?北宋梅堯臣有詩曰:“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王安石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些都是作詩的高妙之論,是來自創作的真知灼見。

年輕人作文,由於年少氣盛,是喜歡辭藻華麗絢爛的,如初唐王勃作《滕王閣序》,就是一篇詞彩華美的佳作,大量用典,金句迭出,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自是第一流的狀景句子,還有,“天高地迥,絕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等等,文辭壯美,膾炙人口,字裡行間,讓讀者感覺到青春氣象,大唐時代的壯美風雲。

從寫詩的功夫到做人的境界,平平淡淡有道理

但是,一般而言,辭藻過度華美,或者只注重語言形式的美觀,必然是導致文章內容的羸弱虛空。初唐的陳子昂及初唐四傑,反對六朝以來的文風,就是六朝的文章只有語言的華美形式,文氣虛弱浮靡。李白寫道:“大雅久不作,吾哀竟誰陳”,“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意思是《詩經·大雅》那樣的作品,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我的哀痛該如何表達呢?從建安風骨之後,六朝的綺麗作品不值得珍惜。所以,從陳子昂開始,到中唐韓柳發起的古文運動都有這樣的目的,革新文風。

從寫詩的功夫到做人的境界,平平淡淡有道理

東晉大詩人陶潛的詩歌質樸自然,達到了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最高水準。平淡的語言,卻有著令人回味反覆咂摸的地步。“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就是平淡之極,也是絢爛之極。“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些話,就是生活中來的,一個老農說出這樣的話也很自然,雖然平平淡淡,但不是清湯寡水。仔細回味,越來越覺得有意味。這些詩句,就是農村生活的實景,沒有添油加醋,沒有刻意描摹,生活是什麼樣,就按照本來的樣子寫,無數的讀者讀後,反而認為是最高妙的詩意,為什麼呢?其實就是語言天然,耐人尋味,如甘泉一般,喝下去,神清氣爽,沁人心脾。

從寫詩的功夫到做人的境界,平平淡淡有道理

孟浩然的《春曉》,幾乎就是白話口語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的詩句,你再要反覆地解釋,反而多餘了。你說它膚淺嗎?不!春眠是因為春困,所以不覺得天就亮了,但處處鳥聲傳來,春眠的人還是覺醒了,就是被鳥聲喚醒了。醒來的人,又想起昨夜風聲雨聲很大,不免關心花園裡的春花來了,就問道,花落知多少了。這首詩,其實是傷春的的心事,是對美好事物的留戀。

從寫詩的功夫到做人的境界,平平淡淡有道理

蘇軾曾經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如若人生一般,年輕時,可以輕狂,但老年時再輕狂無聊,忸怩作態,那就為老不尊,沒救了。

平淡與不平淡未必是絕對的,還是要看作家的語言功力;比如做人也是如此,落花無言,人淡如菊,那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