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訥言敏行”正解尋源

作者:由 半耕書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18

而敏於行怎麼讀

“訥言敏行”正解尋源

最早,“訥言敏行”這層意思,是儒聖孔子在課堂上教育學生時說的。這在《論語.里仁》有記載:“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人在江湖要注重個人修養,要說話謹慎辦事敏捷。這是成語“訥言敏行”的源頭。從聖人嘴裡說出來,這個“訥言敏行”從此也就成為了倍受後人推崇的行為標準之一。

後世典籍中“訥言敏行”多處可見:

《三國志.吳志.孫韶傳》“伯父河”裴松之注引三國 吳韋昭《吳書》:“河質性忠直,訥言敏行,有氣幹,能服勤。”宋 朱熹《答王近思書》:“不可不深自警省,訥言敏行,以改故習之謬也。”

毋容置疑,“訥言敏行”已成為國人必備的優秀品質之一,可真要達到這個標準對個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整體氣質,可以說對“訥言敏行”進行了完美的詮釋。由孔子發起的這項偉大教育工程,經歷了幾千年、跨越了多個不同的歷史時段。

以往我們對“訥言敏行”的理解,往往更側重於"少說多做"或"只做不說"。如果有誰把這當成了行為修養唯一努力旳方向,顯然也是不對的。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我們的國民氣質也必將隨之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行為方式,該訥言時訥言,該發言時發言,那才叫槓槓的,才是對“訥言敏行”的完整理解。想來,這應該也是聖人先賢“訥言敏行”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