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

作者:由 周明霞聊聊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23

辭達而已矣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作者是誰

大家好,我是周明霞,今天我給大家瞭解一下古文的多種修辭觀。

(一)歐陽修“事信言文”說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之一。他繼承了我國傳統的修辭觀,既重內容又重語言運用的藝術。他從儒家道統觀念出發,首先強調作者的道統修養,指出文人不要溺文而輕道,應該重視“道勝”,這是寫好文章的根本。他主張重道以充文,即“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重視道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達到立言不朽的境地。可見他與北宋道學家重道輕文完全不同。他不僅主張“道勝”、“事信”,而且也提倡“言文”。他在《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中說:“《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後世。……事信矣,須文,……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章。”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

這說明他是強調在內容真實的基礎上,講究語言表達的文采的。他反對脫離內容,“徒巧其辭以為華,張其言以為大”認為這是捨本求末,縱使“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這種修辭觀是正確的。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說,開了後世義法說的先聲。郭紹虞指出:“一方面要碑誌文字記載得正確,這就是所謂‘事信’,而後來古文家之所謂‘義’,另一方面,又要剪裁,要含蓄,要能動人,這又是所謂‘官文’,而後來古文家之所謂‘法’。”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

歐陽修自己對語言文字的錘鍊就非常重視。歷史上一直傳頌著他寫作一絲不苟、反覆修改的不少佳例。如《醉翁享記》一文的開頭,初稿寫了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定稿時只保留“環滁皆山也”五字。呂氏《童蒙訓》曾記載:“近世歐公作文,先貼於壁,時加竄定,有終篇不留一字者。”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記有煉字的詩例,以及他批評的“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等話。

(二)蘇軾“辭達”說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

蘇軾師承了歐陽修的觀點,並有新發展。他既主張文以貫道,重視內容,強調“充滿勃鬱而現於外”,同時又敢於就文論文,重視語言文字的藝術。因此他對孔子的“辭達”說作了新的解釋和發揮。他說: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官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夾。(《答謝民師書》)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

這裡明顯著出,他和當時政治家,道學家對辭達的理解截然不同。政治家認為辭達僅限於達意,道學家則把“辭達,與“文”對立起來。而蘇軾卻把辭達與有文采統一成整體。他要求作者具有善於“繫風捕影”的能力,不僅使物“瞭然於心”,而且“瞭然於口與手”,能夠熟練地駕馭語言文字。這就是“辭達”說的新發展、新涵義,反映了他修辭觀的新高度。郭紹虞曾評論說:“這才盡文學之能事!這才是文言之的達!”至於怎樣才能做到使物瞭然於心並瞭然於口與手,蘇氏認為除了加強思想修養,擴大生活閱歷外,重要的是學習創作規律和修辭技巧。“有道有藝,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也就是說不掌握表達的技巧,就無法把“形於心,的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

對於語宮表達與文章立意的關係,蘇軾也有精闢的見解。他說:

份州雖數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之中,不可徒使,必有一物之攝之,然後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行文之要也。(葛立方《韻語陽秋》)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

蘇軾以生動的比喻具體說明立意是一根主線,語言文字無論怎祥變化,都要圍繞這根主線來安排調遣。蘇軾自己在寫作和評論詩文中很重視這一點。如陶淵明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人妄改為“望南山”。雖一字之改,也遭到蘇軾的批評:“詩以寄憊耳。‘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採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蘊矣,非淵明意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景遠……。”回這說明他是把煉字與作者的意旨、全篇的旨趣結合起來考慮的,而不是單純講究文字技巧。

古文的多種修辭觀,歐陽修,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