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作者:由 文城歷史紀實觀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29

親叔侄是什麼關係

嫂子被幽禁,兩個侄子一個抑鬱而死,一個等同於暴斃,這是趙匡胤僅剩的掛念和血脈,也是趙光義給大哥的交代。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乃是宋朝的一大謎案,後世人所傳的

“燭光斧影”

把宋太祖的死亡真相指向了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認為是趙光義為了篡奪皇位在與兄長飲酒的時候,對兄長下毒,但這始終是一種猜測,因為史料對這個過程的避諱,將來也不會再有確切的真相。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可不論怎麼說,宋太祖是真的那麼巧病死,還是被趙光義謀害,趙光義即位之後,他理應要善待宋太祖的皇后宋氏

(這是宋太祖的第三任皇后)

,按照前朝慣例,應該尊為“太后”,但趙光義卻不這樣做,甚至在宋皇后去世的時候,趙光義都沒有讓宋皇后以“皇后”之禮下葬,堪稱是荒唐至極。

宋皇后悲哀的後半生是明顯的,她所受到的待遇,也是趙光義一直被世人認為是他“心虛”的根源,而根據宋皇后的結局再去看宋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的下場,難免會讓人覺得,這個宋太宗,確實是太不仁義了。

宋太祖一家子的結局“謎團重重”,重得讓人十分絕望。

其實客觀來說,宋太祖的兩個兒子跟宋太宗一開始是沒有爭儲矛盾的,因為宋太祖也一開始也不是把趙德昭或者趙德芳立為儲君,真正的儲君,還真的就是宋太宗。

這種奇怪的立儲方式或許讓後世人不解,但縱觀五代的儲君發展,這一招還真的是“慣例”,無可厚非,只是後來隨著宋朝的穩定,還有趙德昭的出閣歷練,這兩種變化讓宋太祖的想法也產生了變化,宋太祖動了“易儲”的念頭,最終造成他和宋太宗反目,不久之後便是發生了宋太祖駕崩的懸案。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宋太宗的不仁:悲哀的嫂侄三人。

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這是十月十九日的晚上,宋太祖約了弟弟趙光義進宮商量事情,這場會面不是什麼隆重的事情,更像是兄弟二人之間的聊閒話,但不知道怎麼地,兄弟二人聊著聊著發生了爭吵,後來趙光義離去,次日清晨,宋太祖被人發現駕崩在宮中。

得知宋太祖駕崩訊息的,最快肯定是皇后宋氏,宋氏聽聞這件事頓感不妙、方寸大亂,但是在慌了一陣之後迅速恢復理智,她聯想到了晉王趙光義和宋太祖這段時間的矛盾,加上趙光義昨夜和太祖飲酒,於是她第一時間做的事情,是把自己寵愛的繼子趙德芳召入宮中。

宋皇后想立趙德芳為帝,比起宋太祖長子,比宋皇后小了七歲的趙德芳和她更像是母子,所以宋皇后傾向趙德芳。

可誰知道宋皇后派去傳旨的太監王繼恩不是前往趙德芳所在的府邸,而是前往晉王府找到了趙光義,召趙光義入宮登基,當宋皇后看到王繼恩帶著趙光義進宮的時候,慌亂之餘又有一絲明悟,她忽然明白了太祖的忽然駕崩和王繼恩的“背叛”,於是只能認命。

她對趙光義說,她們母子的命就在官家的手中了,趙光義則是大義凜然地承諾,會與嫂子、侄子共保富貴。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可惜,場面話終究是場面話,趙光義登基後,第一個對付的就是宋皇后。

按照禮制,宋皇后屬於是“先帝”皇后,只要是先帝在世的皇后,新君即位後都要尊為“太后”,太后和皇帝的法理關係是不根據年齡大小來看的,而且宋皇后也確實是趙光義的嫂子,於情於理,他都要尊宋皇后為太后,可宋太宗,卻沒有這樣做。

宋太宗登基於公元976年,宋皇后駕崩於公元995年,這十九年的時間裡,關於宋皇后的歷史是一片空白,能對這種情況作出解釋的就是,宋皇后被宋太宗刻意“淡化”了存在,抹去了歷史的記載,而宋皇后駕崩的時候,宋太宗要以皇后之禮安排她和宋太祖的合葬,在這個關鍵事情上,宋太宗又出人意料。

他不允許宋皇后以皇后之禮下葬,這種行為讓朝中的大臣王禹偁都看不下去了,於是上書宋太宗要以皇后之禮讓宋皇后下葬,朝廷大臣本以為有人把這件事攤開來聊宋太宗便不可以裝傻充愣,誰知道宋太宗暴跳如雷,將王禹偁貶官,這一下子大家才知道,宋太宗對宋皇后如此苛刻。

宋皇后一生只有四十餘歲,而被抹去的歷史就佔了她人生的十九年時光,可見她的悲哀。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之所以她會落得如此下場,大致就是因為在宋太祖駕崩後,她選擇了秦王趙德芳登基讓宋太宗懷恨在心,宋太宗那句“共保富貴”,說到底就是一句場面話。

宋皇后結局雖悲哀,但事實上她比趙德昭和趙德芳要晚逝世很多,比起她安靜地、不公地去世,趙德昭和趙德芳的離世,更是充滿著謎題。

趙德昭不是宋皇后的兒子,乃是宋太祖髮妻所生的兒子,所以趙德昭也是嫡長子,因為兄長去世了,趙德昭更是嫡長子,放在以往的朝代,趙德昭就是板上釘釘的太子了,可惜他卻生在五代末。

在宋太宗駕崩後,宋太宗對趙德昭還是可以的,宋太祖生前沒給兒子封王,宋太宗登基後給趙德昭封了武功郡王,還讓趙德昭在朝會的時候站到宰相之上。

如果沒有“幽州北伐”產生的大敗,或許趙德昭和宋太宗的矛盾不會爆發,趙德昭得以善終。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發動了對北漢的征伐,徹底滅掉了北漢,統一了中原(除去燕雲之地),而大勝之後本該凱旋歸朝,宋太宗卻心血來潮,趁著勝利一舉拿下被契丹人佔據的幽州,於是又繼續帶著疲兵北上,圍攻幽州,成為幽州北伐之戰。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而這一戰結果輸得很慘,北宋軍隊被契丹軍隊包圍屠殺,宋太宗自己指揮失當,讓後勤部隊都加入了戰場,所以結果就是宋太宗自己灰溜溜地騎著驢車跑掉了,剛好趙德昭也以“太尉”的身份跟隨了這場北伐,宋太宗逃跑後,北宋在場的文官武將都以為宋太宗遭遇不測了,要立趙德昭為帝,趙德昭沒有拒絕。

只是這個計劃剛說完,就傳來了宋太宗已經在回去汴京的路上了,這件事導致宋太宗和趙德昭之間的關係破裂,而趙德昭回朝之後還替將士們說話,讓宋太宗論功行賞,宋太宗本來就因為大夥支援趙德昭導致心裡有根刺,趙德昭一說這話,宋太宗大怒,告訴趙德昭想做好人那就等他自己做皇帝了再做。

如果光從這個衝突來看,並不會覺得這會讓他們叔侄二人產生大仇,但問題是,趙德昭回去之後因為委屈而自盡了,一個成熟的皇子竟然因為叔叔的斥責自盡,甚至還不是因為趙德昭的錯,所以趙德昭的“自盡”也顯得撲朔迷離。

趙德昭一死,宋太宗的“對手”基本是不存在了,而剩下的年輕的趙德芳,更是很好拿捏。

趙德芳在宋太祖駕崩的時候年僅十七歲,按照這個年齡,宋皇后想要立趙德芳為帝,那麼宋皇后肯定要“攝政”一段時間,這或許也是宋太宗對宋皇后如此刻薄的根源。

不過趙德芳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威望,比起哥哥趙德昭,趙德芳做的事情很少,宋太宗也沒給他封王,趙德芳在宋太宗年間,被命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然後加“檢校太尉”,看似待遇還不錯,但在趙德昭去世的兩年後,趙德芳竟然因為不知名的疾病“暴斃”了,結果十分離奇。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而趙德芳之死,讓宋太宗徹底擺脫了來自宋太祖一脈的威脅,雖然這種威脅在趙德昭去世後本來就已經很小了。

因此,趙德昭死於979年,趙德芳死於981年,宋皇后死於995年,宋皇后反而導致三人之中最後去世的那個。

宋太宗的不仁根源:和宋太祖之間嚴重的繼承權矛盾。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稱帝,改周為宋,此時如果問新的大宋王朝儲君會是誰,答案也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或者趙廷美,反正絕對不會是趙德昭和趙德芳,因為這是五代離奇的慣例。

五代的混亂是少見的,武將不停地造反讓忠誠這個詞顯得很可笑蒼白,以前皇位是世襲的,但在五代,皇位卻做到世襲,因為忠誠並不能世襲。

在五代中的每個朝代、政權的輪替都非常地不順利,只要是“父傳子”的政權,往往都會不過二代而亡,因為政權的時間間隔過短,所以儲君的年齡註定非常年輕,而一旦年輕,就會被武將壓制,比如趙匡胤篡奪後周江山,正是因為柴榮的兒子柴宗訓年齡太小。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根據這種情況,在五代之中,往往流行“兄終弟及”,因為兄弟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大,並且都有一定的戰爭經驗,這樣的話就不會導致江山被外姓人奪走。

趙匡胤剛剛登基的時候,預設的儲君也確實是趙光義。

在趙匡胤兵變的時候,趙光義在其中也是起到了很大的重用,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分別是九歲和一歲,根本不可能在這種局面成為儲君,本來趙匡胤自己就是趁著皇帝年幼造的反,如果他立兒子,那麼不僅把兒子放在了危險的處境,他自己也會不安全。

所以趙匡胤只能立一個合理的儲君,那人選只能是趙光義。

到了公元973年,趙光義的羽翼已滿,他被趙匡胤封為“晉王”,此前他就一直擔任“開封府尹”,在五代,

“都城府尹加上親王爵”

,就是標準的儲君配置,這個時候趙光義的勢力已經發展得很強了,在汴京(開封)足以和趙匡胤抗衡,本來按照正常的計劃走,兄弟二人也不可能有什麼矛盾,但就是隨著時間增長,宋朝廷越來越穩定,趙德昭也長大了。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趙匡胤登基後,在用各種辦法壓制武人,最直接的就是“杯酒釋兵權”,隨後還任用趙普的計謀,對將軍和士兵做出了諸多分割,深化了“樞密院”的制度,十幾年來,趙匡胤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成效,毫不誇張地說,大宋此時已經在用“戰鬥力極度衰弱”的代價,換來“朝廷穩定”的結果。

隨著這種局面的變化,趙匡胤的“嫡長子”趙德昭也開始長大了,趙德昭在公元964年就已經“出閣”了,達到趙匡胤心裡想要的“安全年齡線”,在《宋史》之中就有這麼一句話:

“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

在唐朝的時候,皇子只要出閣就會封王,但是趙匡胤礙於五代的古怪局面沒有給趙德昭封王,可不封王才是意味著對趙德昭有很重的寄託,因為一旦提前封王了,反而是趙匡胤公佈了趙德昭不會爭儲的態度,而不那麼早封王,讓趙德昭歷練之後再封王,就是想要趙德昭安全成長,避開趙光義的視線。

到了趙光義被封晉王這一年,趙德昭已經二十一歲了,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繼位資格了,而到了公元976年,趙德昭二十四歲,趙匡胤其實已經徹底改變了心中的儲君人選,不再是選趙光義,而是趙德昭。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在宋太祖駕崩前,曾發生一件大事情那就是

“遷都之議”

,趙匡胤到洛陽巡視,想要遷都洛陽,而這個計劃遭到了趙光義的反對,之所以趙匡胤想遷都,正是想透過這一招擺脫趙光義在開封建立的優勢,而趙光義也從這個計劃中看到趙匡胤的“變心”,於是不久之後發生了宋太祖駕崩的事情。

後來宋太宗拿出“金匱之盟”,聲稱當年他和趙匡胤、趙廷美之母杜太后臨終前要求趙匡胤的皇位傳承順序是:

先傳趙光義,再傳趙廷美,趙廷美再傳趙德昭,也就是兄終弟及原則為主。

但是金匱之盟唯有趙普可以作證,此前根本沒人說過,真實性有待研究。

後來趙德昭、趙廷美的先後去世

(趙廷美也是被趙光義刻意猜忌,大力排擠抑鬱而終)

是符合趙光義擺脫金匱之盟的利益的,所以趙光義的行事,背後的深意頗多。

正是在宋太宗和宋太祖生前有過這麼嚴重的“繼承權矛盾”,所以後世人才有動機認為就是宋太宗害死了宋太祖,而根據這個邏輯,宋太宗打壓宋皇后和兩個侄子的行為就說得過去了,都是因為宋太宗心虛才要刻意鎮壓他們,特別是宋太祖的“枕邊人”宋皇后,她知道的真相肯定更多,因此她直接被抹去十九年曆史。

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寫在後面:

趙家王朝的“悲劇”是從一開始就上演的,趙匡胤百般設想要躲避的“篡位”還是沒逃掉命運的輪迴,看似確實是自家人趙光義繼承了皇位,但問題是違背了趙匡胤內心人選的登基,這難道不就是另類的造反嗎?

而真正終結了造反輪迴的人反而是宋太宗趙光義,只不過趙光義這樣做付出了很多不好的手段,兩個侄子以及弟弟趙廷美之死都顯得十分沒說服力,更多是指向趙光義的陰謀論,所以趙光義最後雖然贏得了江山,卻失去了君德,被後世人百般猜忌謾罵,並不算什麼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