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子貢不能說服農夫,而馬伕竟能,孔子的做法令人信服

作者:由 湘憶雪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02

孔子馬逸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尊稱其為“大成至聖先師”。他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子貢不能說服農夫,而馬伕竟能,孔子的做法令人信服

今天憶雪來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孔子行遊,馬逸食稼。野人怒,縶其馬。子貢往說之,果詞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譬以太牢(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時牛羊豬三牲齊備為太牢)享野獸,以《九韶》樂飛鳥也。”乃使馬圉往,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予不遊西海也,吾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馬而予之。

子貢不能說服農夫,而馬伕竟能,孔子的做法令人信服

這段古文的意思是說:有一天孔子出遊,途中馬偷吃了農夫的莊稼,農夫很生氣就把馬捉住並關了起來。子貢知道後,就自告奮勇前去懇求農夫放了馬,沒想到子貢說破嘴皮農夫也不把馬還給他。

子貢回來後,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勸說他,就好比野獸享用太牢,請飛鳥聆聽九韶(上古時虞舜樂名)一樣,這是我的不對,並非農夫的過錯。”孔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對牛彈琴,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出現這個成語,於是命馬伕前往。

子貢不能說服農夫,而馬伕竟能,孔子的做法令人信服

馬伕找到農夫說:“你從未離家到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曾到過西方來,但兩地的莊稼都長得一個模樣,馬怎麼知道那是你的莊稼而不該偷吃呢?”農夫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把馬還給了馬伕。其實對憶雪來說,馬確實不知道這些莊稼是不是主人的,但主人知道呀,主人應該看管好自己的馬才對,而不是等到偷吃了莊稼才來說這些,畢竟農夫損失了莊稼。

子貢不能說服農夫,而馬伕竟能,孔子的做法令人信服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粗人面前談論高深的詩書,這是不知變通的讀書人之所以誤事的原因。

子貢之所以要不回馬,因為他說的道理農夫根本聽不懂。馬伕的話雖然有道理,但他的這番話如果從子貢口中說出來,恐怕農夫也不能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子貢和農夫兩人的學識、修養相差太遠,彼此早已心存距離。所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喜歡和自己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這樣才彼此舒服,否則總有一人覺得自己不如人家,而心存芥蒂。

子貢不能說服農夫,而馬伕竟能,孔子的做法令人信服

那為什麼孔子不先命馬伕前去要馬,而任由子貢前去說服農夫呢?——如果先讓農夫前去,子貢心裡肯定一百個不服,如今不但子貢心裡毫無怨尤,也讓馬伕也有表現的機會。聖人就是聖人,能通達人情事理,並人盡其才。

子貢不能說服農夫,而馬伕竟能,孔子的做法令人信服

這個小故事也反映了孔子

“人盡其才”

的主張,也就是把一個人放在他最適合發揮的場合的主張。對於管理者來說,就要對團隊的人員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做到知人善任,讓其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最大的價值,從而發揮團隊的最大效應。

小故事,大道理,天天一進步!

(該故事來自於《智囊全集》,憶雪加以整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