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章太炎對人性的研究:人的本性無善無惡,道德是人主體性的體現

作者:由 賢淑說歷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04

人性的五種道德是誰提出的

章太炎十分重視善惡的起源問題,他從人性論的立場闡述了善惡產生的原因。他認為,

“人之本性,所謂藏識無善無惡者,勿論也。而未那意根,雖無記而有覆,常執藏識以為自我,以執我之見見於意識,而善惡之念生”。

在章太炎看來,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是無善無惡的。雖然在認識物件的過程中,會產生“我執”,然而由於其力量較弱,它還沒有導致善與惡的分離,仍然是無善無惡的。

章太炎對人性的研究:人的本性無善無惡,道德是人主體性的體現

善與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人們在認識外部世界、思考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了善、惡、無善無惡的意識,又因為自身主觀的想法才有了善惡之念。

心中產生惡念的人,“必帶種種觀念集合而成”,“既有種種觀念,則初必與作意相應,後必與思相應,遍行五境無不經歷”。

章太炎對人性的研究:人的本性無善無惡,道德是人主體性的體現

所以章太炎強調人是為善為惡的主體,有心作惡,就一定會產生惡念,同理,人有心為善,也一定會產生善念,這些觀念與人的意識是分不開的。由此看來,“我見”是善惡產生的根源,而“我見”則導致作為生命主體的人應以自我為中心。

章太炎以無善無惡的自然屬性確立了他的人性觀,同時,他還強調後天的因素對於人性善與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社會交往活動。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力量,但是人的心靈是善良的,對美好的道德生活都有所向往。

章太炎對人性的研究:人的本性無善無惡,道德是人主體性的體現

那麼,如何做到抑惡揚善,追求理想的道德生活呢?章太炎提出用“虛無之道”把人性中惡的部分徹底地消除掉。

當善與惡在主體的視野中逐漸消失時,人性也就達到了最高境界,即人性的“真”。人性“真”的實現主要依靠於自己的內心,“自心而外,萬物固無真;騖以求真,必與其痴相應”。

章太炎對人性的研究:人的本性無善無惡,道德是人主體性的體現

人心的向善、向真是與世俗社會分不開的。只有正確認識世俗社會,人們的內心才能形成一定的善與惡的標準,才能完成“求真”的過程。

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面對世界,那麼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絕對是一個自由向善的人,他所獲得的也是一種理想的道德生活,這是人性之“真”的實現,也是人主體性的完美體現。

章太炎對人性的研究:人的本性無善無惡,道德是人主體性的體現

章太炎把“依自不依他”視為中國思想文化的優良傳統和共同的民族心理,因此“依自”思想貫徹在他思想的各個方面。

在學術方面,他重視獨立自得,鄙視因襲調和的傳授。周秦諸子獨立自立,因此被章太炎重視。在哲學和倫理學方面,他繼承了“自貴其心,不援鬼神”、“自信而非利己”、“厚自尊貴”等思想傳統。

章太炎對人性的研究:人的本性無善無惡,道德是人主體性的體現

章太炎的“依自不依他”思想中的,“他”不僅指天命、鬼神,還指功利,所以這一思想具有非功利主義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