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道德經》通透的人,易通天,逆向於常人思維,去除有,注重無

作者:由 心3333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06

外修於形內修於心出自哪裡

《道德經》第一個章節就告訴我們:有和無是相生的,它們同出於道,是不分開的。

只不過,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

有,如果沒有“無”,就沒有用;無,如果沒有“有”,也用不了。

以下兩點分享,助你瞭解無的重要性,也助你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經》第十一章。

一、有用之用是小用,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道德經》通透的人,易通天,逆向於常人思維,去除有,注重無

莊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一個杯子為什麼能裝水?就因為杯子裡邊空的空間,也就是無,所以水才能裝進來;一個櫃子為什麼能放物體?一樣的道理,就因為櫃子裡邊空無的空間。

我們可能很多人從來就沒有想過這種問題。

起碼,在我還未開始內修之前,我就壓根沒想過也不會去想這種問題。

覺得那不是很正常嗎,杯子,櫃子本來就是用來裝東西的。這就是我們慣有的思維。

因為我們一向都習慣去重視有的作用。而完全忽略了那個“無”的價值。

其實,有隻是給我們提供了便利而已,真正給我們用途的,是無。

《道德經》通透的人,易通天,逆向於常人思維,去除有,注重無

這便也是,俗話說得好: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種花花不開。

所以,現在再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如果沒有無的存在,杯子還能裝水嗎?櫃子還能容納物體嗎?

很顯然,不能!

也很顯然,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啊。

說到這,真心值得我們人,去好好地深深地思慮:

我們如此這般地注重物質世界中的種種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多的票子……

這些有,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有了這些有,你真的快樂嗎?你真的幸福嗎?

《道德經》通透的人,易通天,逆向於常人思維,去除有,注重無

二、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一個人在無心的時候,我們那個心的功能才會大大地發揮出來。

也就是說,當我們一個人的發心發願能夠達到無我,無心,且至真至純的時候,我們的願,是足以振動到一方宇宙的。

這個時候,那一方的宇宙能量都會頃刻間往你這邊來,加持於你,助力於你。

遺憾的是,我們大部分世人,都還困頓在有之中,身心太沉重,無法體悟到當中的那種接收來自宇宙能量的微妙的感受。

《道德經》通透的人,易通天,逆向於常人思維,去除有,注重無

沒法接收宇宙訊號,自然也就通不了天,也通不了神。

我們看高智慧高境界之人,他們為何能達到如此這般高維度的修為。

因為他們注重無啊。

無,一身輕啊。

無我,無心,無知,無慾,無求……

所以,這些高境界高智慧的得道之人,能提前知曉天下事,不是沒有道理的。

《道德經》通透的人,易通天,逆向於常人思維,去除有,注重無

他們的那種神佛菩薩的高維境界,足以讓他們通天,足以讓他們洞察世間萬物。

我們再回看曾仕強老先生過往在世的時候,為什麼能提前知曉人世間這兩三年所發生的種種天災人禍。

皆因他已達至高維境界,足以通天,足以知曉天下事。

所以,說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些啟發:

往內觀,內修自己才是真。

外在的種種有,皆是虛無縹緲。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們人往生的時候,能帶走的,只有自己的智慧。

《道德經》通透的人,易通天,逆向於常人思維,去除有,注重無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新的世界。

未來的新世界,會猶如科幻大片般存在。

如果還不往內修,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與智慧。

如果還繼續把自己困頓在有的物慾境界之中,你會跟不上新時代的腳步,自然就會過得很痛苦,精神也會很煎熬!

以上兩個點的分享,希望能幫助到你,能去更好地理解《道德經》第十一章。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