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庾信《枯樹賦》:密集解析其中的知識與典故

作者:由 黑蛋文化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0

自彼氐羌是什麼意思

庾信《枯樹賦》:密集解析其中的知識與典故

《枯樹賦》是南北朝文學家庾信的作品。

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縣人

。庾這個姓氏主要有兩個郡望,潁川庾氏和新野庾氏,

庾的本意是在野的糧倉

,他的遠祖在周朝擔任過掌庾大夫,因為有功而獲賜了這個姓氏,他在《哀江南賦》裡有特別說過: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為族

。他的八世祖庾濤跟隨晉元帝渡江,從此定居在了江陵。

庾信出生於公元513年,也就是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二年。由於他們家族傳承是非常悠久的,所以在《庾開府集》裡面說他的家族:

或昭或穆,七世舉秀才

且圭且璋,五代有文集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時代,庾信的生平也像一葉單薄的小舟,在歷史的洪流中起伏跌宕,這種飄浮不定的經歷影響了他的文風。要理解他在文章中抒發的情感,要先了解一下他的經歷。

庾信十五歲時就擔任昭明太子的侍讀,此後長期在東宮擔任文職,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最平穩的生活,他的人生轉折出現在三十五歲之後,太清元年二月,梁武帝很輕率地接納了東魏叛將侯景,甚至給予他比肩漢朝名將鄧禹的待遇,可是當東魏提出要緩和兩國關係的時候,梁武帝又決定跟東魏重新建交,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矛盾,導致作為降將的侯景處境非常尷尬,而且他這個人是生有反骨的

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壽陽發動了叛亂,次年叛軍攻佔了都城建康,梁武帝被活活餓死在臺城,這就是《哀江南賦》裡寫的:

大盜移國,金陵瓦解

。當無數叛軍殺進建康城的時候,庾信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城破之後他逃到了江陵,逃亡路上經歷了從未體驗過的艱辛,就是《哀江南賦》裡寫的那副慘狀:

屆於七澤,濱於十死

。這是他遭遇的第一次叛亂。

在侯景之亂平息之後,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就在他踏上出使的路途時,西魏的大軍也正在南下,他抵達長安後不久,西魏大將楊忠率部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殺,不久之後南梁滅亡。作為使者的庾信頓時就無家可歸,西魏也不肯放他回去,他從此就滯留在了北朝,很快就目睹了北周取代西魏,這是他遭遇的第二次變亂。

六朝文學的特點就是華美,庾信又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唐代有很多詩人評價過庾信,比如杜甫的詩中就多次提到他,還有庾信在《馬射賦》中有一句詩:

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句子,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就是從這裡化用而來的,可見他對後來的文學美學影響很大,六朝賦文用典過多,對現在的讀者其實並不友好,但是六朝文學可以作為獨特的文學美學存在。以侯景之亂為界線,庾信的作品開始變得更加蒼涼深沉,可能是戰爭的殘酷血腥震撼了他,逃亡途中的顛沛流離洗掉了一些浮華,寄居在北國遙望江南有家難歸,再加上貮臣的身份造成的心理壓力,使得他的作品自帶憂傷色彩,字句之間透露著國破家亡的悲傷,所以杜甫說他

“暮年賦詩動江關。”

庾信《枯樹賦》:密集解析其中的知識與典故

《枯樹賦》應該是他晚年的作品,篇幅沒有《哀江南賦》那麼長,《哀江南賦》展示了震撼宏大的歷史畫卷,而《枯樹賦》的焦點則對準了樹木,像是一部觀察植物生命的人文紀錄片。

庾信的語言技巧非常高明,文章中的主要角色就是樹,但是他以非常立體的角度進行展示,從樹的不同品種、生長的不同環境,不同樹木的不同遭遇,以及從樹木中引申出來的神話典故,以樹木的生存和死亡組織出了一篇精美的賦文,而這其中自然也寄託著自己的情感,這些樹木的生命彷彿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樹木的榮枯變化觸及到了人的內心,也許這就是他寫給自己的一首輓歌。

庾信去世後四十九年,大唐貞觀四年,褚遂良為燕國公于志寧書寫了《枯樹賦》,這是距離庾信本人最近的書法作品,可惜我國曆史出現的動盪過於巨大,這篇作品的手跡沒有能儲存,只有碑刻本和臨摹本得以流傳。

《枯樹賦》

庾信是從另外一個人物引出全篇的,一棵巨大的枯樹、一個孤寂的人影、一聲長長的嘆息、一場人生的悲歡離合就此拉開序幕。這個在枯樹下出場的人物是東晉時期的殷仲文,他和他的堂兄殷仲堪在《世說新語》中都曾經出現過。庾信選擇這位百年前的人物作為自己文章的引首。

“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代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

庾信為什麼要用殷仲文的故事,因為殷仲文有一些特點跟他自己很像,史書記載殷仲文:

少有才藻,美容貌

。寥寥幾個字非常有分量,說殷仲文少年就才華橫溢,而且他是一個容貌俊逸的美男子,既長的俊美又富有才華。庾信在史書中的形象也是相同的。殷仲文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庾信同樣也不是,他用殷仲文這個人物開頭,實際上就是作為自己的替身,這也是古代文學創作的一個手法。

風流在古代多為褒義,就是具有非凡的氣質和才華。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庾信同樣是是英俊瀟灑氣度溫文爾雅,而且以文章聞名天下,所以北朝才不肯放他回來,就是因為把他列為高階人才,他本人才是真正的海內知名,在這方面比殷仲文名氣更大。殷仲文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公元402年桓玄攻入建康,廢掉了晉安帝,殷仲文自然就投奔了桓玄。

“世異時移

。”

意思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殷仲文被外放到了東陽做太守,具體就是指劉裕擊敗了桓玄之後,晉安帝重新復位,殷仲文上表請罪並且得到寬恕,桓玄稱帝又遭遇失敗,殷仲文叛晉又復歸晉,這就是代異時移。褚遂良的書法作品中為了避諱李世民的名字,將世異時移改為了代異時移。

“出為東陽太守。”

出是指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後來殷仲文被外放到東陽做太守,東陽是就是今天的浙江金華,殷仲文當時有非常複雜的心情,跟庾信的複雜程度不相上下,儘管兩個人糾結的原因是不同的。庾信引用了殷仲文的故事,這段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

庾信《枯樹賦》:密集解析其中的知識與典故

“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這個故事發生在他任東陽太守之前,庾信在文學創作的時候調整了時間順序,桓玄敗亡之後,殷仲文還是擔任大司馬諮議,但是他心情非常差,原本他以為自己能夠輔政,但是沒有能實現這個願望,而且以前他不放在眼裡的謝混等人居然也能跟自己平起平坐,所以他越想越鬱悶,常忽忽不樂。忽就是恍惚失意的樣子,經常無精打采看什麼都覺得沒勁。

大司馬府的院子裡有一棵老槐樹,茂盛的枝葉呈現出多種層次向四周伸展,枝葉形態看著好像人在跳舞,某月初一這一天,殷仲文跟很多同事聚在院子裡,顧庭槐而嘆曰,他回頭看著這棵老槐樹長嘆一聲:

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婆娑就是盤旋起舞的形態,生意就是生命的意象,也就是指生機。他這句話有兩種不同的釋義,很多解釋為:這棵樹枝幹剝落,看起來已經毫無生機了。庾信引用殷仲文的故事只是對比自身,所以樹的狀態是直接與人相關的,如果這棵樹已經枯了,看著枯樹說生意盡矣似乎就是很平常的話,而且婆娑解釋為枝幹剝落不太合適。

另外兩種解釋,一種是這棵樹曾經茂盛,但現在已經失去了生機;另一種說法是

這棵樹表面看起來仍然很茂盛,但是它內在的生機已經沒有了,潛在的含義就是深秋將至

。當時殷仲文已經迴歸朝廷,雖然表面上的待遇看起來跟以前差不多,但是他曾經投過桓玄,所以實際上的前途已經一片黑暗了,而對於庾信來說自己留在北朝依然是加官進爵,各種榮耀更勝往昔,可這些表面的榮光之下卻是自己無限苦悶的心情。

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表面看起來仍然繁茂,但內在的生機已經喪失,正因為表面的榮光並不等於真實的內在,表面呈現某種狀態,它的背後又不一定隱藏著些什麼。

庾信從這句話後開始描寫不同的樹: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裡。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

這段是採用了直接的對比手法,庾信的很多賦文註釋都很困難,主要是裡面的典故非常多,如果不能識別其源頭,往往就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對於《枯樹賦》來說,先要以庾信的生平作為基礎,再對比其中引用的故事。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

至如是發語詞,“白鹿貞松”該典故就有不同的註釋,有認為是寫敦煌白鹿塞,因為其地多古松。也在註釋為古賢人丁茂的故事,說合浦人丁茂非常孝順,他的母親去世之後,他在墳前種植了成行的松樹,經常有白鹿遊於松樹之下,用以表達淳樸的孝義。庾信從南到北遠離了故土,北周派人把他的家屬送到了長安,但他家族的墓地依然還在江南,背井離鄉的人對這種盡孝的故事感觸更深。北周宇文護也讚揚過庾信是個至孝之人,所以這樣看來,這個典故更加貼合一些。

“青牛文梓”,文梓就是有明顯紋理的梓樹,梓樹是古人非常看重的優質木材,住宅旁邊喜歡種植桑梓,因此

桑梓這個詞被用來代指故鄉

。“青牛文梓”是《史記》典故演化的一個傳說,秦文公時雍南山有一棵巨大的梓樹,這棵神樹生合不斷不畏砍伐,於是秦國的武士披髮以朱絲纏樹,終於將這棵樹伐斷,這棵樹裡走出一頭青牛,這是一個傳說故事。

桑梓是故鄉的代表,青牛是祥瑞的代表

。庾信的家鄉是在江南,砍伐南山之梓或許是他隱喻自己的處境。

“根柢盤魄,山崖表裡。”

他說這些樹都有堅貞的品格,樹在土壤下面汲取養分的部分,橫生的稱為根,直生的稱為柢,根柢就是指樹木的根系。《道德經》:

深其根,固其柢。

就是說樹木的根系牢牢地紮在土壤之中,盤魄就是樹根盤曲堅固的樣子,山崖表裡就是樹木紮根于山崖之內,遍佈于山崖之外。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裡。”算是藉以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有的樹木茂盛,有的樹木成材,同樣也會有的樹木衰敗。

“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桂樹為什麼會死亡,桐樹為什麼半死不活?實際上也是使用的典故。“桂何事而銷亡”,漢武帝曾經寫賦悼念最喜歡的李夫人:

秋氣慘以悽淚兮,桂枝落而銷亡

。李夫人生前宛如桂樹搖曳生香,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但最終仍然走向了衰亡。

“桐何為而半死”出自漢代枚乘的《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梧桐樹落葉最能表現飄零之感,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意象當中,梧桐經常被用來指愛情,也經常用來代表清平世界

。梧桐半死狀態是很悲觀的,他先說松樹和梓樹的生機,又說到桂樹和梧桐的死亡,從品種和狀態同時進行轉變。

庾信被留在北朝是非常糾結的,他既能得到表面上的榮華,同時也要承受著內心當中的痛苦,一面羨慕著松與梓的堅貞,一面又驚懼著桂與桐的死亡。在他另一篇作品《傷心賦》:

龍門之桐,其枝憶折。卷葹(shī)之草,其心實傷

。《枯樹賦》的名字裡帶一個枯字,他的立意就是生機流逝,一棵材質上等枝葉繁茂的大樹,變成了半生半死的無本之木,就像自己從一個充滿激情的學者變成了無家可歸的他鄉異客。他讚美這些樹的品質,也哀傷這些樹的結局,同時也試圖找出樹木產生變化的原因,生長環境被他列為第一個因素。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

“昔之三河徙植

。”

昔之指從前。三河指古代河內、河南、河東,就是晉南豫北的這片地區。九畹是範指土地面積非常大,畹是古代的面積單位。《離騷》:

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就是把樹木從遙遠而廣闊的地方移植過來。庾信說從前的古人就經常幹這種事,這些樹都被移植到了非常高階的殿宇或者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