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要求學生淡化春節意識?這是數典忘祖,還是要培養書呆子?

作者:由 國民寫作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4

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的啟示是什麼

如果班主任說,你家孩子要淡化春節意識、假期意識,全身心投入學習,你會怎麼想?

這是要培養書呆子嗎?

連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都可以漠不關心,連家人團聚共敘親情、體驗溫暖都可以棄之不顧,請問這樣的教育究竟想要什麼?

請問,這樣的教育,是要培養什麼樣的冷血動物?

要求學生淡化春節意識?這是數典忘祖,還是要培養書呆子?

01 避重就輕,敷衍了事:涉事學校掩蓋問題就沒有問題了?

最近,有網友反映,某高一年級的寒假通知書中提到,希望家長“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摒棄春節意識、假期意識”。

這所涉事中學日前釋出情況說明,表示歉意:

本校高一年級在家長群中致信家長,其中假期安排有關表述用詞不當、表達不精準,引起部分網民誤解,在此深表歉意。

呵呵!

這是用詞不當那麼簡單嗎?

這份致歉信,把“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擯棄春節意識、假期意識”說成是“用詞不當”,很顯然想要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

因為“用詞不當”是行文錯誤,而“本末倒置”則是教育“導向錯誤”,這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書本知識是皮毛,生活實際才是血肉。一個高中生如果只會死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他所學到的知識一定會在時間的長河裡成為過眼雲煙,於人於己無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句詩告訴我們,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因為缺乏體驗,所以不深刻;要想將它化為真知灼見,就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實踐。

否則,學生學習就會流於表面,甚至極有可能成為書呆子。

說白了,教育是要培養有用的人才,而不是考試的機器,更不是學習的工具。

你也許聽過“鄭人買履的故事”,說的是一個鄭國人,打算去集市買一雙鞋。他心裡一直想著,要有正確的尺碼才能買到鞋。

於是,他事先拿繩子量好了自己的腳,就高高興興出門去趕集。

到了集市上,好不容易看上一雙鞋子,心中暗喜。他趕緊渾身上下找量腳的繩子,左口袋、右口袋都掏了一遍,就是沒找到那根繩子。

他十分掃興地對掌櫃說,不好意思,我忘帶鞋子的尺碼了。我這就回去拿。

說完,急匆匆跑回家。

等他取來繩子,重新趕到這裡,集市散去,早已關門休息。這位鄭國人垂頭喪氣地回家。

告訴我們什麼?

脫離實際,只會死記硬背理論知識,必然在生活的大海里經不起風浪,出現一點問題就手忙腳亂,成了書呆子和大笑話。

因此,某高中要求學生“淡化甚至摒棄春節意識、假期意識”,往輕了說,是一次失誤;往重了說,就是教育導向錯誤,會導致培養學生本末倒置。

要求學生淡化春節意識?這是數典忘祖,還是要培養書呆子?

02 小馬過河方知水深淺:傳統文化不是冷冰冰的符號

近年來,國家和教育部一直很重視傳統文化,尤其是經典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與集體智慧。

就拿春節來說,貼春聯、辦年貨、走親戚,不僅生動展現了濃濃的年味,還把詩文、親情、美好的祝願融為一體。

春節,是一堂賞心又悅目的傳統文化實踐課。

課堂裡充滿詩情畫意。

春節,是一堂動腦又動手的當家做主的生活課。

課堂裡散發著煙火氣息。

春節,是一堂噓寒又問暖的長幼互動的親情課。

請問,這樣的課堂,哪一個中國學生可以置身其外?

又有哪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漠然視之呢?

小馬過河方知水深淺。

如果不下水,老牛會告訴他,水很淺;山羊會告訴他水很深。你讓小馬聽誰的?

小馬究竟該如何是好?

學生就像小馬,而各種書本就像老牛和山羊。學生如果脫離生活,逃離實踐,就會被各種書本觀點牽著鼻子走,甚至到最後無所適從,自己不會走路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其中的經典好在哪裡,怎麼繼承?怎麼發揚光大?

不都得靠學生一點點去體驗,去實踐嗎?

躺在書本的故紙堆裡,終究像隔靴搔癢,抓不到根本。

因此,不但不應該“淡化春節意識、假期意識”,反而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傳統節日的各項活動。

舞文弄墨也好,親身實踐也罷,要讓學生在火熱的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昇華民族情感,提升學習動力。

這樣才能發自內心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

要求學生淡化春節意識?這是數典忘祖,還是要培養書呆子?

03 教育萬萬不能捨本逐末:成績固然重要,但不是目的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大教育家陶行知的這兩句教育名言,至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請問,為什麼要學習好?

是為了找個好工作。

為什麼要找個好工作?

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為什麼要更好地生活?

為了獲得一個幸福的人生。

你看,最終是不是回到“人生”,回到“人”這個字上面來?

因此,教育的根本,在於“樹人”!

網傳某高中“教育孩子淡化春節意識、假期意識”,很顯然,與“樹人”的教育根本背道而馳。

2022年高考作文題,全國甲卷考的是《紅樓夢》關於“大觀園”的內容。要求考生思考“眾人給匾額題名”,說說有哪些啟示。

這實際上就是要求考生結合實際,談談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如果考生對社會漠不關心,既不知道高鐵動車為何物,又不瞭解電商和直播是何方神聖,那就很難談出契合題意的觀點了。

其實,這類高考題本身,就是風向標,就是旗幟,引領我們走向正確的育人道路。

它在暗示我們,教育應當引導孩子關心社會、融入社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某高中的“淡化春節意識”,透露出的是某些教育工作者唯分數論、唯考試論的錯誤傾向。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能圍繞“人”做文章,才會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