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淺析王陽明“立志”思想對脫貧攻堅的啟示

作者: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6

志不在民生說明了什麼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淺析王陽明“立志”思想對脫貧攻堅的啟示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陽明先生是中國一代大儒,因“龍場悟道”創立了著名的陽明心學思想,完成了他從小立志成聖的真我探索和人生價值,這也為他後來最終成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而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立志,解思想之困。《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陽明先生小時候的思維大致也是離不開“志、言、行”這三大要素。當私塾老師以固有的思維詢問弟子讀書立何志向時,陽明先生於“惟讀書登第耳”的傳統教化中脫穎而出,以“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語驚四座。從學於佛道二學未能明覺,最終歸儒,王陽明先生沿著聖賢之路前行。在龍場,他於大悟中找到了聖人之道,解了思想之困。今天,我們脫貧攻堅也不正是如此嗎?貴州要和全國一道,撕下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籤,首先要解決的至少是思想之困。“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以前的貴州是“弱鳥”,思想落後,抱守貧窮,靠山吃山,從來想象不到現代化是什麼樣子。弱鳥先飛,必先立志。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鮮明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就是為全國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立志,立百年大志。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貴州人解放思想,埋頭苦幹,實現後發趕超。大扶貧、大資料、大生態三大戰略改變了貴州“三無”面貌,讓貴州變成了一隻讓世人刮目相看的“俊鳥”。

立志,解窮苦之困。古代先賢,都經歷了千難萬險、千錘百煉的曲折人生,而他們最後留給世人的都是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陽明先生因被貶而來到貴州,他認識貴州的第一感覺是“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貴州山高水遠,刀耕火種,語言不通,粗菜淡飯,況且有“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的境況描寫,又有對自己“性命不可期,吾苟死於茲兮”的無奈感嘆,既而透出“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的迷茫。來去何從,悲從中來。貴州歷來就是“兩欠”省份,先民們自古在窮苦中度過,陽明先生感同身受。但是,身處逆境的他“志智”雙立,與當地少數民族友好,同耕同飲並傳授文明。從物質匱乏到精神涵養,傳統文化為人們搭起了探索立志道路橋樑。今天,窮苦中走來的貴州,傳承傳統文化,舉先賢立志的火炬,在新時代的征途上奮力前行,擺脫貧困,闊步前行,久久為功。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堅強志氣,攻下了一座又一座的堡壘,攻堅了一道一道的難題,啃下了一塊一塊的硬骨頭,逐步實現了經濟上的窪地崛起,構築起了貴州文化高地。

立志,解民生之困。在龍場期間,陽明先生及其僕從居洞穴,住草棚,吃野菜,採薪取暖。陽明先生在路人遭難時於悲天憫人的氣氛中剝出“達觀隨寓”的思想靈魂,在僕從生病時為他們擊節而歌以驅散疾患之苦,在糧食欠缺時與山民們帶上農具墾荒,以“遺穗及鳥雀,貧寡發餘羨”的樂觀心態,傳遞了同情貧困人口並給予接濟的民生情懷。“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陽明先生立志擺脫貧困的思想境界,正是我們今天脫貧攻堅所需要的,陽明先生請學於農以及解民生之困的精神力量,為小康之路注入鮮活的靈魂。我們的民族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又吸取新的營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錚錚誓言。立志,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無不展示其博大的魅力。貧困人家孩子有書讀,貧困戶吃不愁穿不愁,有的透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房,邊遠貧困地區飲水有安全保障,看病難就醫難問題得到了解決等等。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我們不僅推動脫貧攻堅,還將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

浩浩歷史長卷,文脈雋永綿長。傳統文化永續相傳,為民族復興積澱了深厚而甜美的營養。當今時代正經歷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造——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回望歷程,回顧文化,王陽明先生的立志思想是陽明文化中亮晶晶的精華,為偉大創造提供了不竭動力和強大支撐。對於推動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耐人尋味。

賈長遠(作者單位:修文縣直機關工委)

編輯 羅昌

編審 孫曉蓉 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