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清朝女性如何區分滿漢?有個部位截然不同,看一眼就絕對不會認錯

作者:由 趣觀歷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31

耳洞數量代表什麼意思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自滿清入關中原後為同化各地漢人,強行下令要求後者剃髮易服。他們這樣做的出發點雖是為了維護其統治,但隨著時間推移,連著好幾代漢人被強制剃髮易服後,難道就不會帶來滿漢不分的問題嗎?畢竟在統治者看來,“滿漢之別”在很多場合都是必要的。

清朝女性如何區分滿漢?有個部位截然不同,看一眼就絕對不會認錯

▲剃髮易服

事實上,到康熙年間時,單從相貌上已分不出滿族和漢族男性。不過要辨別一個女性是不是滿族人卻十分簡單——只需要看她們的耳洞數量。這是女真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習俗,滿族女性從生下來那一刻起,就會立即被薩滿在每邊耳朵上扎三個耳洞,兩耳共計六耳洞,以代表具有滿洲血統。至於漢地女子,一般只打一對耳洞,蒙古女性亦然。

清朝女性如何區分滿漢?有個部位截然不同,看一眼就絕對不會認錯

▲清朝蒙古女性舊照

由於滿族起源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部落,因此繼承了古時女真人扎耳洞、帶耳飾的傳統習俗。到明末時期,由於後金部落的強勢崛起,族中勇猛男子以耳帶金環為榮。這也逐漸成為一股潮流,間接帶動了後金女子對耳飾的強烈追求,她們耳朵上的耳環隨著後金大軍的不斷擴張,逐漸由銅質變為金銀質地,甚至是東珠、珊瑚和玉質的,一耳四鉗與一耳五鉗(耳朵上帶四個耳飾或五個耳飾)更是成為後金女子的普遍現象。更有甚者,一些喜歡炫耀的女子會在耳上懸掛九個質地不一的耳飾。

清朝女性如何區分滿漢?有個部位截然不同,看一眼就絕對不會認錯

▲清代選秀劇照

等到了滿洲入主中原後,耳洞作為區分滿洲與漢族女性的典型標誌也就眾所周知了。不過隨著滿人對漢族禮儀的熟悉接納,清廷統治者覺得本族女子在耳朵上掛太多耳飾不符禮制與體統,看著也非常彆扭,於是就下令滿族女子最多隻能“一耳三鉗”。

通俗地講,就是無論何種等級的滿族女子,出生後都必須在每邊耳垂紮上三個耳洞,裝扮時則只能佩戴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三隻耳環。這樣那些富裕家庭中的滿族女人耳朵上就掛著了玉製或者珍珠耳環,而那些家境差的滿族姑娘為與漢人區分開來,也被強制要求佩戴耳環,哪怕是銅製的都行。清宮中每次為皇帝選秀女時,第一個看的就是耳洞扎的到不到位,要是扎錯部位和數量,非但無法被選上,宮裡還會重責秀女的父母親人。

清朝女性如何區分滿漢?有個部位截然不同,看一眼就絕對不會認錯

▲清朝孝儀純皇后畫像

在如此嚴格的規定之下,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清代后妃畫像上,畫中人帶的基本都是三對東珠耳環。這種耳環做工精美,每串包括兩顆東海大珍珠,並在每顆之間用極薄的金片相隔開來。在宮中,妃嬪們以東珠為貴,而在普通王公貴族家中,女主人不再有那麼多束縛,常常擁有各式各樣各種材質的耳環。

清朝女性如何區分滿漢?有個部位截然不同,看一眼就絕對不會認錯

▲乾隆皇帝劇照

令人費解的是,即使清朝已經統治中原百年,滿漢合流不斷深化,清朝統治者對滿洲女子“一耳三鉗”的傳統習俗卻死活不肯放開,比如乾隆皇帝就曾明令禁止後者改變這一舊習。到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執政時期,這一規定竟然還變得更加嚴格。直到光緒皇帝大婚時,隆裕皇后依然是三對珍珠耳飾。可以說,“一耳三鉗”從清朝建立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甚至在民間初年還曾有滿族女子是如此裝扮的。由此可見,將“一耳三鉗”作為區分滿漢女子的標誌是恰如其分的。

參考文獻:

《清朝民俗生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