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聽口音查小地名,武漢救助站“神探”幫助“無名氏”回家

作者:由 極目新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5

如何找出qq群匿名者

聽口音查小地名,武漢救助站“神探”幫助“無名氏”回家

在救助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流浪走失人員與家人取得聯絡

□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榮海 通訊員劉路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本職不研究方言,卻能聽出全省市州甚至偏遠地區口音;本職不研究地名,卻對市州縣城鄉鎮乃至老地名爛熟於心;本職不是尋親的,每年卻幫數千流浪走失人員找到回家路。在救助站裡,他們是“聽風者”“活地圖”和“火眼睛睛”,個個身懷絕技,幫助了一個又一個流浪人員甚至是在走失多年的“無名氏”踏上了回家路。

“聽風者” 幫助走失6天的老人成功尋親

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平均每年為2萬餘名流浪乞討及遇到臨時困難群眾進行救助和管理,為他們提供臨時食宿、返鄉乘車憑證、護送返鄉等幫助。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受助人員,因為精神錯亂、智力障礙、老年痴呆、中風等方面的原因,無法說清姓名、地址,成為長期滯留在救助站的“無名氏”。在救助站工作人員眼裡,要從這些“無名氏”口中得到有用資訊,可比普通意義上的破案要難得多。

今年34歲的李升,在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男性服務區工作12年,十多年來幫助百餘名“無名氏”找到家人,被譽為尋人神探。每次遇到受助物件,他都會有意無意地與受助物件聊天,聽口音,根據方言來辨別“無名氏”是哪個地方的人。日積月累,全國各地的大小方言,他都能略知一二,聽口音破解尋親密碼成為李升的獨門絕技。

家住咸寧市咸安區的老人孫爹爹,一年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去年12月12日,老人在咸寧市永安街道附近走失,身上帶著僅有的三十元錢,一個人迷迷糊糊的坐上了長途大巴車,從咸寧來到了武漢。

由於身上沒錢又有疾病纏身,孫爹爹來到武漢後無處可去,只能在東湖高新附近一個公園內遊蕩。12月13日,有好心人發現身穿單薄衣物的老人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於是聯絡到武漢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站工作人員迅速行動前往公園接老人來站。

李升全程參與了對該老人的救助,李升說,老人的口音較重,思緒不清,無法講清楚自己的身份資訊及家住何方。一連幾天,李升一直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陪伴老人聊天,透過口音分析出老人可能是咸寧一帶的,便找到咸寧當地的一名朋友,將錄製老人說話的影片發給朋友,請朋友幫忙分析是否屬於當地方言,最終經當地人確認,這位老人應該是咸寧人。

與此同時,李升聯絡到咸寧救助志願者群,發現咸寧方面正好在尋找一位走失的老人,雙方透過資訊交換髮現正是這位孫爹爹,於是李升聯絡上老人的家屬,孫爹爹也終於和家人通上了電話。

去年12月18日下午,受助老人孫爹爹的兒子及親屬從咸寧趕來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終於見到走失了6天的孫爹爹,一家人相擁一起。家屬還李升“助人為樂,一心為民”的錦旗,對救助站幫助老人尋親及對其無微不至的照顧感激不盡。

在李升的手機裡,有著大量的志願者微信群和qq群,在傳統的查詢方式無法奏效時,他透過對“無名氏”口音等特徵的大致判斷,向相應地區的志願者群求助,發動廣大志願者,利用影片、錄音等資料共同尋找線索,必要時甚至去當地核實,收效奇好。

據不完全統計,在李升的串聯下,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目前已與全國120餘個尋人志願者組織建立了良性互動,覆蓋了湖北、貴州、河南、廣東等全國多個省市,僅2018年就幫助10多名像孫爹爹這樣的無名氏成功尋親。

聽口音查小地名,武漢救助站“神探”幫助“無名氏”回家

救助站工作人員與流浪走失人員交流

活地圖” 順著小地名找到中風男子的住址

2月19日是農曆元宵節,下午3時,在外整整流浪一年的49歲福建籍受助男子範某,在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護送下返鄉與家人團聚。1個多月前,範某在武漢街頭流浪,後被警方送到救助站,因為表達不清無法獲得有效資訊,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只能將其作為“無名氏”在站內男服務區暫時安頓下來。

自範某到男服務區的一天,救助站工作人員程敏就開始留意他,一有空就與他說話,並結合百度地圖反反覆覆查詢,終於弄清了“建甌”、“房道、“際村”這幾個地名及“丙相德”名字,但在與當地書記聯絡後,書記矢口否認該村有這樣一個人。

程敏沒有放棄,他透過福州市志願協會,聯絡上南平地區微公道公益組織協會,隨後該協會派出志願者帶上丙相德的錄影去際村實地走訪打聽,經村民仔細辨認,丙相德確為該村人,但不叫丙相德而是叫範某。一切核實清楚後,救助站工作人員護送範某踏上了回家之路。

“流浪人員報的地名越詳細越容易確認他們的資訊。”程敏說,可是有些老人由於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縣城,最多記得一個鄉鎮的名字,有的甚至只記得一個村灣的小地名,這樣的小地名有時在地圖上都找不著。“這就要求我們救助人員不斷積累地圖資訊,越小的地名對我們越有意義。”

今年5月底,武漢市救助站接到了派出所送來的一位受助物件。和往常一樣,救助站工作人員程敏詢問了受助物件的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資訊。這位受助物件姓陳,今年55歲,但有中風症狀。“由於沒有身份證等資訊,也不知道他是哪個地方的人,經過仔細盤問,他隱約說到了一個地名樓子灣村。”

程敏用關鍵詞“樓子灣村”在網上搜索,發現有好多這樣的名字。無奈之下,程敏只有繼續詢問陳師傅,可是老人說話很不清晰。隔了一兩天,程敏與這位男子交流的時候,他又透露了另外一個地名“吳店”。這時,程敏眼前一亮,“吳店”這個名字有些耳熟。之前,她曾經救助過一位來自隨州的流浪人員時候聽到過這個地名,是隨州下面的一個鄉鎮地名。

為了確認準確資訊,程敏又透過隨州市民政部門與當地取得聯絡,當地反饋吳店鎮樓子灣村確實有這麼一位老人。從流浪男子被送到救助站,到救助站送這位男子回家,前後不到一個星期。6月4日,武漢市救助站將流浪武漢的陳師傅送到了隨州市救助站。

聽口音查小地名,武漢救助站“神探”幫助“無名氏”回家

救助站工作人員整理收集到的尋人啟事資料

“火眼金睛” 一堆尋人啟事中找到走失老人資訊

在武漢市救助站查詢室,記者看到,有不少市民將尋人啟事送到了武漢市救助站,不放棄尋親的最後一絲希望。“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科長梁志剛介紹,很多是因為無法確認身份資訊,然後派出所民警將流浪或走失人員送到救助站。 當親人走失後,家人應及時報警求助;未在站內找到的,可在全國救助尋親網查詢,併發布尋親資訊。

在武漢市救助站,透過比對尋人啟事上的資訊,尋親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數。今年3月上旬,李婆婆的家屬將一份尋人啟事送到了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尋人啟事上說,李婆婆80多歲了,有老年痴呆症,在青山一帶走失,並附有走失的時候大概穿的衣服顏色。就在尋人啟事送到救助站沒幾天,110民警送來了一位走失的老人。當時正在比對尋親資訊的程敏留意了一下送來的老人貌相,她發現這位老人與之前收收到的尋人啟事上刊登的老人長得很像。程敏趕緊與尋親的家屬聯絡,沒想到,110送來的這位老人正是家屬要找的那位婆婆。“這些日子我們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怕老人出了什麼意外,幸虧有救助站幫忙。”老人的女兒連連感謝救助站工作人員。

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科長梁志剛提醒,釋出尋人啟事的時候,一定要交待走失人的身份、特徵。主要包括走失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外貌、衣著裝束、說話口音等體貌特徵。這是鑑別走失人的主要依據,一般要寫得非常詳細,要特別指出體貌上的顯著特徵。交待走失的時間、地點、原因。要說明走失人在何時、何地走失的,同時還需說明失蹤的具體原因。聯絡的方法。寫清如何與尋人單位或個人聯絡。如家裡人如有走失經歷或風險的,家人可以製作一個防走失卡隨身攜帶,標明姓名、住址、聯絡人等資訊,縫在衣服上最保險。對於一些疑難的人員,工作人員也會檢查其隨身攜帶物品或衣著等尋找回家線索。

科技尖板眼 10分鐘幫流浪8年男子找到家

今年2月上旬,一位女士被青山區白玉山派出所送到武東醫院救助。在醫院,該女子被查出懷有2個月身孕,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武漢市救助站工作人員對她資訊進行查詢。這位女子自稱姓李,家住駐馬店廟灣鎮,但是透過先進技術和電話查詢核實,該鎮並沒有此人,耗時一個多月未有進展。

4月1日,武漢市救助站與市公安局影片偵查支隊對接,進行先進技術比對,並將查詢範圍擴大到駐馬店市,發現一名家住平輿縣東皇街的女子李某紅,和她的相似程度達到88%。於是電話聯絡到東皇街街道辦事處,辦事處工作人員在查閱後發現確有其人。4月3日上午,救助站站工作人員護送其踏上回家路。

除了運用傳統的口音特徵、戶籍資訊、迷失人口對比DNA比對等方式查詢,武漢市救助管理站還採用人臉識別、民政部尋親網等各種網路化途徑幫助他們尋親。今年3月,該站與市公安局影片偵查支隊合作,採用先進技術,短短几個月就幫助70餘名疑難受助人員成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