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兄弟姐妹的比喻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6

兄弟姐妹比喻什麼

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馬尚龍

還是在前年12月份,萌發了一個計劃,寫寫上海版的兄弟姐妹。

彼時,江憲舉辦了他的個人攝影展。一個名律師玩攝影玩到了多次辦展,當是美談。不過開展日最高光時刻,江憲有意讓給了九十七歲高齡母親攜江家的合影。兄弟姐妹五人,除小弟在澳大利亞,都來了。這是江家的傳統。長兄江寧,是中科院微生物學專家,文理通達,從北京專程而來;二哥江宏是著名山水畫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美術的理論家,但是他說,大哥江寧是他傳統文化的啟蒙老師。

這麼一家人合影,眾人心存敬意,還想到了江家母親出身名門,父親江辛眉更是詩詞大家。

好幾位上海文化界的翹楚,於我皆是亦師亦友。他們聲名如雷,卻還有如雷聲名的兄弟姐妹,且彼此親和。這個口碑,並非人人都有幸企及,既要同樣傑出,還需晚晴涼亭,兄弟還是兄弟,姐妹依舊姐妹,這比情合一世的夫妻更難得。

篆刻家、書法家陸康和畫家、設計師陸大同是胞兄弟。陸康豪放且細膩,陸大同內斂而深儲張力。兩人性格迥異,但是互相襯托;至於學問篤研,為人謙恭,更是同一條軌跡,可以追溯到他們的祖父陸澹安,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

有相似家學的是曹雷和曹景行姐弟。前年6月份,我請來了曹景行,本來請曹雷也一起來,說說曹家的故事,說說父親曹聚仁。只是曹雷剛從美國“顛沛流離”般回來,我們說好擇時再約。可惜“時不我待”就是這麼殘酷。

一個家庭出了一個文化大家,已經是光宗耀祖了,他們還是兄弟連,姐弟檔,還有先人之明燈。上海這樣的兄弟姐妹,不少。在我看來,他們就是“上海製造”。

我請教過沈嘉祿。幾年前,“沈嘉榮、沈嘉祿兄弟水墨小品展”開展,我外行看熱鬧,卻看到了“畫外影”。活動現場,沈家門排場強大,主持人是沈嘉祿的兒子和沈嘉榮的女兒——沈家兄弟情誼傳了下去。後來在沈嘉祿的新書中,沈嘉榮插圖,寫序者沈貽偉,是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獲得過華表獎和“五個一工程”獎。最重要的身份,他是沈嘉祿的二哥。沈家“一門三學士”,聚首很有儀式感。

如果遍訪“上海製造”的兄弟姐妹,也包括平常人家兄弟姐妹淳樸式的祥和,寫下來,甚至拍成紀錄片,很有意思。只是我筆力精力欠健,一直未能落實。

我對“兄弟姐妹”話題最早關注,是在十多年之前。在電視節目“甲方乙方”中,作為嘉賓,我目睹了太多兄弟姐妹為房產、房權、房價……大動干戈,似乎上海也最有故事。當事人及其家庭,大多缺少人文文化,不過也有尚好家庭的分道揚鑣。每個家庭親和的離散,總是由背棄親和的人松錨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和其弟打官司呢,法官會斷案,兄弟至少是陌人了。

有太多的親情傳世故事,也有諸多訓誡式語錄,好像很有用,好像也沒什麼用。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很可惜,常常就是為金而斷,為信而斷。

電視劇《人世間》,其實是兄弟姐妹的人世間。境況不同,觀念不同,有爭吵,甚至動手,但是他們有一個吵不開的公約數:彼此間沒有壞心思,且心口如一。

按照原先的寫作設想,我不想作道理和道德的梳理。兄弟姐妹,親和總是相似的,離散才各有各的不堪。倒是想到了一些比喻,用來引出話題——

兄弟姐妹如同波希米亞花瓶,是美麗的,被欣賞的,卻也是碰不得的易碎品,一不小心從手中滑落,就和波希米亞沒有了干係。

兄弟姐妹如同是藍邊粗碗,以往家裡最實用的盛器,吃飯,舀水……碗沿碰出小口子還在用,摔破也不足惜,只是一個藍邊粗碗。

兄弟姐妹如同跑馬拉松,半途而廢總是比跑完42公里195米多得多,於是馬拉松冠軍的意義,與其他體育比賽是不一樣的。

兄弟姐妹如同同一棵樹的樹果,雖比鄰而長,或風水有異,也就各自長成了自己。

寫作計劃還原地踏步,記下了的比喻,也沒有滿意的答案。要是有機會,我要請亦師亦友的文化大家也來做個比喻,有關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