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從地位角度表現出的差異變化

作者:由 長江愛歷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8-25

縉紳先生之徒是什麼意思

這裡講的地位轉換,是從學校體制角度所表現的兩所學校地位的差異變化。國子學創辦之初,它只是與太學平行的一所學校。從當時的學校體制來看,國子學還隸屬於太學,它與太學並無主次高下之分,當時,兩所學校校址同處。

《晉書》中記元康年間皇太子釋奠先師於太學,“二學儒官,縉紳先生之徒,垂纓佩玉,規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於堂下”,“學徒國子,鹹來觀禮”。由於兩校同處,所以兩校師生得以同時參加太子的釋奠典禮。潘岳作《閒居賦》對此也有明確的描述:“兩學齊列,雙宇如右延國胄,左納良逸。”

因而當時的人們在稱謂上常常是國學與太學互稱,東晉時期,在孝武帝以前,大致是有太學而無國子學。《晉書》卷六《元帝紀》載:建武元年十一月,置史官,立太學。《晉書》卷七《成帝紀》載:鹹康三年,正月辛卯,立太學。《晉書》卷九《孝武帝紀》載:太元十年二月,立國學。

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從地位角度表現出的差異變化

這裡講的立國學,才開始強調二學並置,《宋書》卷一四《禮志一》中記載,東晉孝武時期,以太學在水南懸遠有司議依昇平元年,於中堂權立行太學,於時無復國子生。有司奏曰:“應須二學生百二十人。太學生取見人六十,國子生權銓大臣子孫六十人事訖罷。”奏可,於此可見當時所謂國子學,實際上還是歸併在太學之內。

但是,由於門閥政治的影響,太學與國子學的地位在封建士大夫的心目中還是不一樣的。國子學創立以後,人們提議興學多是關心貴遊子弟的教育問題,關注點也多在強調門閥士族子弟的教育特權。這一傾向在東晉的屢次興學中都十分顯眼。

東晉元帝時,驃騎將軍王導請求興學,是要求“擇朝之子弟併入於學”。東晉散騎常侍戴邈上表勸學,是強調“貴遊之子,未必有斬將搴旗之才,亦未有從軍征戍之役,不及盛年講肄道義,使明珠加瑩磨之功,荊、隨發採琢之美,不亦良可惜乎”。

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從地位角度表現出的差異變化

東晉孝武帝時,尚書令謝石興學的要求是:“請復國學,以訓冑子。”謝石在這裡強調的是復辦國子學,以招納胄子。孝武帝在接受這一建議所下的詔令中也是明令“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東晉興學效果不佳,國子祭酒殷茂認為是由於學生成分混雜的緣故,他說:“臣聞舊制,國子生皆冠族華胄,比列皇儲,而中者混雜蘭艾,遂令人情恥之。”

由此看來,當時人們所關心的是門閥士族子弟教育問題,重視的是國子學的興辦,強調的是國子學生的門第資格。國子學與太學地位的差異變化,在兩晉博士教官的設定上也已顯出端倪。《宋書》卷三九《百官志上》說:魏及晉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減為九人,皆不知掌何經。

元帝末,增《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為十一人。後又增為十六人,不復分掌五經,而謂之太學博士也。秩六百石國子祭酒一人,國子博士二人,國子助教十人。《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穀梁》各為一經,《論語》、《孝經》為一經,合“十經”助教分掌。

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從地位角度表現出的差異變化

國子,周舊名,周有師氏之職,即今國子祭酒也。晉初復置國子學,以教生徒,而隸屬太學焉,晉初助教十五人,江左以來,損其員。

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得很清楚,兩晉官學的教官配置,國子學有祭酒而博士只有兩人,卻配置了10名助教。可以推測兩學的博士授經仍以太學博士為主,而國子學生徒的學習輔導則主要由助教負責。兩學管理之責則由國子祭酒承擔。也就是說,國子學雖然隸屬太芓,然管理權卻掌在國子祭酒手中。

《宋書》特別強調了西周之師氏乃今日之國子祭酒,便將國子祭酒的重要地位揭示無餘,兩學地位孰高孰低也昭然若揭。另外,主要擔負教學之責的太學博士質量低下,身份不顯,在兩晉也是突出的問題。從《晉書》中“自魏晉以來,多使微人教授,號為博士,不復尊以為師”的評價,便可窺見當時博士質量的狀況了。

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從地位角度表現出的差異變化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太學的地位不為世所重,這種狀況最終影響了國子學與太學的平行地位。如果說,兩晉時期兩學的差異還只是表現在職能和觀念上的話,那麼,南北朝時期,國子學與太學的差異則明顯體現於社會地位的懸殊上。

這一點只要從國子學與太學的學官品秩差別便可看出了。東晉時期,國子祭酒、國子博士與太學博士的待遇並無多大區別,而到南北朝時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很明顯了。現將南朝梁、陳和北魏兩學學官的品秩情況輯錄如下:

梁國子祭酒一人,班第十三,比列曹尚書,又置國子博士二人,為九班;助教十人,班笫二。又置太學博士八人,班第三;又置五經博士各一人。陳國子祭酒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博士品第四,秩千石;國子助教、太學博士,並品第八,秩六百石。

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從地位角度表現出的差異變化

後魏國子祭酒本第四品上,後增為從三品,國子博士從第五品上,後增為第五品。囯子助教五人,從七品。太學博士第品,後降為笫七品。太學助教第八品中;四門博士第九品。

由此看來,南北朝時期太學學官的地位待遇遠遠不如國子學。南朝梁代朝廷職官分為18班,品秩以數高為貴。其國子祭酒高居第十三班,國子博士則位居第九班,而太學博士只列第三班,僅比國子助教高1級,而比國子博士低6級。南朝陳代與北魏的朝廷職官都為九品,品秩以數低為貴。

東晉南北朝太學與國子學地位的轉換,從地位角度表現出的差異變化

南陳的太學博士與國子助教平級,僅為八品,比國子博土低了4級北魏則更為奇特,國子學學官的品秩多有提升,而太學學官的品秩反而下降。南北朝兩學學官地位的差別,說明了太學在中央官學系統中的地位大大降低。這是門閥政治對教育體制的影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