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如何客觀看待癸酉本石頭記的真偽之辯

作者:由 徜徉知識的海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1-25

天機燒破鴛鴦錦是什麼生肖

如何客觀看待癸酉本石頭記的真偽之辯

張愛玲有句名言: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癸酉本石頭記》的出現,感覺真是石破天驚。

這個本子,是真本無疑,但肯定是相當早的本子了,我覺得,應該是二到三改左右的本子,三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殘破(或者是藏家有意為之),這個本子在情節上的真實度應該有七八成,文字的真實度還要低些,因為藏家自己修改填補的痕跡非常重,也因此,有些語句實在不倫不類,比如林黛玉罵賈雨村“不配為人師表,我為有這樣的老師感到羞恥!”

我認為,看紅樓夢的沒有必要去研究探佚學,讀者可以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看,去欣賞,就算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連在一起看,也不是什麼可能的事,那也是一種欣賞和解讀的方式。但是,我們現在既然要研究續本,就必須去研究各種本子。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設個門檻:如果看張愛玲的《紅樓夢魘》,對於裡面如數家珍的眾多版本,不說了如指掌,至少也要能看個七七八八,不會一頭霧水,那接下來我們的討論才有必要。如果只看過通行的程本,那麼接下來對於這個本子是否真本的討論,就等於是雞同鴨講,毫無意義。

我們先撇開作者之謎和索隱、影射方面的問題(這些太複雜,一時說不清,要引證的東西太多)單從情節,結構,人物,文筆這些方面來簡略地研究一下這個《癸酉本石頭記》,因為這幾個方面密不可分。我這篇評論是匆匆寫出來的,有些引用的資料也是憑記憶的,可能會有不準確的地方,敬請見諒。

我看到很多人都說,這後面的情節極不可信,十分荒唐,其實,應該說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除了少數比較有問題的情節(最大的疑點恐怕要集中在妙玉身上),這後二十八回,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問題,有的都是些細節問題。我們要知道,從清朝到民國,紅樓續本洋洋大觀,不計其數,沒有一本是能看的,最能看的高鶚的續本,也實在是乏善可陳,從情節、人物到思想精神都離原作差了十萬八千里。

續書,真的不像一般人想的那麼容易。集合所有紅學家的本事,也續不出這麼一個東西來。確實如此,脂批一直都存在,伏線大家都有眼睛都看得到,有才學的人多的是,要續早續出來了。可以這樣來形容,這紅樓夢,就是一張用大小珍珠和金線串成的大網,大珍珠就是主線,小珍珠就是次線。想要把那些線索集合編進情節裡,除了作者,沒有人能辦到。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87版紅樓,集合眾紅學家之力(那年頭的紅學家絕不是吃乾飯的,都是熱愛紅樓的也有真才實學的),也只能做到那個程度,只勉強地把一些最主要的角色給了結局,其餘絕大部分的線索,都沒辦法給編進去。“好了歌”句句扣上,脂評包括引用的原文、詩句和回目名也全部合上,誰能做到?這幾百年,沒一個人辦到。而且,一般續書,都會從主要的那些脂評和伏筆裡面來找線索編情節,不會有過於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像這個“舊時真本”,完全看得人目瞪天呆,出乎意料,甚至有天雷滾滾的感覺。

這後二十八回,確實是草蛇灰線,伏線千里,絲絲入扣。我選擇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林黛玉之死。歷來人們對黛玉之死設想無數,卻從沒有一個人想到,她會死得如此之慘。我也只恨自己太愚蠢,金陵十二釵的判詞,其實都是十分直接的,根本沒有一個繞了彎彎的。比如鳳姐就是“一從二令三人木”,“人木”既是休棄,也是上吊而死。比如惜春就是“獨臥青燈古佛旁”,比如迎春就是“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妙玉就是“終陷淖泥中”,沒有一個是含蓄的。按著這個思路走下去,那麼林黛玉就是“玉帶林中掛”,她就在樹林裡面吊死了,薜寶釵就是“金簪雪裡埋”,最後死了埋在雪裡。只是,就連劉心武這麼天馬行空的人,也不願意相信林黛玉會死得如此悽慘,也根本不相信她會死得只剩一副白骨,“一年三百六十天,風刀霜劍嚴相逼”。

我們都不敢也不願意相信,可是,紅樓夢是真真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絕非空穴來風。林黛玉的死法,跟《葬花吟》和《桃花行》句句對應。比如“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最後被寶玉草草葬了)。比如“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紫鵑泣血而亡),比如“天機燒破鴛鴦錦”(鴛鴦直接導致了林黛玉的死)。還有芙蓉女兒誄,既祭晴雯,又祭黛玉。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裡面有一句,“直烈遭危,巾幗慘於羽野”,程本覺得這個“羽野”太惹眼,直接改成了“貞烈遭危,巾幗慘於雁塞”。這是程本的一貫作風,只要有太顯眼的都會改掉。“羽野”的典故來自於離騷的“鯀婞直以亡身”,雖然鯀的目的是好的,但做事的方式有問題,最後害了自身,這跟林黛玉最後死的原因十分相似。程本大概覺得,這個對黛玉之死暗示得太直接,就改掉了。還有林黛玉自己寫的那首詩,“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這詩非常強勁,跟她平時的詩大相徑庭,這也是她後期獨自理家以抗強敵的一個象徵。

至於王夫人那麼輕易就同意了黛玉嫁寶玉,其實,以前也早就有人提過: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問過賈政的意願?迎春的婚事已經暗示了一點:父親才是最終決策人,而這個賈政,他的決定,王夫人絕對不敢幹涉。至於賈政為何對妙玉青眼有加,凡是涉及妙玉的部分,都奇奇怪怪的,最後對妙玉的評語,高到不可思議,“天子不臣,諸候不友”,最後卻這麼個下場,她的存在只能去索隱,否則無法理解,暫且不談。

再說一些細緻的小伏筆。這個續本具有一個鮮明的早本痕跡:湘雲戲份很重,她出場都十分生動,比如“搖著黛玉手臂笑道”,還有她和寶玉兩次提到“猴子”“孫悟空”,都是對前八十回她那個燈謎的呼應。周妝昌的《紅樓夢新證》增訂本里面有“舊時真本”的資料,張愛玲又整理了一下,我們再偷個懶,就用她整理的那些“續本”來舉例。據說有個續本提到過,有湘雲和寶玉撿煤球(煤渣)的情節,這個我們確實在“舊時真本”裡看到了,而且這一段寫得十分十分出色,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幾欲破紙而出。再拿天涯那貼子裡一位網友的話來說:這本子裡,寶玉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寶玉,黛玉也是我們熟悉的黛玉,鳳姐更是我們認得的鳳姐。

這確實是最有力的鐵證。湘雲也是我們熟悉的湘雲,而且她的形象濃墨重彩,這跟早本里面,湘雲是重頭戲的這一點完全符合。“因麒麟伏白首雙星”,這個數百年以來的謎案,終於,有了合情合理的結果。

另一個大謎案,就是元春之死。87電視版對此不敢下筆,草草帶過,大約地讓人感覺到是各股勢力傾軌造成的,只是無法細說,也圓不好,所以特別保守。但是這後二十八回,元春直接影射袁崇煥,直接跟林四娘掛上鉤,終於,那個“望家鄉路遠山高”的謎,得到了解釋。后妃上陣殺敵很雷人,不過,這一段行文拉得快,邏輯不夠嚴密,在寫作過程中很正常,這畢竟是個早本,不是什麼增刪五次搞了十年的本子,即使是現在的通行本,漏洞也不是沒有。再次強調,這是早本,早本!提到元春,就得提提她那四齣戲,現在終於明白了,那所謂的“大過節,大關鍵”,果然重要。

鳳姐。她出局得很早,其實她的形象倒是相對別人不那麼鮮明,應該後期填補了很多。但是透過她的結局,倒是側面寫了別的很多人,比如邢夫人的個性,最終在這裡面得到完全展示,又懦弱,又容易聽信別人。比如賈璉,他在這裡面的表現,給他的畫像填補上了最後完整的一筆,他對鳳姐也沒到絕情的地步。還有平兒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死得也十分慘烈。名字雖“平”,性格卻倔,早在她“理妝”的時候,寶玉就說過了,她“薄命如斯”,果然不假。這是紅樓夢裡面獨有的寫法,整個古代小說再無第二。有點近似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裡面提出的“復調”,就是把人們都放在一個環境裡,他們互相影響,在事件的發展中展現出自己的性格。不完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大家都有活動和發展的餘地,但是又不會掩蓋主角的光彩,配角仍然是配角,不會因為太出色而喧賓奪主。光憑這一點,我就無法再懷疑這個本子的真實性,在鳳姐出局到死這一段中,這種手法用得非常完美,我沒有在中國古典小說的任何一本中看到有這種寫法。

再說李紈。歷來人家都認為她的曲子裡面所說的“將陰騭積兒孫”是指她貪,甚至有人懷疑她是不肯掏錢救巧姐,但結果卻是她讓兒子去新朝為官。這絕對是個大顛覆,她最後在黛玉墓前流淚,大概也是程本選擇她最後陪著黛玉過世的原因之一。

巧姐兒,哪怕是87版電視劇,都是仁慈的,她雖然被賣到了妓院,卻並沒接客,事實上,這後二十八回,她已經做了妓女了。這跟脂批是對得上的,“後有忍恥招大姐之事”,什麼叫忍恥,這就叫忍恥,劉老老絕對是此書中上上人物,頗有俠義之風。

北靜王。這個人物,在前八十回一直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實在沒想到他會在後面來抄賈家的家,又在新朝混得風生水起。我依稀記得有位紅學家說過,北靜王的服飾打扮,是明朝戲曲裡面的裝扮,其實這一點,就是一種暗示了。他不過就是個戲臺子上的傀儡,“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才是北靜王存在的真正意義。不過,這個早本里面,北靜王的戲有點不足,比如那個著名的鶺鴒香串,就是少數非常重要、卻又沒有呼應上的伏線之一,可能之後有所添補。如果我們同意張愛玲的說法,祭金釧也是相當後來才添補的(這一節跟北靜王息息相關),那麼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北靜王后來還有“加戲”。

薜寶釵。其實,她的結局,在第一回裡面說得已經太明白了。“釵於奩中待時飛”。還能怎麼待,不就是在閨房裡面等著嫁賈雨村嗎,而且,真是“待”,一是等候機會,二是苦等他回來娶。只是這個結局,就跟黛玉之死一樣,我們簡直沒法接受而已。她“露著香肩”勾引賈雨村,看起來實在是太讓人無力接受了,不過,想想原本的“秦可卿淫上天香樓”,估計也是差不多的描寫。請記住,早本里面,色情黃暴的部分,一定很多很多!那是充滿情色和淫亂的“風月”寶鑑,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意淫”的紅樓夢!原來的寶玉可要那啥得多!她那首“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也是她的自況:終不改!最後連賈雨村都萌生退意,她仍然“終不改”!

襲人。“花襲人有始有終”,蔣玉菡的那幾句“女兒悲女兒喜”,句句對應,沒什麼好多說的。襲人這個角色,非常奇怪,不少紅學家都公認她是有原型的,可能就是離開作者的妾。因此,她從第一版就存在,結局一直未變。值得一提的是,有個版本,非常古怪,說襲人嫁了蔣後,“溫飽,不復憶舊主”。結果有一天寶玉討飯而來,見到襲人,兩個人居然相對撲地而亡。還有個版本,說寶玉經常去蔣玉菡那借錢,蔣玉菡煩了要趕他,被襲人罵了才罷休。這兩個都有可能是早於這個舊時真本的更老的本子。這個舊本,或者應該是第三稿,因為已經有批了,作者總要改到可以見人的時候,才會願意給人看的。

秦可卿。回評裡面,所說的原來的“天香樓”的部分,非常合理。靖本所說的“遺簪”,“更衣”,比起87版裡面的,更可靠,更合情理。

探春。這是作者相當鍾愛的一個人物,她最後“與泉石為伴”,倒也符合她的個性。她的遠嫁,與鳳姐之死、寶玉遠去,是87版的扛鼎之作,我每次看都會想,即使是曹雪芹本人,也未必能超越吧?但是,看了這舊本,我心服口服,最後趙姨娘的那一嗓子,“為什麼你們不讓林丫頭四丫頭去,偏讓探丫頭去”,這才是活脫脫的趙姨娘。而探春那一句,“我們這樣的大家族,從外面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只有從裡面殺起來”,我一直不太明白,因為看前面,賈家似乎沒有到這麼你死我活的地步啊?而她這句話,幾乎囊括了整個後二十八回。

一干丫頭。鴛鴦“拿大”的性格,在前八十回一再都有細節表現,她也自視甚高,讓我從來都沒有喜歡過她,很裝的樣子。後來的轉變很大,不過也算真實。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舊本里面,彩霞和彩雲,各有各的戲,兩個人絕對沒有一點混淆,這也是舊本的鐵證,她們是在一定時間之後,才被攪混的。芳官一干人成了“戲子無義”,不過,這堆姑娘不是善人,前面已經能看出端倪了。齡官還是非常突出,她的形象仍然鮮明,跟賈薔的情也是一脈相承,這不是偽作能做到的。

幾乎所有在前八十回出現的人,哪怕只曾經有個名字,出現過一兩次(如嫣紅),在後文都有交代。如果有人說這隨便換個人續都能辦到,那我們就拿事實說話,前八十回一直都有,幾百年了,誰續出來了一本“前面所有的人物後面都有交代的”? 這不是能隨便塞進去的問題,這需要作者整體的謀篇佈局,統一的精心構架。

我們也學學張愛玲,從寫作的角度上,來談談這個“舊時真本”。我個人的感覺,八十一回才開始那幾回,文氣不暢,斷斷續續,感覺作者本人也寫得不順。但是到了“流寇”的部分,作者那股怨塞不平之氣就已經到達最頂峰了,這一部分寫得很趕,很急。有比較充足的寫作經驗的人都該清楚,當某種感情充塞於胸的時候,會有拼命寫出來的衝動,那時候感情充沛,寫出來的東西也情感豐富,極具感染力,但是為了怕那股感覺消失,會寫得很急,忽略一些細節,在一些邏輯不順的情節先草草帶過,以後再慢慢填補,一定會在這感情消失之前,把整個骨架拉完。我認為,“流寇”來襲,賈家傾覆這一節,作者就是處於這樣的心態,因此,裡面的人物常常像火山爆發一樣地說出一些跟她的身份並不完全相符的話,作者的激情不可抑制。比如林黛玉那段長長的獨白,比如鳳姐“知命強英雄”那一段哭訴。有些地方,可能是缺文,也可能是原本就交待得不夠清楚,比如他們抓寶玉幹什麼?柳湘蓮不是出家了嗎,怎麼又跑回來做“強梁”了?但是,賈家肯定有子弟做了“強梁”,這是百分之百的,只是以前覺得無法想象。因為“訓有方”,指的絕對不是柳湘蓮,一定是賈家的人,嫡系子弟!加上探春說“從裡面殺起來”這話,賈家的覆滅原因,是可信的,合理的。坦白說,我也沒有想到,紅樓夢這後二十八回,對明清交際的事影射得如此直接,直接到令人心驚膽戰。這就是它無法流傳下來的根本原因吧。

當舞臺轉到紫檀堡時,作者那股怨塞之氣,也略微平息了一些,這一段舒緩得多了,而且也開始有了一些傳神的細節描寫。比較典型的就是在紫檀堡舞臺上對鶯兒幾筆極有趣的白描,以及她跟寶釵的互動。結區域性分,老了的寶蟾去見寶釵敘舊,那一句“呵呵一笑”,一個老年婦人的形象躍然紙上,看得人心酸。她所講的麝月一頭黑髮都白了,也與之前的寶玉給她梳頭相對應。別覺得寶玉“跟蔣玉菡翻滾在床上”很雷,其實,頭十幾回裡面,鬧學堂,整賈瑞,還有在後面放進去的多姑娘,二尤的情節,相信還有被刪了的“寶玉跟秦鍾算帳”,絕對比這個更露骨更黃暴!

最後結局,實在是黯淡到了極點,居然兩個人討了幾十年飯,到老了才死,寶玉也沒真出什麼家。張愛玲的評價十分中肯,這種灰暗現實的結局,即使列在近代小說之列,也難以讓人接受。作者的思想十分超前,這也是中國古代唯一的一部真正屬於悲劇的現實主義小說。僅以此結局,紅樓夢就足以稱之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而那“湘江水逝楚雲飛”的剪影般的畫面,實在是美到極致,夕陽西下,末世之感。神話和現實主義結合得最妙的例子(另一個自然是西遊記)。

克非提出的“脂硯齋是假的”這個怪論,其中一個論據,就是他根本不相信能夠有人搞出一個“情榜”,把一百零八人都安上一個“情”字。周汝昌擬過一個,不是太讓人信服,生拉硬扯的感覺還是比較重的。但是,作者做到了,確實做到了,而且人人都安得恰如其分。當我看完情榜的時候,我,服氣了,完全相信了。

這就是所謂的“舊時真本”。毫無疑問。

再說一下程本。我們先不管程本是不是因為清朝政府的原因產生並流傳的,程本的作者,手裡是肯定有舊時真本作參考的。如果別的論據都不夠有力,那麼,就讓我們憑直覺來判斷吧。

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這書的後四十回是別人續的。但是,我就是隻喜歡看程乙本的前三本,這三本被我翻得破爛不堪,只有第四本是嶄新的。不是不想看,是一看就覺得索然無味,根本堅持不下去。但是,這後四十回裡面,確實有一些章節段落,讓我願意挑著看。

簡單地舉幾個例。

賈母之死。尤其是“臉上發紅,再也說不出話來,竟是含笑去了”,這一句,不管放在哪裡,都覺得極好。另外公認寫得比較好的,柳五兒“承錯愛”,寶蟾送酒,這兩段肯定有舊本的部分段落在裡面。顯然,舊時真本里的金桂送酒誘惑寶玉,比寶蟾去要有理由和說服力得多,舊本為真,程本為偽。“承錯愛”的,自然也不是早已死了的柳五兒,我懷疑,可能是那個襲人的表妹,“銀妋”。而且寶玉調戲她的話,很可能也是舊本的原話,“你晴雯姐姐待你好吧”,恐怕換成“襲人姐姐”更合適吧。記住,這時候的寶玉,還不是後來那個只談“意淫”的寶玉,他也是面板淫濫之人,跟很多人都有過關係。在多姑娘、銀妋來勾搭他那一段,明顯有缺文,或者就真的是“承錯愛”那一段,只是替換成了已死的柳五兒。

可能含有部分原稿的還有黛玉焚稿、絳珠歸天那一段。尤其是那幾句“惟有竹梢風動,月影移牆,好不淒涼冷淡”。原作者愛用四字敘景,我就不信這能是高鶚的原作,很顯然是原文精神,“遠遠一陣音樂之聲”,實在妙極。還有一句非常亮眼,這是張愛玲也特別提出了的,“黛玉略換了幾件新鮮衣服, 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帶笑的出來見了眾人”,張愛玲說此句頗有舊本精神。而且,請注意,為什麼她過個生日要“含羞”?黛玉平時在姐妹妯娌之間,落落大方,妙語如珠,只有談到婚姻之事的時候,才會“含羞”。我覺得,這一段應該是舊本里她和寶玉的事定了之後,她出來見眾人的情況,而不是“過生日”,才更符合“含羞”。

程本最牛的,就是保留了這一點:元妃死時,四十三歲。這個突兀到了沒有人能忽略,就跟寶玉在後面說八股文章無用一樣,簡直怪異極了。在這點上,我們不得不索隱一下,元春跟甄寶玉那哥哥一樣,影射的都是袁崇煥,這個就跟黛玉影射崇楨一樣,簡直明顯到沒辦法不留意了。這一點也給了我們一個提示,程本確實手裡有這個舊時真本,他以此為參考,從中間挑了一些比較無關緊要的情節改改放上去,偶爾也加了一些原本的文字。比如程本里面那個說給了巧姐的周家公子,在舊本里面也出來了,而且文字差不多,只不過,在舊本里,他知道巧姐做過妓女,不肯要了,板兒不嫌棄,娶了巧姐。這更真實,也更合理。

可能存在部分原文的還有著名的“黛玉吃大頭菜”一節,也許就是湘雲問黛玉吃什麼那一段的變調。以及黛玉眼看著剪破的香囊,聽鐵馬叮叮聲一節,文字及意境,絕非續書可及。

寶玉在續書中夢遊太虛幻境,舊本也有,是寶玉最終“被渡”,跟他少年時夢到太虛互相呼應。與續書一樣,也是尤三姐接引,也見著了絳珠仙草。那形容仙草的幾句話,就是原文,程本抄得很順手。

再次引用張愛玲的話。她認為,曹雪芹是越改越大膽,越改越不甘心,他逐漸地把線索往前八十回裡面放,越放越多。他也希望,我們僅看了前八十回,就能大約知道後面。如果說,架這個骨架的人,是一腔怨塞之氣,而這個潤色的人,在十年增刪的時候,他的心境已經逐漸平和。要知道,情感太濃,寫出來的作品並非是最完美的,雖然感染力強,卻缺少細節和琢磨。後來潤色的人,也是了不起的,他讓這部作品,終於達到了至美至善的境界,從一部類似金瓶梅的小說,淨化了,昇華了。一家之見,就這個舊本而言,應該叫“石頭記”,而我們如今所看到的通行本,應該叫“紅樓夢”。而它們,都是“風月寶鑑”,正面紅粉,背面骷髏。

最後,我覺得有必要提一下的,是紅樓夢的哲學思想。我對回末點評基本上都贊同,但是有一點,我認為,作者想的並非反清復明,在他眼裡,哪個時代,都是“末世”。他的思想,更近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都隨波逐流在這個時代更替裡面,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過於清高,就不容於世。這種哲學思想,是跟整個紅樓夢“無材補天”的強烈悲劇感一脈相承的,而並非反了清、復了明,然後就能天下太平了。事實上,對於崇楨的批判,也是非常直接的,那股透紙而出的悲憤之音甚至強於對清廷的批判。

看到紅樓後二十八回,此生無憾。確實,藏家沒有義務把自己珍藏的東西拿出來,我得說,能讓我們看到如今的本子,已經非常感激了。如果有朝一日,可能透過某些方式,把全本公佈於眾,會是所有深愛紅樓的讀者的最大心願。讓真本現世,也是作者——不論這作者是哪一位——的心願。不論作者究竟是誰,曹雪芹也罷,吳梅村也好,嚴繩孫也無所謂,都沒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