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作者:由 道學書院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2-19

其知彌少怎麼讀

不出戶,知天下。

(德是家,"不出戶"就是不走出德,人的思維就可以知道"天下"有道,有德,有"非德",有思維。就是知道"天下"有自然與非自然,有良善與邪惡,人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天下",有心情不好,有心情好,有美好的心境,有"非美好的心境","不出戶"就是保持在美好的心境,不越界觸碰"非美好的心境",也知道天下有"非美好的心境"存在,所以持守在美好的心境裡)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不窺牖,見天道。

(不窺看窗外,能看見上天之道。道在窗內,不在窗外。窗內之德有道,窗外之"非德"無道。德是人的美好狀態,自然狀態,是"有無"、美好的心境、非包容公義的思維三者的有機組合體,是心向美好的心境的結果,是提綱要領之功效,是人認識了道)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人離開德越來越遠,知道的道就會越來越少。離家太遠,知道的家裡的事就會太少。家裡有資訊,越遠越聽不清楚。道是資訊,是訊號,是力量,是原力,是弱但持續倔強。人若聽思維不聽道,就會"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有厭食症患者,當吃不吃,當餓不餓,離道太遠,以至於聽不到道的聲音,所以發生體質性改變,但是道依然在做它的工,人應該試著聆聽道的訊息,一定會慢慢好起來)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所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行"非德",不越界,不觸及痛,能知德,知良善,守德"有無"迴圈不停息。這是聖人的境界,是人的至高之境。坐,可以在屁股坐痛之前就知站起來走走。吃,未脹痛,知放筷。餓,未很餓,就知吃。瞌睡剛到,就知睡。走路,剛要累,就知坐。貨幣發行知鬆緊,不是問題有了才調整。這就是"不行非德而知德",聖人之作為,純天然之美,世人學習之榜樣)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不見而明,

(不需要看見"非德",就能明白德,顯明德。不是非要看到不對,才能知道什麼是對。比如一呼一吸,不需要看到體驗到不能呼吸,才能知道正常呼吸。因為道在主導人的呼吸,人照做就行)

不為而成。

(不作為"非德"而成就德。德是人與道建立起來的,不是單靠思維,思維離開道,只會出"非德",依靠"非德"建立不起德,反而毀德。比如靠兇,能讓孩子高興起來嗎?靠打,能讓孩子消除恐懼嗎?)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非德"就是德之外情形,老子把它細分為"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是人的思維面對道的要求少做或者多做所表現出來的人的行為情形,是不自然、非自然、反自然,人應當努力避之,完成道賦予人的自然之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