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臨帖老是走彎路?只因忽略這一點!

作者:由 書畫學苑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5-14

意臨和創臨有什麼不同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方法和途經。臨帖的目的在於運用(或者說創作),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臨與用是學習書法的兩個階段,臨是基礎,用是昇華,古今成名的書法家都是這樣走出來的。因此,很有必要把這兩個方面說清楚。

先說臨帖。古人為學好書法,為我們總結出許多臨帖方法。比如實臨(又稱對臨)、背臨、意臨和創臨等。不管哪一種方法,其目的都是接近或達到古人的書寫狀態和心理狀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形似與神似。而就具體的臨帖效果看,每一種臨寫方法都具有各自的屬性,而其屬性又決定著最終的臨寫效果。在傳承和具體的臨帖實踐中,實臨與背臨尤為重要。二者是學好書法的基礎。因此,我們應將實臨與背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不管學哪一種書體,哪一門派,

哪一帖,都必須先立足於實臨,然後達到背臨的水平,才能選擇其它的臨帖方式。否則的話,立本不深,就要走彎路走回頭路。

檢驗實臨效果的最好辦法是背臨。假設對其所臨範本的點畫、結構、用筆等特點還沒有達到閉目不忘、爛熟於心的程度,用背帖的方法一試,其臨的深度和精度就會一目瞭然。而這是種非常好的臨帖方法,在許多臨帖的人群中往往又被忽略。究其原因,是臨帖者自認為對所臨範本已經達到了很“像”的程度;二是有些人原本就沒有完整的經歷這一過程,就直接書寫作品(或者說創作),結果在臨帖向創作的轉換過程中,往往心不隨願,手不達意,暴露出基礎不紮實,結構不精準,字法掌握不牢固的問題。

意臨

是在前者的基礎建立牢固之後,一種表現自我意識臨帖方法。所謂意臨,有取大概之意的含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即取範本的某一部分特徵。一般來講這種臨帖方法多不追求在字形上與原帖很像,而是力求與原帖在意趣上有相同的屬性,

意臨是實臨和背臨的進一步深化

,是自我審美取向由內心深處向外界表露的具體體現。

臨帖老是走彎路?只因忽略這一點!

創臨

,顧名思義即創作性的臨寫,這種臨帖方法古人皆不採用。而在當代則被廣泛的運用,甚至被人為地推到很高的位置。應該說創臨是書法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它所採用的方法往往是將原臨稍易其貌,或顛覆性地改變其特徵,來彰顯其個性,最後達到以表現自我,宣洩情感,張揚個性的目的。

臨帖沒有捷徑,範本的每個字都需要一筆二畫的寫,一筆一畫的積累起來,而每一種臨帖方法都有其明確的作用。古往今來,凡有成就的書家,無一不是從臨帖這一步走過來的,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大小和影響力與其臨帖的深度和廣度有直接的關係。

再說運用。臨帖的目的在於運用,換句話說就是把平時所學的東西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出來,而所要表達的方式又決定著書家所選擇的路,決定著書家的藝術成就。因此道路的選擇又和書家的思想、文化、修養、見識等等息息相關。

古今成功的書家所走過的路徑,大致有兩條

。一是學其一家一帖不旁及其他,堅守終身;一是在一家一帖的基礎上廣約博取,融會貫通。前者一生雖形不成“自我”家法和麵貌,但靠著對一家一帖的研究的深度和書寫的熟練程度,同樣能名揚後世。如唐代歐陽通、宋代米友仁,一生專師其父,然而成就和影響都不如父輩。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這一類書家在臨帖的運用方面沒有個性和缺少獨創性。而選擇另一條道路的人則不同,他們透過臨學眾家,轉益多師,靠著對諸家多帖的廣泛最佳化揉合,形成自我面貌,開一代書風。如魏晉時期的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唐宋時期的歐陽詢、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等,明清時期的倪元璐、黃道周、王鐸等,近現代的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們大都集學識、膽識於一身,每學一家一帖都具有非常明確的選擇性,敢破敢立,因此,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和產生的影響至今無人超越。

臨帖老是走彎路?只因忽略這一點!

既然臨帖與運用的關係如此緊密,那麼我們在日常的臨帖中就必須做到三點。首先選帖要考慮其即代表的門類和影響力;其次,要對所臨的範本在用筆、結構、墨法、章法等方面有較為細緻的瞭解和明確的選擇,並掌握著這些基本方法;再次,所臨的範本要符合自己的性情和價值取向。抓住了這幾點,我們就會尋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創作路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書法風格和特點。

當代書法創作進入了多元化時代、生活的快節奏,已使許多人產生了急躁情緒,臨帖也不像古人那樣心平氣和了。因此,臨帖的重要性,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王鐸一日臨書一日創作,乃不失為楷模,當代著名畫家李苦禪臨終之前還在臨帖,應引起我們深思。

綜上所述,每一個致力於書法藝術的人,只有臨,只有用才是真正的繼承傳統;只有臨,只有用,傳統的書法藝術才能不斷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