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作者:由 旺寶家育兒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5-16

怎樣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WONBOW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會打人的孩子,也是天使。

前兩天,有一個妹子跟我吐槽,說自己家的娃,現在時不時地學起來會打人了,自己抱著他的時候,就措不及防地被扇了好幾巴掌,表示心情很鬱悶。孩子從小就學會打人,長大後還得了,她十分憂心自己的娃有暴力傾向。

很多寶媽在媽媽群裡有說到這個問題,那是不是真應了那句古話:

“3歲看大,7歲看老”

吶?其實對於孩子打人這件事情,就跟一個壞習慣是一樣的,只要及時糾正,那就不會影響到往後的人格發展,父母們更不要擔心孩子生下來就有

“暴力基因”,

把事情嚴重化,也給自己很大的心理負擔。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著名親子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說過,

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具備。

但是衝動和行動是兩碼事,關於孩子打人這件事,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原因不同。

3歲以下的孩子

自我認知的發展

寶寶大概8、9個月的時候,迎來他們手的敏感期。

這個時候的寶寶處於旺盛的探索期,他們很好奇,原來手可以去觸碰別人,覺得很好玩,但是他們又不懂控制力度,往往是“啪”的一巴掌下來,在看到爸爸媽媽們做出瞪眼、疼痛的表情,他們會覺得很好玩。

另外,

人的大腦前額葉片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3歲以下的孩子的前額葉還處於發育未成熟狀態,

不能像大人那樣做任何事情經過大腦的“深思熟慮”,打人的動作都是無大腦意識支配的。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要覺得孩子會打人長本事了而沾沾自信,更不用擔心自己孩子會有暴力傾向。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語言能力的限制

三歲以下的寶寶,

還不

會跟人交流,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

就只能揮著他們的雙手來傳遞資訊,肢體動作比語言更有表達的效果。之前我們的文章

《不想衝突升級,又怕孩子吃虧!

孩子間的暴力衝突家長要出手嗎?

中專門講到孩子在和同齡人玩耍的時候,難免會產生矛盾,孩子之間不會表達和處理,對於自己不喜歡、不滿意的事,就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

生活環境的變化

很多家長把寄養在鄉下爺爺奶奶家的寶貝接回身邊時,發現孩子居然學會動手打人了。有時候是在給他們洗澡的時候,或是給他們穿衣服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心裡難免會埋怨爺爺奶奶的教育方法不對。其實,孩子小的時候,

生活環境的變化

例如

由於環境的改變,會感到不適應,打人是他們抗議不適的一種方式。

等,這樣的生活環境變化,都會讓寶寶感到不適應。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搬家、換保姆、上幼兒園

寶寶打人,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

生理因素

生理上的不適。

這些都會讓寶寶很煩躁,打人是他們一種方式表達,這個時候除了打人,還會伴著一陣“魔音繚繞”。

累了、餓了、生病了、出牙不適了,

3-6歲孩子

三歲以上的孩子打人,多數是因為心理需求無法滿足,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行為,表達的都是內心的需求、動機和渴望,孩子也不例外。

有些孩子的打人行為帶有明顯的攻擊性,而父母如果放任不管,慢慢會形成習慣,日後想改正就有一定的難度。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6歲以前是孩子建立社會道德的重要階段,

我們前面很多文章都提到,孩子的很多行為舉止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為了

引起注意

引起周圍人的注意,

曾經在一個節目中,一個小孩子這樣說道:

尤其是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原因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而做出一些另類的動作。

只有在我調皮搗蛋的時候,媽媽才會放下她的工作來教訓我。

3歲以上的寶寶,漸漸有了自己的

爭取權益

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推或打身邊阻礙他們的東西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而攻擊入侵者。有些孩子

主權意識,

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如果這個時候家裡大人逗逗孩子,拿了他們的東西,會讓孩子下意識的進行捍衛動作,就打人了。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佔有慾很強,

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擁有“感知”和“模仿能力”,3-6歲階段幼兒的大腦正處於活躍的黃金時期,有著超強的模仿能力。他們的很多後天行為都是模仿於身邊的人,

模仿

有句話說得好,

父母是孩子首先會模仿的物件。

孩子一直在模仿父母的情緒、嘗試和父母溝通,其實都是下意識的模仿,他們透過模仿父母而走進這個世界。其次,還有可能受到動畫片的某個形象、某部電視劇裡的情景所影響。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你用什麼方法對於這個世界,你的孩子就會用什麼方法對待。

教育學家

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

可見,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塑造所起的關鍵作用。研究發現,生長在這3類家庭環境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打人行為:

把孩子比喻成一塊大理石,想把這塊大理石雕刻成塑像,需要幾個因素,家庭、學校、集體等,

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工作太忙,對孩子的成長比較忽視,總是缺席重要的階段。有些家長本身不怎麼喜歡孩子,總是拒絕孩子提出的要求。時間久了,孩子被一次次漠視,就容易出現打人的行為。因為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對身邊的人事很冷漠,打人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冷漠的表現。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家庭因素的影響排在首位。

寵溺孩子的家庭,尤其是

親情淡薄的家庭

在對待孩子這個問題上幾乎是沒有原則的。當爺爺奶奶遇到孩子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是要出面干涉,

溺愛縱容的家庭

;有時候為了“爭寵”,還會對孩子說:“

隔代寵溺,

……這樣的情況很多,

“多大點事啊,小孩子家懂什麼,他哪裡知道自己在打人”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寶貝,你爸要是欺負你,告訴爺爺,爺爺揍他”

家裡的成員間的不和睦,父母之間經常吵架、甚至動手打架,會對寶寶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在家庭氛圍的

隔代的寵溺不知不覺成為了孩子打人行為的一種鼓勵。

變得非常喜歡打人。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家庭矛盾激烈的家庭

耳濡目染下,孩子也學會用攻擊性的行為去解決一些問題,

很多家長信奉

,孩子一調皮做錯事,家長就拎起來用樹枝伺候一頓。家長透過傷害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潛意識裡認為要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就要去傷害別人。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弗洛伊德認為,

暴力解決問題的家庭

“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些孩子的打人行為帶有明顯的攻擊性,而父母如果放任不管不在意,慢慢會形成習慣,動不動就出手打人。所以我們要懂得任何時候做正面的引導和示範。

“攻擊別人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孩子在攻擊別人的過程中逐漸成長”。

當孩子無緣無故突然出手扇了你一巴掌,千萬

三歲以下的孩子,很明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打了你,而大一點的孩子,他們的打人往往帶有動機,所以要先找出他們動手打人的原因,再對症處理。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6歲以前是孩子建立社會道德的重要階段,

6歲以前是孩子建立社會道德的重要階段,

孩子動手打人時,爸爸媽媽們如果表現出很驚訝,他們會覺得這是在玩遊戲,反而會讓他會認為我可以和媽媽遊戲,很有趣。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

找出原因,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或者給他們一個小玩具轉移注意力,寶寶在打了幾次之後,會感覺很無趣,便不再打人了。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甚至大聲斥責他們。

當發現寶寶打人的時候,且性質比較嚴重,家長要及時制止他們。要拉住他們的小手,

及時糾正孩子打人行為

就算寶寶還小,他們也可以透過父母的情緒感知到這樣做是錯誤的

無視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有打人行為時,家長在對孩子

如果發現他們情緒很牴觸我們的教育,那就允許他們先宣洩完自己的情緒,等他們心情平和之後再進行引導。可以選擇給他們講故事,家長朋友們可以多運用

適時無視他們的行為,

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對,培養他們的同情心。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制止

當孩子打人之後,孩子屢教不改,那麼就要全家

制止

地對孩子做出冷落措施,雖然孩子會

制止

但是也會逐漸明白自己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孩子是不受歡迎的,慢慢的,孩子會自覺將打人行為改正。當發現孩子有明顯進步的時候,爸爸媽媽要不吝嗇地表揚,這樣孩子很大的鼓舞。

小孩子

父母要幫助寶寶糾正。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急,父母更要保持耐心,儘量安撫,也可以給予玩具或者帶孩子去哪裡玩,發洩情緒,

嚴肅地對著他們的眼睛說不可以,

也可以讓

引導

讓他們畫出心中的所想,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慢慢告訴孩子怎麼說、怎麼做。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

父母之間要處理好自己兩個人的關係,給孩子營造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對他們以後的性格和三觀的塑造都是及其重要的。另外,現在社會呼籲每一個家庭建立

進行教育的同時,要引導他們,告訴他們打人這件事是不對的。

父母們可以精心選擇可供孩子觀看和閱讀的動畫作品、繪本等,陪孩子一起閱讀和進行觀後感討論,將正確的思想輸送給孩子,

表情、動作、語調等,設計情景,模擬情緒,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冷落+表揚

家長要善於傾聽孩子的不良情緒,和孩子們共情,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有研究者發現,

他們欺負比他們弱小的孩子,感受不到這些弱小孩子的痛苦,說明他們缺乏最基礎的移情訓練。家長們要從小對孩子進行移情訓練,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

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能夠換位處事,更好地融入社會大流。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表揚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齊心協力”

家長的自我修養是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成才的根本保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稱為

哭鬧、生氣、失落,

,無數傑出的人才都是在這種教育下邁出成材的第一步。

父母自身要注意個人行為素質的修養,避免在孩子面前動粗,甚至是要杜絕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為人處世風格,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本繪本,家長朋友們要抽空帶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透過愉快的閱讀,使孩子享受做正確行為給他帶來的快樂!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小天使,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父母不要武斷的認為他們很不怪,是熊孩子。孩子的任何行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引領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和示範,幫助孩子正確成長。

孩子打人屢教不改,一定是你開啟他的方式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