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

作者:由 life成睿聰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6-30

印度早期飛天有什麼特點

晚期石窟飛天造型的代表是第三十四窟的飛天,被認為是最美者之一,姿態細膩傳神,是鮮卑和中原兩種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

民間群體大部分熟悉雲岡石窟,但對雲岡飛天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對於雲岡飛天的研究還有待於我們深入發掘和宣傳。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

雲岡飛天的本土化特徵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北方遊牧文明與中原文明大融合的時期,因此,受其影響,雲岡飛天的造型藝術兼有少數民族藝術、中原藝術和印度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北魏時期的雲岡飛天,是飛天造型藝術的“引入與突破”,既引入了印度佛教文化的造型特徵,也突破了外來文化的既定模式,在造像中體現了雲岡飛天的造型美和本土化特徵,體現了文化的融合。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

首先,雲岡飛天伎樂的造型體現了文化的融合,包括中外服飾特徵的結合,中外舞蹈的結合。在服飾方面,有的飛天造型上半身是斜坡絡腋,下半身就是飛揚長裙,這是典型的上半身是印度犍陀羅風格,下半身是中國傳統造型風格。在舞蹈方面,有印度早期粗獷豪邁的舞姿,也有中原地區柔美的舞姿,還有鮮卑民族騎射特點。有的窟在服飾上沿襲印度風格,容貌上卻是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

在造型上,雲岡飛天的基本特徵就是容貌、服飾、舞姿的文化大融合。其次,是雲岡飛天具有濃厚的本土化特徵。比如,第十二窟,“音樂窟”,這個窟描述的主題是慶祝釋迦牟尼成道的音樂大典,音樂和舞蹈表現的不是印度風格的粗獷,也不是中原舞姿的細膩,而卻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

這個窟中的舞蹈和音樂保留了生動完整的北魏鮮卑文化的特徵,而且在這個窟中,飛天伎樂所使用的樂器也是鮮卑民族慣用的風格淳樸的馬上樂器。這兩個特徵,為後來敦煌莫高窟以及隋唐其他石窟的雕刻奠定了基礎。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早期雕刻的飛天數量較少,形象上相對樸素冷清,這是飛天形成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的飛天造型多來源於印度乾達婆和緊那羅。從造型特徵上來看,這一時期的飛天形態粗獷、簡單、樸實,整體動勢較為笨拙。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是第20窟主佛背光兩側的飛天形象。

雲岡飛天的造型演變早期——樸拙之美

該飛天身軀健壯,面容形象偏男性,服飾上,上身是斜坡絡腋,下身是貼身長裙,雙腳顯露在外,頭戴日月寶冠,頸戴項圈,臂戴手鐲作為裝飾,體態端莊,神態沉穩,這是典型的印度犍陀羅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