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生態治理背後的生態思維方法

作者:由 老盧庸觀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8-14

生態治理是幹嘛的

生態治理背後的生態思維方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告訴我們,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這使得生態觀念深入人心,同時為國家與地方治理帶來了新內容。

這是2003年SARS促使國家注重公共服務供給後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我們發展經濟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GDP、高樓大廈和高新技術嗎?顯然不是最終目的。二氧化碳破壞臭氧層導致溫室效應不斷走強,加速融化南北兩極冰山,不斷升高海平面,進而威脅人類生存空間。受人類汙染影響,地球上每天都有動物、植物、微生物消失或瀕臨滅絕。作為生態環境一部分的人類正無意或有意地破壞著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不保護自然,自然將報復人類,遲早會在某一天與人類同歸於盡。這方面的研究、書籍以及電影不在少數,相信大家都看過或有耳聞的。

顯然,為了發展一味地去破壞自然環境,是不可取的,何況我國也已跳出“要麵包就得以汙染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階段呢。既然如此,為了幸福生活,保護自然生態比如山河湖林草大生態系統,對每個人而言,就都責無旁貸了。

保護好、發展好這個大生態系統,呼吸高質量的空氣、吃高質量土地裡孕育出的高質量糧食、喝高質量的水、享受高質量的工業產品,等等這些美好向往才能落到實處。時下令我們活得忐忑的食品藥品安全、霧霾汙染等問題就會大為緩解。人們就能精氣神十足地去工作、創新、發展,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量地奮鬥。

如此,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基礎,一環緊扣一環,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和社會才能進步快、健康發展,我們每個人才能活得安心、放心,把自己的才智和青春熱血融入到國家民族繁榮進步中,實現共同發展。

從單純注重發展到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再到增加生態治理,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的體系日益健全完善。而生態治理為發展注入的高質量元素,也使得生態治理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力量,不可或缺。這也許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本意與初衷所在吧。

不僅如此,生態治理背後所蘊含生態思維的豐富內涵也值得探究一番。

生態思維是全域性性思維。

一個池塘死了兩三條魚,是魚的問題,但如果都死掉了,那十有八九是池塘的水出了問題。由魚到池塘,與由經濟發展到自然生態系統,是由點及面、由區域性到環境系統的一次重大思維轉變和躍升。只盯住具體問題,不注重研究其所處的環境和在全域性中的位置,是不利於我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隅,說得就是這個道理。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社會現象和問題,我們既要謀全域性也要思一隅,才能把現象、問題看清楚、想明白,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促進問題的解決。這是對生態思維豐富內涵的第一個認識。

生態思維是協調性思維。

地球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既是生態本身又是生態的創造者,其中任何一種的消亡都是無法估量的損失。各種類生物互濟共生、和諧共處,是生態思維的核心意思所在。我把它稱為“協調性思維”。這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方面都是可資借鑑的。比如,發展產業經濟,只注重大塊頭企業固然好,但如果不重視中小微企業的培育,就會喪失孕育大塊頭企業的基礎和沃土,導致經濟增長、轉型和創新發展流於形式、預期落空或大打折扣。同時,在社會治理中如果不能兼顧各階層利益和生存發展空間,社會大生態的穩定、健康就可能會有風險隱患。對“三農”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糧食乃至工業原材料的質量和安全就可能出問題;驅趕小商小販等低收入人群,就可能因生活成本攀升導致城鎮人口貧富分化加劇,為社會治安和穩定埋下隱患,等等。這些不利於健康穩定發展的因素,就是缺乏協調性的表現,沒能從總體生態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從本世紀中葉我國全體人民要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角度看,各階層協調發展的問題會越來越重要的。

不僅如此,生態思維中還可能有包容性思維等諸多豐富內涵,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鑑於篇幅限制,文中就不再贅述了。

總體看,生態治理不僅是黨和政府經世濟民的新內容,還是一種可以指導我們更全面系統深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用好這種方法,我們在學習、調研和實踐工作中就多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一種新式的分析工具。

“一招鮮吃遍天”固然要倡導,但多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拓展思維視野,也要大力鼓勵弘揚。這在一個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的加速發展社會中,我看可取,似乎與“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利於我們提高認識和解決問題。

(完結)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