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老西門記憶

作者: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9-01

慶陽衛校巷子還有人嗎

原創 閒譚編輯 平叔閒譚

老西門記憶

老西門記憶

作者 ▏滿天星

1954年,記得父親剛去世不久,第二年大哥結婚後分家搬到北巷子去自立門戶居住,每次跟著母親去他家,從我家到他家一路步行,至少也有三里路程。

老西門記憶

西門車站舊影

從西門車站岀發,街兩邊都是磚木結構的瓦片老房子,也有一樓一底的吊腳樓。有些房主,白天把鋪板取了當門面,晚上把木板板上起,做點小生意,有賣火的,賣節節甘蔗的,還有香蠟錢紙的。

那時一環路還沒開通,經過鄉農寺正街,門口有家甜食店,經營麵食,糖油果子,煎餅,油條之類的小吃。

還有一家川菜館叫賀家館子,雙開間門面,那時感覺比較高大上。我大哥早岀晚歸,有次大嫂有事叫我去幫忙帶侄兒,她下午兩點才回家,我們三人就在賀家館子吃的飯,那是我第一次下館子。

坐在大圓桌上非常開心,大嫂點了一份鹽煎肉,一份木耳肉片,一份煎蛋湯,服務員端著甑子,冒著熱氣腃騰的乾飯,三人各一碗冒兒頭,飯都挨在鼻子,這頓飯使我今生難忘。

再往前走,有家肉店,三個老頭在案桌上剔肉,掛在肉架賣,腳上穿的木屐鞋子來回走動發出跺跺的響聲,地上流著血水沒有幹過,是老西門唯一家肉店,其中有個老頭態度惡劣經常和買主吵架。

再往前,有家陳家藥鋪中藥房,生意興隆,賣的有種藥叫遏龍奔江丹,一次我姐長了一個疔瘡,買了一包才幾分錢就敷好了。

左邊就是雲龍茶鋪,我大哥經常在這兒喝茶談生意,茶鋪旁有個旱廁夏天路過臭氣熏天蛆蠅遍地爬。

對面叫烏龜碑的,聽說解放前老車站就在這裡,後來才搬在上面,那時還是燒煤炭,每天只有兩輛汽車通往灌縣。

這裡還有個醬園廠,八十年代垮了,改成小世界,賣吃的穿的,熱鬧了一陣子。往前有個礦山機械廠,再往前走,右邊就是有名的三冮鞋廠,花牌坊也有家布鞋廠,專門做童鞋,現在是商報的買夠網。聽說解放以前這裡是個育嬰堂,專門收養,有些家庭貧困有殘疾,被遺棄的小孩,外國人在那兒開的,聽老人們說有些小孩生重病還沒斷氣,就挖眼角膜,不知是否真實。

門口有口水井不歇空,經常看到不斷有人在那兒扯水,淘菜,洗衣裳,和挑水女人門,人有點多,圍在井邊周國,嘰嘰喳喳擺著龍門陣。

花牌坊過了是石灰街,前面有個地段醫院經常排班站隊拿藥坐滿了人,幾個老中醫生技術精湛,那時沒有彩超,更沒有CT,全靠手藝治病。其中有個盧醫生找他看病的人多,聽說他的兒子現在也在看病,醫術也好。

那時開兩副中藥兩三角錢吃了藥到病除,有懷孕二十多天的婦女找醫生摸脈都摸得出來,他會說恭喜你有喜了。

記得醫院有個劃價的中年男人,站在視窗上聲音洪亮,中氣十足,臉上長滿麻子,個子有點矮,藥單子遞給他,他雙手刨著算盤,算盤打得卟卟響,動作十分麻利,比現在的計算器還算得快,準確無誤就把價劃岀來,大聲武氣的報著病人名字拿單子。

現在這個醫院還在,可惜了五十年代一個老醫院現在改成社群醫院了。

醫院對面是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舊時稱為高工校,這所學校成立1913年曆史悠久,培養不少人才,那時還是有名氣,2000年搬到郫縣去了,只剩下以前的老校舍給後人留下記憶。

進城左邊有個成都市蔬菜公司,近郊農民種的菜都送到這裡,拉架架車送菜的,用菜筐擔的,還有用雞公車推的,是大街上一道風景線,統一分給菜攤,挨著就是群生川劇團專門演川戲,後來沒唱戲改成草堂電影院。那時看電影的人多,一張票二角伍分,沒有買到票的,想看的拿著錢在門口吊票。

旁邊還有個西門上唯一照相館,真容相館,名氣沒廬山照像館大,手藝也不及廬山照相館。我們的小學畢業照,都是在哪照的黑白照,但照像的還是多,現在改成大龍燚火鍋店。

走到十字口上,右邊有個鄉農飯店,一樓一底在西門當時算比較大,一般請客包席,紅白喜事,都在那個鄉農飯店,經常座無虛席。

倒右拐就是南巷子,不遠,就是我大哥家,左拐是北巷子,北巷子有家紅光傢俱廠,母親找熟人在哪買過柴。對面就是一個絲綢廠,走哪路過,聽到機器嘩嘩嘩的聲音非常刺耳。現在南北二巷名字早已消失。

我家出門右邊,是鄉農市正街,對面有個東籬旅館,八十年代初改成西門車站旅館,是成都市專門寫店招,周遊先生爬木梯,提桶兒寫的那幾個字,周圍站滿人看他寫字,我也在其中,都說字寫得好。

旅館門口經常聚結很多人,人員複雜,也有小商小販賣水果,花生瓜子。不遠是支農旅館,做小生意的落腳地方,通鋪都住滿了人,幾元錢一晚上。

還有一個百貨商店,雜貨鋪,經常在那兒打醬油打醋。

再往前走,對面就是西門汔車站,到阿壩卅的,郫縣,灌縣,那時車子少,夏天遇到垮方春節往返車票不好買,有些在旅館等半個月才買得到車票。

車站對面,六七十年代有個李家茶鋪,每天人滿為患,那時喝茶的人老年人居多,隨地吐痰,吃煙,烏煙瘴氣的,瓜子殼遍地都是,老虎灶上的茶壺,冒著熱氣騰騰的開水,有人在旁還熱飯。有次看到門口圍起很多人看熱鬧,一看是一個藝人在打道筒,接著換人唱清音,完後挨著收錢,門口的人一鬨而散。

再往前走,有個糧店,每次買米買面都要排班站隊,右邊有個花園,叫李家花園專門種花,後來修成白芙蓉賓館。旁邊有條小路進去是我同學家,經常上學到她家等她,他家住的也是一個公館的房子,是土改分給他們的。

中間三間大瓦房聽她說是一個姓廖一個地主獨居,聽說兒子在北京工作,我見過廖爺爺兩三次,平時他家兩扇大門總關著,一次是中午,僕人陳爺爺把飯菜煮好去敲門,才把門開啟,見廖爺爺長得白胖白胖的,穿的一件銅錢花綢子黑色中式衣裳,另外一次夏天郵遞員給他送報紙開門見過,穿一件白大綢中式衣衫平時這個人深居簡出,不和人交際。

僕人陳爺爺是鄉下人解放前一直在幫他,無兒無女,沒回老家,這個院子共住五家人,中間一個花臺,大家和睦相處,都在上班。

岀門往前,左邊是金魚村,右邊就是農田,長滿蔬菜,不遠就是汽車三總站以前叫汽車二站,往前就犀角河,現在沒這個街名了。

再往前走,左右有兩個大公館的房子,右邊是鄉政府,工作人員在裡面辦公,左邊是派出所所在地,每天看見穿著警察制服人員往裡走。

往上走就是營門口,我在營門口小學讀六年小學,聽說學校以前是劉文輝的公館,後面有個大操場,學校有個旗臺,校長和主任經常上午站在臺上給學生訓話,天天走這條路,在熟悉不過了。

下去就是五里墩,左也是田壩,右邊是茶店子小學,後來搬到前面。

往前左邊是94信箱,保密單位,有哨兵站崗,沒得圍牆用鐵絲圍起的,聽說是電網,以前經常放壩壩電影,我和同學去看過幾次,現在改成電子十研究所。

過了就是茶店子了,二、五、八逢場鬧熱得很,雞、鴨、鵝、豬兒、竹子、麥草、菜秧、農具等等這些農產品都在場上交易。

那二年物資匱乏,還是計劃經濟,買東西都要憑票供應,要到春節前夕供銷社都要賣木耳,黃花,白糖,紅糖,冰糖這些緊缺東西,平時沒得賣,人山人海的從四面八方湧來。

以前的茶店子鬧熱得很。六一年一環路打通,左邊是鄉農寺派出所,也在一個大公館裡,古香古色的老房子外面圍牆全是青磚,看不見裡面,感覺有點兒神秘。

一環路口子有個大壩子停滿了公交車,二路電車和四路公交車停在那裡,九十年代搬走,那時我們進城乘二路電車,走到騾馬市倒拐,車上毛根兒就要脫,駕駛員和售票員兒都要下來拉,車上的人等得毛焦火辣。那時的車票是4分6分8分到九眼橋1角2,售票員拿一個木盒子,旁邊是一個布口袋裝錢在車上來回走動,買票買票,那時工作人員很辛苦。

一環路往北可以通到火車站,那條路叫西鄉路,以前有個搬運公司,六三年後改成西鄉路中學。文化大革命時西鄉中學很亂,後來劃了一部份給盲啞學校,九十年代中期改成朝日文化中學,沒多久又變成48中,幾次易主,最後變成重點中學——外國語實驗中學校。

往下面走時,左邊是沙灣,右邊是馬家花園。聽老人們說,解放前是馬師長官邸,以前路過見有衛兵站崗,下面一環路,兩邊都是鐵半城的單位和宿舎,那時鐵路局有電影院,鐵衛校,小學,中學,文宮團,澡堂,還有醫院,進這樣的單位令人羨慕。

有個鐵路局的供應站啥子都有賣的,有些票證在那悄悄交易,門口是菜市場非常熱鬧賊娃子也多,經常有掉包的。

對面有個三八食堂,聽說那的東西便宜,味道又好,回鍋肉四角一份,肉丁三角五,去買過一回。

往下就是西北橋,河邊有堤埂稱為九里堤還與三國有關。一直往下走,十字口左邊就是火車北站。

最後要說的,成都是一個有文化底蘊,歷史悠久,不止寬窄巷這一小片老房子,以前的學校,醫院,機關單位都是在公館裡面,成都以前有很多老街老公館,老房子,現在的黃忠小區叫聽說三國有個武將黃忠的墳就理在裡面,以前叫黃忠墳。

有些地名是有歷史意義和文化背景,外化成小區以前有三座皇墳緊挨著很大很大,六十年代考古學家去考古,早被盜墓者洗劫一空,那時我還在營門口小學讀書,我們班的人都去看了的,沒有價值後來挖了作農田。

這些只是我在西門長大看到的一小塊,其它東門,南門,北門,我就不瞭解了。

在這片土生地活六十多年,生於斯,長於斯,我在老西門有太多的記憶和回憶。

另外,離城最近的是營門口鄉,管轄11個村,青羊,撫琴,前進,光榮,花照,茶店,紅色,黃忠,石人,草堂,化成隨著時代的進步,變遷,現在全部變成小區。

END

原標題:《老西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