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作者:由 圖遊華夏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07

張家口海拔高度多少米

引子

1909年1月,美國芝加哥大學派遣東方教育考察團來華,地質系教授托馬斯·張柏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與其子羅林·張柏林( Rollin Thomas Chamberlin)同為成員,28歲的羅林負責攝影,他以詳實的文字、極高清的照片,留下了百年前的中國影像,由於時光久遠,很多照片不知出處,圖遊華夏網查閱大量資料、嚴謹考證,終按地域全部歸集,並形成系列文章分享給喜愛歷史的讀者朋友們。

第36篇行程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我們找到1905年出版的晚清《直隸省地圖》,考察團來到張家口之後,1909年5月24日早上,沿著張庫古道前往蒙古高原,行程60英里,下午1點到達一處名為Totai的村莊,吃完午飯後返程,於當晚7時許趕回張家口。

一、從張家口出發

考察團在5月23日下午5點到達張家口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據他的回憶,他們連續找了七八家客棧,都被以客滿或者是不接待外國人的理由而拒絕入住,後來才知道,真正的理由就是後一種原因,這個麻煩是由外國傳教士造成的,他們往往依仗著傳教士的身份,堅持要低於中國人的住店價格,而客棧老闆說,他們分不清誰是傳教士,所以一概不接受外國人來入住,最終他們找到了一家穆斯林經營的馬匹市場客棧住了下來。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1909年5月24日早上7點40分,考察團所僱的騾車離開客棧,從張家口的北門前往張庫古道,羅林拍攝的這張照片,位於張家口的某處廣場,停滿了騾車和貨物。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照片放大,迎面的房屋外牆上,有著“仁丹”的廣告招貼畫,車上的貨物都封裝得嚴嚴實實,應該也是準備繼續前行。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下方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羅林在註釋中提到,這是穿越蒙古高原到貝加爾湖的一條路線,他可能覺得是起點的位置,從而站著高處拍了張照片。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放大照片,為了趕路,在停歇一夜的車隊們,一起出發,數量眾多,看起來極為壯觀,此路正是著名的張庫大道,從張家口通往庫倫(今烏蘭巴托),再前往俄羅斯恰克圖,始興於明朝,清朝時最盛。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3、出城的路旁,一座很大的建築修建在山腳下,道路很是寬敞。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放大細觀,院牆上寫著“京都義合成”的字樣,一位男子站著院牆旁,看樣子可能是一處客棧。

二、沿途照片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4、繼續前行,羅林看到對面來了一支駝隊,當時從蒙古高原的方向所輸入的貨物,大多是動物皮毛之類。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5、從駱駝身上揹負的重物,從遠道而來,在張家口經轉,再前往北京和其他地域。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6、三個蒙古族男子騎著馬,並排走在大道上。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7、寬闊的大道上又來了一支運輸隊。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放大細觀,既不是騾車也不是駱駝,而是牛車,根據羅林的圖片註釋,運輸的是蘇打水。可能是當地的百姓,為了沿途的駝隊、騾車、馬和人的飲用而沿途售賣的茶水。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8、一位蒙古族農民站著路邊,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9、迎面又有三位蒙古族男子騎馬而來,可能是大道上本來就通往國外,他們看到羅林也沒有多少驚奇的神情。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0、一位蒙古族百姓騎著一頭驢,悠哉遊哉地過來。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1、羅林在回憶中提到,考察隊在沿著山谷公路向西騎行了一小段之後,他離開了公路,爬上了山坡,來到了沿著山頂延伸的長城,從高處俯拍,照片中的蒙古高原邊界的剖面讓羅林感到非常壯觀。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2、羅林再爬到高處,藍天之上,白雲朵朵,遠處的山脈,連綿起伏,東南方是我們經過的寬闊谷地,向北望去,可以看到的是丘陵和山脈,它們是蒙古高原被解剖的邊界。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放大谷底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一支駝隊魚貫而入,左側的山腳下,是一處村鎮,至於這裡是何處,則有待熟悉當地情況的讀者朋友們指出了。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3、羅林從山下下來,他看到商隊沿著山谷向西北方向疾馳而過,蒙古族的韓將軍騎著馬,身後跟著一長隊騎兵,還有幾個駱駝大篷車,很多驢、騾子和馬。羅林在回憶中提到蒙古族的體型比較大,膚色非常黑,偶爾會有一些微紅,有點像北美印第安人。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從這張放大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羅林描述的騎隊,在峽谷中賓士,塵煙四起。

三、Totai的風光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4、羅林回憶他們沿著山谷一直沿著西北的方向前行,經過了各種型別的火成岩和火山碎屑岩,有些地方有類似火山岩的微紅色礫岩,表明是地表熔岩,我們沿著陡峭的斜坡走,路曲折地爬上山前。這是高原面貌最陡峭的一次,到達了懸崖邊,畫面右側的山峰上有一座烽火臺。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5、不久之後,到了下午1點,羅林一行到達了一個名叫Totai的小村莊,距離卡爾幹60英里(96公里),在張庫大道的第一晚,通常騾車隊會停下來休息。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6、位於Totai的一處客棧,騾馬們都在補充水和草料,考察團乘坐的三座篷車停放在院內。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7、吃過午飯後,羅林爬上了Totai西邊的熔岩山,下方的建築群如同一座古城,這就是Totai,筆者耗費大量精力查閱無數老地圖和其他資料,均未找到今址為何處,透過羅林的記載,此地位於張家口西北部90多公里處,他們返程是從另一條沿著東方回到張家口,期待熟悉張家口地域的讀者朋友們分析指正。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8、羅林繼續往山上行,下方的山坡上,可以看到多處的烽火臺。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19、到達高處,他特地用高度計測量此地海拔為5600英尺(1706米),而早上在張家口是2770英尺(844米)。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0、羅林在回憶中提到,當他在山頂上眺望時,可以看到相對平坦的蒙古平原,一直延伸到西北部,根據同行的李三所說,從這裡開始的平原一直延伸到蒙古,在許多地方,它被高草覆蓋著,馬匹就是在這裡被飼養起來的,羅林判斷平原顯然是鋪設在半平原表面的基本熔岩流。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1、羅林提及在高處看到的景色,讓高原看起來如同一張平坦的桌子,因為我們只能從邊緣後面的幾個點看到它的表面,高原的前方不是陡峭的牆面,而是山谷平原和高原平原之間約15英里寬的區域,被侵蝕廣泛切割,在某些地方,它類似於美國西部糟糕的土地地貌。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2、另一個方向的高原風光。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3、羅林回憶在山頂上,氣候突變,遇到了狂風大雪,拍攝時北風搖晃著三腳架,帶來了斷斷續續的雪花,遮蔽了風景,他們完全沒有準備好迎接5月底這個緯度的暴風雪,但還是拍攝了照片,展示了高原隆起的高度解剖的特徵,從谷底到臺地的總高度約為3000英尺。請看照片上升到高原的最陡峭的部分是在到達平頂之前的最後幾百英尺。這顯然是由熔岩蓋造成的,熔岩蓋下的岩石對侵蝕的抵抗力較弱。在我們攀登的熔岩山頂上,我們發現了珊瑚狀熔岩的碎片,這確鑿地表明這是一股熔岩流。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4、羅林提到他們的時間非常緊迫,只能花幾分鐘的時間來觀察我們的小山提供的高原前面的美麗景色,攝影工作受到刺骨的寒冷北風的極大阻礙,蒙古的氣候很冷,難怪他們看到許多騎馬進入張家口的蒙古族百姓都穿著毛皮襯裡的衣服。羅林後來判斷高原在比張家口高近3000英尺,氣候變化如此之快是海拔的原因。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5、從山上下來後,為了在日落前進入張家口城內,考察團從另一條路返回張家口,這條路向東延伸,然後下到另一個山谷,再從這個山谷的東北方向返程,當晚7時左右到達張家口城內。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6、考察團中的中國人李三,在Total的客棧院子裡,為了禦寒,身上穿著長袍子。

清末中國行(36)1909年張柏林從張家口前往張庫大道

27、返程的路上,沿著東邊的懸崖,一直通往張家口。

考察團於1909年5月25日從張家口返程,歡迎您關注下一期《從張家口前往北京》,因水平有限,文中如有錯漏之處,還望讀者朋友們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