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作者:由 臺海網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08

美術女媧補天圖是誰的作品

[新聞頁-臺海網]

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臺海網7月2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各類雕刻藝術豐富多樣,尤其是古建築上的木雕。許多民居、廟宇、祠堂、庭院等建築的樑柱、拱托、藻井、窗花、欄杆等處,都有較大面積的雕刻裝飾,它們又大多是惠安木雕師傅所刻制。

新中國成立之後,惠安木雕除了延續建築雕刻,與全國各地的木雕行業一樣,也拓寬了木雕生產製作領域,以適應社會不同需求。

“我們的努力,就是為了和這座城市共生共長。作為傳承人,我們有責任讓非遺不老,永葆青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泉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鄭生強表示。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鄭生強(左)和父親鄭君亮、弟弟鄭生勇

痴迷木雕世代相傳

從15歲迷上木雕到現在,鄭生強這一迷就是大半輩子……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1975年出生於臺商投資區的一個木雕世家,是第五代傳承人。他的祖輩長期參與晉江、石獅一帶的寺廟、宗祠、民居等古建築木作雕刻,因技藝精湛、經驗成熟,遠近聞名。

1960年,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再次大修,鄭生強的曾祖父鄭國來成了主要骨幹之一。鄭生強的父親鄭君亮就經常隨祖父到開元寺。他細心地觀察了開元寺大殿樑柱上神態各異的“飛天樂伎”和各類的神像,並不時向師傅們提出各種問題。後來,只要有時間,鄭君亮就跑到泉州開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泉州府文廟,以及西街的古民居等建築內,觀賞和琢磨那些巧奪天工的古老建築木製雕刻。每當指尖觸及木雕凹凸起伏的表面,感受前人留下的歷史印跡,他心裡就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時間一長,他對閩南木建和木雕技藝達到了痴迷程度。

幾十年過去了,敦厚朴實、低調無華的他,已是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他獨創形影雕刻技法,把傳統的屏雕手法和石雕、影雕的線影技法巧妙融合,以“舍虛取實”的手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獨創出了形影木雕的技法。他用這種技法雕出來的木雕作品別具一格,一經推出,就得到了業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幾十年來,鄭君亮以傳承木雕技藝為己任,先後帶徒60餘人,他的許多徒弟如今很多已經成為省級工藝美術名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很好地接過了父親木雕技藝傳承的衣缽。

1990年,鄭生強初中畢業就開始半工半學跟隨父親鄭君亮,到泉州工藝美術公司學習模擬雕刻。在父輩的藝術薰陶下,他痴迷木雕,並經勤學苦練自成風格。他的作品呈現一種質樸、大氣、渾厚的韻味。多年來,他的作品參加了中國工藝美術創作大賽,均獲大獎。多件作品被博物館收藏。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火眼金睛》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明心見性》

舊題材新創意新審美

中國的宗教人物是泉州木雕的重要題材,長久以來,木雕巧匠以之為原型進行創作,產生了不少木雕精品。鄭生強跟隨父親鄭君亮學習,發現父親在創作生涯中,不間斷地追求作品的創意和技法的創新,特別是在近10年來,父親的作品融合了更多的藝術元素,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鄭生強傳承了父親的創新精神。他認為,文化藝術乃時代的產物,是時代社會潮流與時代審美風尚的承載者,各個時代都有時代的藝術風格。比如木雕者經常雕刻的觀音形象,其題材大多數是慈航普度、送子觀音、千手觀音等,其神態大多為莊嚴肅穆、超凡脫俗、和藹可親、普度眾生的樣子。他就一直在思索,如何創作出適應當代社會文化和當代人審美情趣的觀音形象,這是當代工藝美術師應該有的責任。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目睹了四川安嶽石窟和大足石窟的佛教雕塑藝術。大足石刻藝術所飽含的豐富的世俗情感和生動的藝術形象,使他產生了將日常生活體驗和世俗情感融入觀音題材的藝術創作中的想法。在查閱許多佛教文獻典籍,並經過實地考察以後,他對觀音菩薩造像的初創及演化過程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並加以研究和創新。

他創作的《水月觀音》,以古畫中的水月觀音加以想象創作設計,以半月為背景,觀音放鬆、悠閒地坐在月亮的蓮花座上,讓人聯想到一池碧波之水、月照水、水映月,而美麗的觀音漂浮在雲層之中,池中蓮花盛開;他受敦煌千佛洞壁畫觀音影象的啟發,選用香榧木材創作雕刻了作品《浪遊》。作品中的觀音半仰頭,身上裝飾甚是華美,頭飾是吉祥的蓮葉,蓮葉小船底部有翻滾的浪花,甚是唯美;傳統的觀音造型往往比例不甚科學,衣冠配飾比較簡陋,他在創作中有意識地遵循現代人體比例。他的作品《寧靜》的主題是根據觀音普度眾生的故事而創作,但表現形式體現觀音佛像的人體美、慈母美、材質美等現代審美因素。行雲流水般的衣紋、飄逸的冠帶、多而不雜的配飾,使作品煥發出新的審美愉悅。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老子》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女媧補天》

取法根雕精進技藝

鄭生強還喜歡根雕創作。“吸天地之精華,納靈氣於神工”,根雕作為一種奇巧結合的藝術,給他更多創作的可能。

他表示,根雕創作其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原材料的取捨,取土去皮,拋光打磨,去掉與作品相沖突的多餘部分等等,都要運用豐富的根雕經驗和藝術敏感,將個人的藝術構思深藏在作品的自然形態之中。”

他認為自然美才是真正的大美。樹根的形態、紋理、動勢、結疤、粗細交錯的枝幹等樹根結構組織,本身就是根雕的藝術語言,是精華之所在,是作品表達主題的靈魂。他說,根雕作品造型藝術比較抽象,講究的是“形和勢”巧妙地結合起來,如作品《火眼金睛》,就是根據樹根的題材而定,“一根在手,百看千相,反覆揣摩,待構思成熟後再動刀,否則無法彌補人為的損壞。”鄭生強強調。

他的作品《女媧補天》只是稍微動刀,就給人渾然天成的藝術享受。“它們總能誘發人們投身於根雕創作的興趣愛好,觸發人們對作品外的社會現象、時代精神、生活意義的啟發和思考。”鄭生強說根雕往往容易將人們帶入一個新境界。 (

■來源:泉州網 本期執行:賴小玲

木雕製作流程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步驟一:構思並畫設計稿。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步驟二: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步驟三:鑿粗坯,這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適當地放寬。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生強:傳承、創新 傳統技藝煥新顏

步驟四: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緻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