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得物App深陷“刪照門”,個人資訊保安仍被忽視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18

圖片流程圖怎麼刪除

得物App深陷“刪照門”,個人資訊保安仍被忽視

文/陳妍

編輯/大風

如果自己的手機,能夠不經主人允許、擅自刪除裡面的內容,是不是感到細思極恐?

近日,網友Damon曝光稱,他雙十一期間在得物上買的東西出現問題,便拍攝影片上傳影片到得物平臺反饋,不久,他的華為手機收到提醒:檢測到“得物”刪除了影片,已成功攔截。

得物對此迴應,完全沒有任何動力去做刪除使用者相簿,也沒有相應技術能力進行批次識別,甚至定向刪除。得物還表示,當App對產生的快取檔案進行管理操作時,手機系統有可能將其判定為異常行為,並出現類似的誤報。言下之意是,這鍋得手機廠商來背。

隨後,網友Damon再次正面“剛”得物,他提供了影片的刪除路徑,且對應的影片也已經被刪除至“最近刪除”資料夾,證明得物涉嫌擅自呼叫手機許可權。得物則再度發文自證,並上傳清理快取檔案的流程圖。

簡而言之,消費者方咬定得物存在越界調取手機許可權的行為,而得物強調流程上並無任何違規之處。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際網路上就此展開激烈討論。畢竟,得物App涉嫌違規刪除使用者影片的背後,是長久以來,網友對個人隱私是否被侵犯、個人網路資料是否安全的擔憂。市面上的App紛繁複雜,而大部分使用者並不清楚這些App掌握了多少許可權。就像面前擺著一面單面鏡,使用者只能看到自己,而後面的App正凝視使用者的全部。

得物的“刪照門”事件並非孤例,此前拼多多、豆瓣等App都經歷過類似的質疑。前不久工信部通報了38款App侵害使用者權益,其中包括違規推送彈窗資訊、APP過度索取許可權等問題。

網際網路個人資訊保安問題,正刺痛每個人的神經。

使用者許可權的技術疑雲

在得物的迴應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手機系統“誤報”,二是刪除的是“快取”。但這種解釋合理嗎?

不少IT從業者分析道,手機系統誤報的可能性不太大。一般來說,快取檔案的目錄和影片檔案的目錄是不一樣的。APP申請許可權建立的快取檔案目錄和使用者本地影片目錄,並不是同一個系統記錄地址。而系統識別App操作時,是根據App上報的資訊進行的,這也印證了,APP刪除的影片確實來自使用者本地影片目錄,而不是快取目錄。

不過得物“刪除快取”的解釋,在邏輯上也有其合理性。快取屬於APP自己建立的臨時檔案,的確需要定期刪除,否則一堆臨時檔案只會擠佔手機本就不大的儲存空間。比較迷惑的點是,得物明明可以設計專門的快取資料夾,但卻選擇了原地建立快取,這就容易落人口實。

得物App刪除使用者影片一事已成事實,區別在於,如果得物刪除的是原影片,情況就比較嚴重,屬於惡意刪除使用者資料;如果刪除的是建立的快取,那隻能說明得物設定儲存區域不夠規範。除非看到原始碼,否則刪的不管是影片還是快取,現象上是一樣的。這件事很大程度上變成“羅生門”,真相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從技術層面來說,如果使用者同意APP獲得手機系統相應的儲存和相簿許可權,是可以遠端實現刪除相簿內容的。據鋅財經觀察,得物在某款安卓手機的許可權一欄,可以獲取到麥克風、相機、通訊錄、簡訊、儲存空間、日曆、健身運動等手機許可權,包含了大部分基礎許可權;iOS系統相對封閉,但也會涉及照片、相機、通知、允許跟蹤等重要許可權。

得物App深陷“刪照門”,個人資訊保安仍被忽視

安卓手機得物許可權

一個悖論是,如果得物使用者想要上傳影片或者照片,就必須授予得物訪問照片的許可權,否則就無法正常使用該功能。根據得物的《隱私權政策》第二條,使用者在使用其產品或服務時,須授權得物收集、使用必要的資訊。如果拒絕提供相應資訊,將無法正常使用產品或服務。

得物App深陷“刪照門”,個人資訊保安仍被忽視

得物的《隱私權政策》

但App會怎麼使用個人資訊,使用者又是否知道自己授權,這當中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帶。

無意中被讓渡的權利

得物刪除使用者影片一事只是導火索,點燃的是廣大網友對個人隱私資訊保安的擔憂。各種App透過大資料計算給使用者帶來便利的同時,所有使用者都有了在網際網路上“裸奔”的風險。

最大的問題是,目前APP許可權授予管理混亂,一般人常常分不清是否被違規獲取了資料。

一般來說,手機使用者在下載某個App後首次開啟軟體時,App會顯示“個人資訊保護提示”,其中包含《使用者協議》和《隱私政策》兩部分內容,這些協議動輒上萬甚至數萬字,長度堪比一篇論文。以豆瓣為例,《豆瓣個人資訊保護政策》全文超過14000字,按照普通人每分鐘300-500字的閱讀速度,看完全篇需要約30-50分鐘。

得物App深陷“刪照門”,個人資訊保安仍被忽視

首次開啟豆瓣顯示頁面

假設真的有使用者耐心讀完了上述內容,就會發現,政策、協議還會“套娃”。比如《豆瓣個人資訊保護政策》裡還包含《個人資訊收集清單》《裝置許可權說明》《第三方合作清單》等更多需要閱讀的內容。

因此,“我已閱讀並遵守使用者協議和隱私政策”恐怕是使用者們說過最多的謊。根據武漢大學網路治理研究院副院長袁康所在的聯合調研組去年的一項調查,77。8%的使用者在安裝App時“很少或從未”閱讀過隱私協議,69。69%的使用者會忽略App隱私協議的更新提示。

其實不能怪使用者,市面上的《使用者協議》和《隱私協議》寫滿了大量冗雜的資訊,大概連專業人士都覺得頭疼。“少有人讀”的協議起不到保障使用者知情權的初衷,還在不知不覺中,把使用者帶到“坑”裡。

比如部分APP出於某種目的,會過度索取授權服務,如果使用者不授權同意,某一類服務就沒辦法實現。但這些APP向用戶索取的許可權與它們提供的服務可能沒有任何關聯,事實上並不合規。

而使用者在點下“同意”的那一刻起,就必然陷入風險中,自身權利也被迫讓渡了。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毋庸置疑,許多APP與使用者之間的權利是不對等的,這也導致APP們頻頻做出奇葩操作。

去年,有網友爆料稱,拼多多將其手機相簿裡的照片刪除,被手機系統檢測到。該網友稱其參加了拼多多的邀請返現活動,儲存了相關的截圖證據,但拼多多疑似將相簿裡的照片刪除。對此,拼多多表示,可能是清除App快取造成的,建議該網友超前看,並提出30元無門檻代金券的經濟補償措施。

得物App深陷“刪照門”,個人資訊保安仍被忽視

同年10月,類似的事情又發生在豆瓣身上。有使用者反映,自己發在豆瓣評論區的照片被無故刪除,隨後手機系統又檢測到豆瓣刪除了相簿內的照片。

豆瓣將原因歸結為網路環境較差,誤將使用者上傳的圖片當成快取檔案刪除,並表示,豆瓣將在下個版本中修復。豆瓣還強調,在未獲使用者授予儲存許可權的情況下,豆瓣任何場景下不會讀取使用者裝置上的檔案,且從技術層面上來說也無法實現。

但根據豆瓣個人資訊保護政策,基於儲存/照片許可權的附加功能的相關條例中提到,使用者在使用豆瓣的掃一掃、更改影象、拍攝照片或影片功能時,需開啟此許可權。若不開啟,則無法使用相關功能。這次事件中,豆瓣很有可能利用該許可權完成刪除手機中圖片的操作。

得物App深陷“刪照門”,個人資訊保安仍被忽視

幾天後,更大的“雷神之錘”來了。工信部通報2021年第11批存在問題的應用軟體名單,共有38款App被發現存在問題,豆瓣App赫然在列,原因為“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

各類App過度索取使用者許可權,其主要目的可能還是“獲客引流”,實現商業價值的更大化,但個人資訊洩露的風險卻遠不止於此。一部分App違規收集來的使用者個人資訊可能被用於實施電信詐騙上,從而對整個社會造成衝擊。

對於任何App而言,使用者授予的許可權還是該回歸服務本身,而不能變成技術、演算法,甚至犯罪野蠻生長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