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作者:由 李小斑獁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2-05

為什麼一張紙能撐起一本書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有人就是有能力把自己的目的達到,我看著就眼紅,但是我也知道眼紅不是一件好事,這並不代表我有上進心,而是嫉妒,嫉妒勞心費力,此外毫無有益作用。

其實嫉妒的人本身就是沒有自己的事業去完成的一群人,否則各做各的,打籃球賺的盆滿缽滿的人不可能去嫉妒別人打乒乓球得了冠軍。

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別人必須和自己喜好一樣,也沒有理由要求他人有與自己不同的愛好,物以稀為貴,物以稀為浪漫,如果你真的和一個作家待在一起,就會失去所謂的浪漫,而會覺得無聊。

我們真正理應具有的即便是差一階的感覺至少也該是焦慮著急。

如果對方和自己在一個領域內競爭,爭不過人家大頭就應該找出來差距在哪裡,也許人家的招數很簡單,就是勤奮和堅持,但是你做不到,你就以為人家有妖術,這是不對的,當然人家也可能是大道至簡,人家平常的積累比你多的多,然而轉化成方法就是那幾個字。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你就是和人家差在平常的積累和思維上,認清楚,如果比不過,就往下走,別和人家爭一個群體,向下沉澱,把自己扔到坭坑裡試試,辦法很多。

心性好的人不應該嫉妒,而應該承認自己技不如人,跟別人比有欠缺,承認無知是件好事,爭不過同齡人,就和低齡人爭。

不願承認錯誤有時是出於一種十分可笑的——當然,也是可憐的恐懼,那就是我們害怕再也不能批評別人——當然是在心裡。

對話時不看向對話者眼睛的人一定有所隱瞞。

有沒有哪種商品的標籤上會寫“奢侈品”?

商品裡沒有奢侈品,如果一件商品你買不起,但是有的是人能買得起,那它就不是奢侈品,買得起的人觀念裡沒有奢侈品,買不起的人就是單純的買不起而已。東西是買來用的,不是買來供在臺上瞻仰的,就像我公號的粉絲讀者一樣,我的公號粉絲數極少,我不妨貼張截圖。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使用者數曾經到過87,還是在一年前,幾天前,成了82,又成了81,又成了82,但是卻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這代表了粉絲的純粹度上升了。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

原先是60個朋友。這是一件好事,非我好友的讀者的增長才是最能令我興奮的。

隨便聊聊最近看書的一些感觸。

最近看的是《故事寫作大師班》,又看了《楊光的快樂生活6》,裡面“尤”條變成“金”條,這兩件事結合起來,有了點新體會。如果我有比現在富足的經濟條件,那我首先改掉的不是花錢的習慣,而是心態。

例如我買一本書,買的不再會是它的“新”,而單純是出於對它內容的需要,因為對我來說讀紙質書是接收知識最好的途徑,在還沒有發明新的腦科技,可以直接讓海馬迴的樹突軸突不須要經人自主思考就能產生很多的聯結之前。

一本書要是內容很爛,但是包裝很好,我因為包裝好看去買它,那不就是買櫝還珠嗎?

但其實我確實會因為一本書的包裝/封面而被勾起購買慾,當然,我不會因此故意買一本內容垃圾的書,雖然難免出錯,富裕的人應該比我讀的垃圾書多的多,我並不羨慕他們的購書量,我很可能因為一本書的包裝太醜而拒絕購買,不論媒體如何把它吹得天花亂墜。

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等級的。

需求的層次越高,做事就越純粹,效率就越高,如果買臺電腦對自己來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在購買之前顛三倒四,那麼電腦本身的工具性質可能就將大打折扣了。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那就買能力之內最好的,隨便挑嘛,哪怕多餘的效能你用不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錢,還想著透過有限的錢做盡可能多的事,可能會得寸進尺地需要更多功能,這種心態不利於學習想學的內容。

只有工具被當做單純地工具才好做事,而一個好的工具要具備哪些優點,個人側重點不同,也就是說有犧牲,有妥協。

看電子書未必就比讀紙質書差——相較於你買紙質書是有很大部分虛榮以及一些非簡單閱讀方面的需求的話。

書籍做到使人閱讀舒適就是最好了,在傳播方面,一本包裝精美的書不一定能讓不愛讀書的人喜歡上這種學習方式。

相較於影像資訊,書籍的魅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小的,而把書籍當成奢侈品看的人,書籍中最有用的東西他也尋不著了。

購買一件東西如果會讓你躊躇猶豫,那說明你現在不認為那東西必須,而擁有能夠用來揮霍的錢能讓你擺脫這些猶豫,喜歡就買來,買來不愛看可以扔到一邊,找更好的代替品,不至於因為覺得花了太多的錢而必須把它讀完——即使你已經看不下去了。

現在我能做到看不下去了就不看,即便花了一些錢。

我現在覺得如果要看講解如何編故事的書,羅伯特麥基的《故事的解剖》就夠了。

把一個領域中的一本好書翻爛勝過讀同領域的另外幾本新書。

一個人可能身體發育完全,但是心理年齡幼稚,但是絕不可能心理年齡完全,但是身體發育不完全。我曾經覺得,一個人在幼童的時期所知曉的想法,在成年人看來都是很羨慕的想法,甚至有時候可以營造出一種醍醐灌頂的氛圍,但是那個年紀的感悟是完全沒有什麼可信度的。

我曾經也有一些我現在很羨慕的想法,但是現在我知道,若想法未曾經歷過考驗,沒經歷過幾近破滅的狀態,那麼所謂堅持就很荒唐。

所以,變了也就變了,最怕變化了之後還是活得很差,活得很差又會讓人回想童年的想法,覺得自己變了,所以活得不好,是因為自己沒有堅持,背叛了自己,才活得不好。

但其實都是錯誤的思想,根深蒂固的錯誤思想,以為整個世界都存在著一個絕對的理型世界,可以作為現存世界的祖師爺,最完美的世界模型,我們必須為追求那樣的生活而行動。但是,很可惜,都錯了,那種行為只會走向失敗。

就像人生長的骨頭一樣,隨著年齡變化,骨骼就是會成長鈣化,除非你營養不良或者患有疾病,否則不可能延緩此過程,營養不良還可能造成固定骨骼發育異常。

這觀察人的骨頭有助於判斷二十五歲之前的年齡,骨骼礦物質的減少與流失也會透露一個人的生理年齡,無論她或他外表看起來有多麼年輕,人老了是什麼,身體不行了就是老了,老了不等於成熟了。

你老了,想裝嫩,門也沒有,也許你能把人的眼睛騙過去,但是騙不了醫生和X光;你年輕,想裝老成,別給自己找事了,裝不了,除非你真要把自己騙過去。

欺騙自己,真的是你需要的嗎?你想騙自己總會成功的,也是假的,只要是騙,只要是你不是由衷地相信,那就是南轅北轍了,到時候又會想要是能踏踏實實地活著多好,就會找妻成家,安定下去。

人跟人的態度不同,人不可能一開始就找準自己的定位,就得試試。就像骨骼生長的邏輯,骨骼由骨骺形成,而骨骺位於四肢長骨的骨端,這些區域會持續生長直到骨骺關閉,形成骨頭。你就算知道大致都會長成那樣,都是這樣的程式,但是你也不能不讓它長吧。

骨骺通常在十八到二十歲完全閉合,藉此可以判斷年齡。二十歲可以判斷一個人大致的三觀了,之後除非出現特別大的能改變人心的變故,人也就不會變了,這跟骨頭關係不大,我瞎扯到一起的。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