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作者:由 貝的影片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10-28

鮮有成效的鮮是什麼意思

這一季的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來自香港的大導演爾冬升,這位出身於電影家族,成長於香港影壇的電影傳奇,在剛出道時是當紅小生,後來成功轉型為一名極具個性的導演。香港電影在骨子裡鑲嵌著商業基因,所以無論在香港做任何電影,都要考慮電影的收益。香港電影的這種特性,是任何時代香港電影人都無法邁過去的坎。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近日由於爾冬升參加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所以他在內地的曝光率呈直線上升,隨著他曝光率的增加,人們對這個香港大導演的整個職業生涯,從陌生到了解,並由衷的讚歎這個傳奇人物的傳奇人生,以及他背後的整個香港電影傳奇。這次《演員請就位》結束時,爾冬升也祭出了大招,請來了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這兩個人分別是香港影壇的老戲骨秦沛和姜大衛。雖然現在看來兩位哥哥的名氣稍微弱於爾冬升,但是在當年,秦沛和姜大衛也都是香港影壇的實力派明星,特別是姜大衛更是香港傳奇導演張徹的得意弟子,邵氏電影當年的臺柱子。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在《演員請就位》的節目中,這三兄弟也“曝光”了香港電影的上一代傳奇。秦沛在致辭中提到了自己仰慕的一位香港傳奇導演李翰祥,這位當年身居邵氏四大導演之首的香港電影傳奇,如今已經鮮少有觀眾提及。但是如果我們說到梁家輝、林青霞、成龍、許冠傑等明星卻很熟悉,而這些明星在出道時,都受到過李翰祥的提攜。而秦沛也是視李翰祥為老師。

作為在內地成長,在香港成名的大導演,李翰祥有著極深的傳統文化造詣,所以李翰祥的作品,也多以傳統文化為噱頭。在上世紀60年代,華語電影藝術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李翰祥等人,則擔起了將傳統文化和電影藝術結合的重任。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電影技術和電影藝術的技巧發展的還不足夠充分,特別是以票房為主要訴求的香港影壇,他們更多的是將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噱頭,而融入到電影中,以獲取更好的商業效應。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在這個過程中,李翰祥等一代有傳統文化素養的電影人,在大銀幕上,為中國傳統文化開拓出了一片新的陣地,並透過大銀幕的再次詮釋,重新發掘出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以及一些特殊傳統故事,在新時代的精神價值。如李翰祥早期的黃梅戲題材的電影作品《梁山伯和祝英臺》,這部電影便很好地將我國傳統愛情故事,用傳統的方式,電影的手段呈現給大銀幕前的觀眾。

李翰祥雖然是傳統文化的簇擁者,但是他在電影藝術的發展上,卻不是一個守舊的人。他在不同的時期,都有著自己典型的代表作,如上面我們說到的,他早期的黃梅調代表作《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後期他創作的電影《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這些電影都是李翰祥遊走在不同的電影團體之間,而創作的極具個人特色的電影經典。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用電影的方式,詮釋傳統文化適應時代的精神價值,是李翰祥這一代人的電影價值追求。而這一代電影傳奇,是真的用文化充實電影,用電影照映生命。邵氏電影公司有被稱為“四大導演”的臺柱子,李翰祥就是其一,而其餘的三人則分別是李翰祥的把兄弟胡金銓,剛才我們說到的姜大衛的老師張徹,以及爾冬升進入電影圈的領路人楚原。

姜大衛的老師張徹,作為香港新武俠電影的旗幟性人物之一,他是暴力美學的倡導者。他的電影風格影響了香港電影的走向,在邵氏鼎盛時期,張徹的風頭蓋過了李翰祥等人。正是他的電影《獨臂刀》開創了香港武俠電影的輝煌,和李翰祥一樣,張徹也是出身於內地,因為歷史原因,張徹從內地到香港影壇發展。和李翰祥開始便從事電影工作不同,張徹起初是在國民政府任職,後來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張徹才選擇進入了電影行業。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作為香港影壇暴力美學的引領者,張徹的電影風格影響深遠,後來他的弟子吳宇森延續了張徹的電影風格,只是他把張徹電影角色中的刀換成了槍。男人之間的特殊情感,以及暴力美學風格,是張徹縱橫電影江湖的兩大法寶。除此之外他在香港影壇還有一眾弟子,其中便包括爾冬升的哥哥姜大衛,以及爾冬升的搭檔狄龍。

最後一位傳奇,同樣位於邵氏四大導演之列,這個人則是爾冬升進入電影圈的領路人。正是因為楚原的發掘,爾冬升才得以年少成名,當年憑藉著在武俠電影中的出色表現,爾冬升很快便享譽香港的電影江湖。但是很快爾冬升也厭倦了這個電影江湖,便轉戰成為了一名導演。楚原是一個電影才氣,他的作品除了有和古龍、倪匡合作的武俠電影之外,也有很多反映香港人市井生活的寫實文藝片,這其中以《七十二家租客》最為出名。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爾冬升三兄弟,用致敬傳奇的方式,出現在一個搞噱頭的綜藝節目中,是他們骨子裡對電影的尊重。雖然香港電影的命脈是票房,但是為了追逐票房,香港的電影人沒有放下自己的職業良心,他們在出品任何作品時,依然以文化為基礎,以溝通為基礎,以觀眾為基礎,以電影藝術的終極追求為基礎。

《演員請就位》決賽,爾冬升兄弟詮釋了“香港電影不死”的精神

所以香港電影雖然生存在物慾橫流的金錢社會之上,但是因為有著這些將電影視為生命的電影匠人的存在,所以香港電影走向了更深的精神層面。如今孕育香港電影的土壤在逐漸枯竭,而這個來源於傳統文化的藝術之花,在枯竭之後,又重新融入到了華語文化的氛圍中。就像今天爾冬升站在內地的綜藝節目的舞臺上一樣,他為的是播種香港電影人代代相傳的精神,從這個角度而言,香港電影沒有消亡,他只是用另一種方式,鑲嵌進了更龐大的文化系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