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竹絲如發 非遺傳人編織精彩人生

作者:由 訊傳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12-17

竹絲扇是用什麼做的

我國竹編技藝源遠流長, 幾千年前,人們就開始編織扇、籮、筐等基本日用品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編技藝在民間傳承,竹編精品層出不窮。營山縣何啟榮編織的竹絲扇便是其中一種。竹絲扇俗稱龔扇,是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利用細如髮絲的竹絲精心編織而成。竹絲扇顏色嫩黃, 薄如蟬翼,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2008年, 營山縣何氏竹絲扇被列為第一批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竹絲如發 非遺傳人編織精彩人生

從小結緣 大膽創新獲成功

何啟榮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在我小時候, 家家戶戶的老人都會編織竹器。一方面是為了自家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還可以出售。” 何啟榮說,從小的耳濡目染,讓竹編藝術在他的心裡紮下了根。

何啟榮的父親去世得早,母親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生活非常艱難。何啟榮9歲時,便跟著鄉里的老人學習用竹條編織麻籃、撮箕等。

“小時候,為了讓母親輕鬆一點,我一邊讀書,一邊幹活,還要利用空餘時間編織竹器,由母親拿到集市上去賣錢。”何啟榮告訴記者,雖然生活苦,但是有竹編為伴, 他的童年生活還是過得非常精彩。

漸漸熟悉竹編藝術之後,何啟榮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 即不同色澤的篾絲對光線有著不同的反射效果, 放置的位置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視覺感受,於是何啟榮便萌發瞭如何讓編出的字形能像書法一樣行雲流水般靈動。“自從萌發了這個想法之後, 我便像著魔了一樣, 日思夜想。 甚至連晚上做夢都在用竹絲組織字型結構。”何啟榮說,最後,他跳出那種固定的模式, 將竹絲靈活地組合而編織成了線條勻稱的不同字型。

有了這一重大突破後, 何啟榮又萌發了在扇面上編織圖案的念頭, 於是他開始研究中國畫及其白描畫法, 並將二者相結合用竹絲編織出各種圖案。1973年,經過反覆摸索, 何啟榮終於編織出第一把工藝扇,用細如髮絲的竹絲在扇面上編織成了“熊貓戲竹”的圖案,畫面中胖胖的大熊貓悠然自得地賞玩著美食, 非常逼真可愛。

工序複雜 堅守40餘年

第一把工藝扇的成功,堅定了何啟榮的追求, 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此後,何啟榮夜以繼日, 查閱大量圖片資料研究竹扇造型, 此後又創作出了“喜鵲鬧梅”“孔雀開屏”“飛鶴仕女” 等優秀的工藝品。2008年,何氏竹絲扇被列為當年第一批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竹絲扇是用細如髮絲的慈竹絲編制而成, 工序很繁瑣。” 提到製作竹絲扇的工序,何啟榮直搖頭,“這期間的工序複雜,並且需要特別細心,從選料、劃塊、去纖、劃條到修薄前期的工序就是十餘道。”

“選料要選擇一年生、 竹筒長、韌性強的慈竹中間段為材料。將慈竹中間段劃成寬約1釐米的竹塊後,去掉竹塊內側的粗纖維,將竹塊劃成寬約0。2釐米的竹條,並去掉竹條的裡層纖維, 保留竹條韌性強的表層。然後就是去青,去掉竹條表面的青色纖維後就開始蒸煮。將劃好的竹條蒸煮30分鐘左右, 使竹條變成白色後將其晾乾, 隨後將竹條放在清水中浸泡軟並用尖刀將竹條刮薄, 再用尖刀將竹條劃成寬約0。1至0。2毫米的竹絲。最後修薄,經過反覆的修薄、拋細,最終加工成細如髮絲的竹絲。”何啟榮說,這一系列的工作後才算剛剛開始, 竹絲準備好了才著手編織,圖案、文字全靠竹絲千變萬化的搭配來構成。

扇邊緣採用優質鋼條,並用幾千根竹絲細細纏繞,與扇面渾然一體。扇把選用蜀北光潔度好、色澤素雅、質地堅硬的黃牛角加工而成,與扇面交相輝映,再配上豔麗的精絲穗子,玲瓏雅緻。

儘管工序繁瑣, 何啟榮一做就是40餘年。

女兒傳承 弘揚非遺文化

2004年, 何啟榮編織的“吳綵鸞跨虎入山”問世。“這個作品編織前後歷時一年, 是用3500條竹絲製成,扇面薄如蟬翼,雪白透明。手感如絲如綢,正看時沒有畫面, 而當扇面與光線呈30度角時吳綵鸞跨虎入山的影象則躍然眼前。”何啟榮說,這把竹扇榮獲了“中國首屆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金獎。“儘管我的作品獲得了很多獎項,但是我仍然擔憂, 如何將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在幾十年時間裡, 何啟榮利用業餘時間編織了100多件作品。 但年過花甲的他漸漸感到力不從心。“竹絲扇因編織技藝難度大、編織週期長等原因瀕臨失傳,這些年我也收過很多學徒, 但竹編技藝相當考眼力和手力, 很多人都沒能堅持下來。”何啟榮告訴記者, 這一門技藝凝聚了他們一家人數年的傳承和創新, 好在他女兒何瑜不忍心他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主動擔起了傳承的任務。何啟榮說,“如今,何氏竹編贏得了許多的讚譽, 也成了營山的一張名片, 我一定會努力守護好這張名片,和女兒一起將這一門傳統技藝繼續傳承,發揚光大。”(來源:南充晚報)